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这个时候却又是感冒多发的时候。这类问题从传统中医的角度看,也就是表证居多。
既然是表证,那就得解表。而解表之剂里,麻黄汤可谓是大名鼎鼎的。
对中医略有所知的朋友都知道,麻黄汤针对的风寒表证,如果是风热表证,那就适合选择银翘散之类。
那么,麻黄汤和银翘散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来讨论。
1、寒邪与热邪之别:
大家都知道,麻黄汤可以说是伤寒表证之首方,而银翘散则是温热表证之首方,从字面上看,寒热之别是泾渭分明,各有各自的特点。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虽然病因有寒热之别,但从根本上分析的话,寒热其实也是相通的,比如伤寒表证也常发热,而风热表证也常恶寒。
麻黄汤属于辛温解表,其组成都是辛温发散之品,如麻黄桂枝之类,它的组成又有完整的君臣佐使,可以说是后世医家组方的典范。
而银翘散属于辛凉解表,其组成则多苦寒清热之品,如银花、连翘。它的组成却稍显紊乱,关于其君臣佐使也有多种说法。
但不管是麻黄汤还是银翘散,后世历代中医在它们的基础上继续化裁,从而衍生出非常多的变方。
这也充分说明,寒热之邪虽然有别,但寒热之症却不易区分。
古代、尤其是秦汉时期,寒症多而热证少,这是今人的一个共识。宋元之后,热证逐渐后来居上,从而也就有了温热病邪的学派。
而在温病学派正式通行之前,伤寒和温病这“寒热之别”显然是很容易混淆在一起的。
二、发汗解表与清热解表之别:
很长一段时间里,今人对于寒邪表证的认识,认为问题主要集中在体温调节上,因此才需要以发汗解表为主,通过发汗来使外邪从肌腠而出。而清热解表则很类似现代科学的“消炎杀菌”,这么理解显然是片面的。
其实,因为寒性收引而凝滞主痛,寒邪束表,束缚的是卫气的出入,从病机的属性来看,这是一种“紧缩”的趋势,所以才需要辛温发散以解表邪,这就是麻黄汤发汗解表的意义所在。出来的汗水,带走的却是寒邪。
而热性炎上,热邪即使是在表,也会表现为阳热亢上的趋势,这时候以苦寒、甘寒之品以清泄其火热之气,也算是一种“釜底抽薪”的做法,这就是银翘散清热解表的意义所在。
3、用量上的差异:
相对来说,麻黄汤的用量较难掌握,由于它是通过发汗来驱散表邪的,其中的桂枝温血脉而行走肌表,主要就是为了协助麻黄这个君药以发汗。
而杏仁宣肃肺气以达腠理,在平抑上逆的肺气之外,也能协助麻黄发汗,甘草则是为了调养正气,可以说是扶正发汗。
如此说来,麻黄汤组成里的四味,全都有“发汗”这么一个目的,但发汗多少才合适?全方的用量就难以把握,需要较深的经验与功底了。
而银翘散之解表,虽然是清热解表,但组成中的荆芥、薄荷、淡豆豉,都有一定的发汗之能,但发汗相对来说就很轻微,甚至有时候也只是自己觉得有汗出而已。因此,银翘散的用量相对来说就要宽松很多了。
4、服用方法上的差异:
按照《伤寒论》条文的记载,麻黄汤的服用方法是比较麻烦的,包括麻黄要先煎,煎煮的时间也稍长,先服用三分之一,服用后还要“温覆”,这是为了帮助顺利出汗。
如果汗出邪清,剩下的汤药就不用服了,如果病邪未退,那就继续服三分之一。此外还有很多禁忌,如“疮家、衄家”以及伤寒表虚证等等。
而银翘散的用法就要简单多了,煎煮的要求就比较少,只是强调“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意思就是说煎煮的时间不要过长,其它就没有什么明显的限制了。
其次,它的服用也比较简单,也就是通常的一饮而尽,还可以一日多服,甚至多剂同服,这都是银翘散比麻黄汤简便之处。
总而言之,作为解表剂里的两个“杠把子”,麻黄汤和银翘散确实是最常用的解表方剂,分别在伤寒和温病范畴里有崇高的地位。但如何更好地运用它们,上述四个区别是必须要掌握好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