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农本社会中,田税的地位与作用尤为关键。田税与土地、户籍制度相辅相成,共同形成国家财政收入的基础,并规范着社会经济运行秩序。同时,田税是赋役制度的核心。田税制度的构成形式与运行状况直接决定着杂税增减、征榷推行以及役制赋税化进程。不仅如此,田税影响层面更为广泛,涉及问题也颇为细微。从中央财政机构调整到地方基层组织建设,从人口流动到百姓生活,到处都会发现田税的制度因子。故田税不仅是一项独立经济制度,也是其他社会制度的基础。这正是研究田税制度的价值所在。
任土作贡和因田制赋一直是中国古代农本社会的制税理念。杜佑《通典》云:“是故历代至今,犹计田取租税。”马端临在考察历代田赋之制时亦称:“盖赋税必视田亩,乃古今不可易之法。”然而,中国古代田税受田制影响颇大。吕思勉早就指出:“欲知古代之税法,必先知古代之田制。”在井田制和为民制产思想影响下,授田制曾一度活跃。故中国古代田税并非单纯地表现为履亩而税,也曾以计丁、量户形式出现。纵观田税制度演进趋势能够发现,在征收方式上整体包含着从人丁逐步转向土地的过程,其过渡阶段恰在中国古代唐宋之际。
由唐代租庸调到两税法,再至宋代形成二税,唐宋之际田税制度演进形式并不复杂,但其制度内涵变化却极其丰富。不仅征税对象由人丁向土地转移,亦伴随着田税附加税的扩张与整合、田税地域差异的加剧以及田税征收管理的调整。故研究唐宋之际田税制度变迁对认识中国古代田税乃至整个赋役制度的演进特征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田税变迁还对唐宋之际的国家财政、农业经济和农民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这一研究对理解唐宋社会发展也不无裨益。
然而,受以往唐、宋断代研究局限,特别是五代十国史研究的薄弱,唐宋之际田税制度较少被纳入整体研究视野。仅有研究成果也以概论居多,做逼近的、细密的长时段研究尚显不足,所得结论多是对唐宋田税制度的宏观对比。虽然“唐宋变革论”和“唐宋转型学说”催生学界打通唐宋断代局限的要求,但能够体现强烈问题意识、做深层次过程和关系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就唐宋之际田税制度研究而言,基本上还停留在“简单的回应”层面,而这正是《承续与变迁:唐宋之际的田税》意欲突破之处,亦为本书选题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本文节选自《承续与变迁:唐宋之际的田税》绪论。)
书籍简介
承续与变迁:唐宋之际的田税
吴树国 著
2021年12月出版/89.90元
ISBN 978-7-5201-8655-1
内容简介
本书打破以往唐、宋田税制度研究的断代藩篱,对中晚唐至北宋前期这一长时段田税变迁进行解析;既注意展现田税演进中的承续性,亦努力挖掘田税制度相因的细密纹理。唐宋之际田税真正走向“履亩而税”,既有安史之乱的政治契机,亦不乏义仓地税的制度诱因,最终田税在对户税的消解中形成宋代二税,并一改田税与丁税、户税杂糅的传统路径,走向内在的组合变换。唐宋之际田税变迁亦具有结构性特征,除田税主体税种外,田税附加税、地域田税、田税征收实践以及与之相关的土地、户口管理制度也相应发生改变,进而关涉国家财政、社会经济与百姓生活。故唐宋之际田税变迁不仅在唐宋社会整体变迁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基石。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田税的变迁
一 从义仓地税到两税田亩之税:田税地位的上升
二 唐宋之际田税对户税的消解
三 北宋时期田税本身的内在变迁
第二章 田税附加税的演进
一 唐前期的田税附加税及其地位
二 唐宋之际田税附加的三次高潮
三 宋代"杂变之赋"的形成
四 宋代"杂变之赋"的演变
第三章 田税的地域差异
一 田税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二 唐宋之际田税地域差异的动态表现
三 北宋对田税区域差异的规制及限度
第四章 田税征收管理的调整
一 田税征管模式的变化
二 土地管理的加强
三 户口管理的调整
第五章 田税变迁的影响
一 国家财政的调整
二 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 农民生活的影响
结论
附录一 唐宋之际户税变迁问题再议
附录二 "伪朝"与"伪国"语境下的五代十国杂税
附录三 中央与地方分权视野下的唐宋经济变革
附录四 试论唐前期吐鲁番地区户税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推荐阅读:九色鹿·唐宋系列丛书
