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梁莹莹
近日,第七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名单公布,山东2人2单位入选,其中山东省烟台市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管路安装班长杨德将入选第七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一顶安全帽、一身工作服,和管路“共舞”,一串串脚印踩过5万平方米厂区的每个角落,这是杨德将的工作日常。
23年来,他逐梦深蓝,与大国重器共舞:从“蓝鲸1号”到“COSL号”,参与了40多个大型海工项目的管路建造,攻克100余项关键技术。他扎根一线、无私奉献: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用矢志不渝的敬业精神续演着“雷锋故事”,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技工。
工作中的杨德将
能干会干“技术痴”
“每一次攻坚克难,都是收获人生价值的幸福时刻。”提及成长之路,今年42岁的杨德将如是说。
1999年,杨德将技校毕业后来到中集来福士工作,从一名普通管道安装工做起,一干就是23年。
“我和30多名技校同学来到中集来福士实习,与9名同学一起分到了管加工车间,成了管路安装班的一名学徒。”回想起第一次走进中集来福士的场景,杨德将笑了,那时的他还是一名刚刚从技校毕业的农家子弟。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虽然大家都是从管子划线、下料、破口这些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但那时的杨德将却有着不一样的想法。在跟老师傅学习的同时,他自己也研究琢磨起各种技术,干活爱跟自己较劲。
努力就有收获,2008年他被任命为管路安装班班长,从此这个“拼命三郎”工作起来就更拼了。
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这就是杨德将。
2009年,中集来福士为巴西公司建造的Schahin项目遇到钻井系统的超高压泥浆道路建造困难问题。由于管道设计压力值达15000PSI,当时的中集来福士并没有突破此项设计的技术壁垒,杨德将主动请缨,负责此管道的建造及压力试验工作,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及超高的业务素质,顺利完成项目交付,为公司实现超高压管路建造技术突破。
同年,杰布森自卸船的管路抢险工作中,也有杨德将的身影。当时正常施工需要一个多月,杨德将带领班组成员用了7天6夜,基本没休息,把这个工作给拼出来了。“出舱的那一刻,眼睛被阳光刺得睁不开,直掉眼泪,这些都算不了什么,因为我们用实际行动拼出来一个响当当的安装一班的名号。”杨德将说。
杨德将能干,而且会干。除了拼劲儿,还善用巧劲儿,是公司有名的“创意工夫”明星,目前已有30多项专利装备。在COSL1#项目上,杨德将发明了工装管路对口器,将原本需要6个人干的活缩减为2个人。不仅节省时间、人力、物力,而且对工人来说更安全、省事,之后的COSL系列、蓝鲸系列,都在应用这项技术。“我所有的专利都来自工作实践,以后还要不断改进创新。”杨德将说。
“把脉问诊”大国重器
23年间,杨德将参与了包括十余座钻井平台在内的40多个海工项目的管路改造工作,而他最有感情的莫过于“蓝鲸1号”。
去年,“蓝鲸1号”从南海返回烟台,杨德将带领安装班的4名工人登上平台,开始维护保养工作。“蓝鲸1号”从建造、交付到成功开采可燃冰再到例行返港维保,杨德将全程参与,“哪根管道有问题,哪里曾重复焊接过,我都门儿清。”
这种“门儿清”源自对专业的精益求精,更源自日常工作中的细心刻苦。
“蓝鲸1号”向海而生,大国重器横空出世。2015年,中集来福士承建了世界最大最先进的第七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这个海上“巨无霸”自重43725吨,长117米,高11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整个平台仅管路就有40000多根,这些错综复杂的液压管线像人体血管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
要钻全世界最深的井,除了钻杆要更长,接管要省时,动力至关重要。2016年,“蓝鲸1号”压井管线系统开始安装,但超高压压力试验技术团队无法突破技术瓶颈,项目组找到了杨德将。
做好这一项目需要克服“30000PSI”的管路压力,这在当时的海工界无人染指,杨德将接过了这个“烫手的山芋”。
“30000PSI”是什么概念?杨德将举了一个例子,“咱们冬天都会用暖气,暖气用之前需要打压,30000PSI相当于466.6倍的暖气压力,并需要将这30000PSI的压力输送到15240米的深海中,难度可想而知。”
