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及近代书画创作中,书画"代笔"现象时有存在。它具有高端性、家族性、师徒性、私秘性的特点,一般特指已获得巨大艺术成就的少数书画家群体。这些人的绘画面貌成熟,社会影响力大,市场受认可度高,身边培养有一批天赋高、悟性强的学生或弟子。书画家(传授者)与学生(求学者)之间保持着"师徒制"的传授方式,在学习、生活上关系紧密,而且持续时间较长,从几年到数十年不等。求学者中,有些人的绘画风格与传授者保持很鲜明一致性,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特点。
"代笔"书画作品的产生是由艺术创作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所决定。首先,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自然属性,需要创作者健康的体力支持。一位书画大家的出现,除了秉异的天赋之外,往往需要付出毕生时间进行重复的、创造性的艺术实践,逐步解决临摹、写生、创新、书法等不同的创作课题,最终才能形成个人的面貌。这种枯燥、长久、单调的重复性学习是艺术家成名前必经阶段。山水画大家李可染先生自称为"苦学派",有"学画废纸三千"的观点。可以想象,在这种日积月累的辛勤付出之下,对书画家身体造成的损伤可想而知。另外,艺术创作又具有社会性的特点。书画家成名前的生活、创作状态相对简单,成名后则需要处理好交友、应酬、生活、家庭、师徒、收藏等不同领域的人际关系,这也使得有些喜欢社会交往的书画家,在创作时间与精力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与此同时,成名后书画家的作品收藏量极大,这就形成了市场供需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受创作时间、创作精力、创作水准限制影响下,这些传授者的少数作品需要弟子或学生协助完成,他们主要负责前期画稿的部分内容,之后再由这些传授者创作。严格来讲,"代笔"书画作品多数是部分代笔,创作过程是完全根据传授者的艺术构思和指点来进行的。这类同于当代艺术领域"助手团队"模式:一件作品在导师确定好艺术构思之后,之后的创作由导师和助手共同完成。这样的创作模式,对于学生来讲,是很好地实践与学习过程。对于传授者来讲,在提升创作效率的同时,又可以很好地保证作品的艺术性。
书画"代笔"现象主要体现在少数大画家身上。所"代笔"的学生或弟子,均是得到传授者所认可的。这些学生是求学者,同时也是同时代杰出的书画家。因此,由老师与弟子共同完成"代笔"作品艺术价值是非常高的。古语讲,名师门下有高徒。书画技法可学、可掌握。出于名门之下的求学者对于传授者绘画学习是全方位的,他们不仅熟悉掌握了用笔、用墨、用色、布局的艺术技法,而且对传授者作品中每一笔线条、每一块颜色、每一块局部的细节处理上都有极强的鉴赏、鉴别能力。这种高水平艺术能力的掌握只限于这些大家与特定的学生之间,所共同完成的作品面貌也就具有了高度统一的完整性,从而保证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
"代笔"作品常常集中在传授者的创作晚期,这主要还是身体、精力、社会交往的原因。因此,在高品质的书画收藏中,高端收藏家对于书画家盛年时期的作品尤为偏爱,就是因为这是艺术家在体力、精神、技巧最为成熟的时期所作,是个性最强、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能够很好的代表画家自身绘画面貌。由于这样的作品数量不多,这些画作在收藏市场上所体现出的价格与价值格外高昂。
值得一提的是,书画"代笔"与书画仿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在得到传授者主观认可的情况下,与弟子共同完成的作品,画作具有原创性、高雅性、思想性等一切艺术特点。而仿制之作,是在创作者本人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仿制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对原作进行临摹仿制,临仿过程过度重视画面技巧和画面形式,缺少原创性的画面内容,因此,艺术性、思想性都不会很高。
书画创作中为数不多的"代笔"现象,是创作者作为人本身具有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共同形成的结果,这是一种正常的艺术现象。从某种角度来看,书画"代笔"有其积极的意义。一是,使得这些大画家的作品有着高水准、多数量的保存遗留,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研究资料。二是,书画"代笔"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培养后学,传承艺术的作用。正是得益于手把手的"师徒"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借助求学者得到了有序的继承,进而保留了中国画最核心的艺术内涵,这对于中国画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隋永刚(作者为《北京商报·典藏艺术周刊》主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