唐代女道士的生命之旅
贾晋华 著译
2022年1月/68.80元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大量此前被忽略的史料,展现唐代女道士如何崛起为性别化的社会宗教团体,描述从宫廷女性、女道观主到普通修习者的生活经历,涉及其入道的不同原因,社会和宗教制度的背景,性别化身份与文化潮流的关联,既是自治的女性空间又是与公众互动平台的女道观,精神体验的各种形态,及其在道教理论、医学理论、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作为第一部全面研究唐代女道士的生活和角色的著作,此书使得道教女性重现于唐代的社会、宗教和文化舞台,并为发展中的性别与宗教研究领域提供新的方法。
从长安到日本:都城空间与文学考古
郭雪妮 著
2020年8月/98.80元
内容简介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可视为一种“尝试集”,它借助东亚交流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都城”这一视角,在“东亚都城时代”形成与解体的背景下,发掘唐长安城空间在日本的复制与挪用,及其在日本古代文学中引起的连锁性反应。以十世纪唐王朝的灭亡和长安作为东亚都城典范的失坠为分水岭,本书尝试解答了两个问题:一是九世纪之前日本对唐长安城空间的模仿与日本文人长安书写稀薄之间的龃龉;二是十世纪以降随着唐长安城的“消失”及东亚格局的变迁,“长安”如何成为日本文人建构国家认同,并在东亚世界获取“小中华”身份的手段。本书综合运用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阐述了古代中日两国的都城空间、王权书写与国家想象之关联。
和战之间的两难:北宋中后期的军政与对辽夏关系
方震华 著
2020年8月/78.80元
内容简介
自仁宗朝以降,北宋政府为因应西、北两方面之威胁,以“强兵”为目标进行各种军政改革工作。相关的军事政策不仅形成武举、武学、保甲等长期延续的制度,也改变了以“和戎”为核心的对外政策。从神宗朝开始,拓境行动积极展开,一改之前受制于敌的边防形势。但是,对外战争损耗大量的物资与人力,获致的成果却相当有限,从而在统治阶层内部引发激烈的和、战争议,成为无解的政治难题。因此,宋政府所致力的军政改革,影响十分深远,是理解北宋后半期历史发展必须关注的议题。
文本与书写:宋代的社会史——以温州、杭州等地方为例
吴铮强 著
2019年8月/68.8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志怪小说、碑铭、墓志、方志、族谱等不同形态的史料,以温州与杭州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从书写与文本史角度重建宋代地方社会的图景。宋代地方社会,科举士人的兴起只是一个不稳定的新潮流,小农与富户、胥吏与海商、巫鬼与寺僧以及都市中的武人与权贵,共同构成了社会关系与结构网络的概貌。活跃的科举士人群体不仅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且与其他社会群体相互渗透。视角的变换与图景的重建,为观察与理解传统宋代社会形态的稳定性与流动性提供了更切实的范式。
唐朝与东亚
冯立君 著
2019年5月/68.80元
内容简介
“东亚”正如“亚洲”一样,是一种来自外部建构的概念,中国古代与“东亚”概念最为接近的一个词是“海东”。大唐作为一个巨型政治体,其与周边世界内容丰富的文化交流和多元复杂的政治关系构成了半部全球史。处于极东位置的东亚诸国,背靠地球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其主要甚至唯一的面向就是唐朝,这就构成了唐朝与东亚的关系。
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875~1063)
方震华 著
2019年4月/68.8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从描述文官与武官政治权力自唐末至北宋中期的消长过程入手,分析导致双方在文化认同上由模糊转变为严重对立的因素。权力争夺是导致文、武官之间关系紧张的主因。为了争取君主的重视,文士将武人描述为贪婪无知,而强调自身具有学养、道德的重要性。随着文官权力自后周、北宋逐步扩张,文士对武官的歧视日益加深,并透过制度的规范,阻止文、武官身份的转换。文、武官对立因而成为宋代政治上无解的难题。
想了解更多书籍详情及购买
请保存下图,打开淘宝
策划:张思莹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