节流压井管汇系统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否则后果不堪想象。杨德将当场提出23条整改意见,全部被技术中心鉴定后接纳。“杨德将能提出意见,他能解决问题吗?”面对外国船东的质疑,杨德将用实际行动给出答案。
在冬天刺骨的海风里,他记不清多少次和工友实地勘查,一干就是一整天,露天井架台变成了他们短期的“家”,定格在“210Mpa”海工界的压力记录自此诞生。
而困难远远不止于此,管路焊接误差必须控制在±0.1mm的精细要求同样给杨德将团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这就是份精细活,以前我们做不到,但现在完全没问题,甚至做的比外国人更好。”杨德将说。
2017年,“蓝鲸1号”顺利交付,并在南海完成了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任务,创造了产气量和连续采气时间的世界纪录,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国重器。
“大国工匠”播撒工匠精神种子
从平台建造到维护保养,从散货船项目、COSL系列项目到“蓝鲸1号”“蓝鲸2号”项目再到“仙境烟台”项目,在这些“大国重器”的迭代中,杨德将从未缺席。遇到不会的就学,学不到的,就自己钻研。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犟劲,每一次他都能摸索创新出一条成功之路。
时间回到2009年,即将交付荷兰的Jebsens项目遇到了部分验收问题。杨德将临危受命,带领班组成员奔赴一线,24个小时不下船,硬是将原本需要20多天才能完成的700米管路预制及预处理工程缩短至7天,这一纪录在中集来福士至今无人超越。
看到杨德将团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这一份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国外船东对杨德将竖起大拇指。
“2019年,我们负责H415号船串油,当时是夏天,船板上温度差不多有60度,我们需要在300多米长的船体上来回检查管路是否有泄漏等问题。杨班长当时膝盖有滑膜炎,打了三针封闭,虽然行动不便依然和我们一样,正常上下班,每天晚上工作到九十点钟才回去。他这股拼劲儿让我非常佩服。”班组成员李德贤说。
工作服一次次被浸湿,留下一块块白色盐斑,额头的汗水一次次被吹干,手心的老茧长了一层又一层……这些都是杨德将奋斗路上的“勋章”。
“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虽然总会有烈日暴晒、风吹雨打,总会面对刺骨寒风,但我们曾经付出过,终会被认可。只管耕耘,无问收获。无论春夏秋冬,每个人必将收获美好的人生。”杨德将深情地说,他所理解的工匠精神是,首先要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无限地热爱,同时需要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益求精、创新和百分之百的专注。
从一名普通的管路安装工,成长为令人敬佩的大国工匠,杨德将走过了23年。
但他并没有止步。
让工匠身边再出工匠、劳模身边再出劳模,杨德将开启了“导师模式”,把眼光放到了新人培养上。他记不清到底带了多少学员,但只要有人真心前来求教,他必定毫无保留。“杨工会的技术,都手把手教给我们。”工友吕磊说,在没有真正师徒关系的班组里,作为资历最老的员工,杨德将不藏不掖,带出了众多“能手”。
杨德将参加劳模工匠宣讲活动
2021年7月份,“全国劳动模范杨德将劳模工作室”“全国劳动模范杨德将工匠班”在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揭牌成立。每次回母校,杨德将都会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他也多次将自己技能筑梦的故事分享给学弟学妹。
作为一名党员,杨德将时时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面对疫情他主动捐款,同事们遇到困难,他主动伸手。他带领班组长期资助两名家庭困难的中学生,并筹划成立了“烟台那片光——党员助学公益团队”资助家庭有困难的高中生。有人问他图什么,他说“我只希望受助的人有能力后,把爱心的种子代代相传,弘扬社会正能量。”
逐梦深蓝、扬帆海洋,是杨德将儿时的梦想。如今的他,肩上更多了一份“随时准备为祖国出征”的责任感,而且参与了中集来福士新一代高端海上渔场设备的研发及现场工艺改良课题,成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基层实践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