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青山行不尽2——唐诗之路艺术展”已渐近尾声,中国美术学院近千名师生在“唐诗之路”上的行走、采访、研究和创作在此呈现,重新思考唐诗与艺术的关系,编织人与大地的连接,在“唐诗之路”这个诗心、诗兴、诗情的“原发现场”,与世界相印证。
展览日日爆满的同时,中国美院党委宣传部还展开“我在唐诗之路读唐诗”线上读唐诗活动和线下公教互动活动,掀起了一波全民读唐诗的热潮,唤起了大众对唐诗的记忆。公教现场成为了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接受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诗教”和“美育”在此被融为一体。
唐诗之路
线上·全民
读唐诗
展览期间,主办方诚邀三十余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我在唐诗之路读唐诗#话题征集,面向社会大众征集视频、音频、书画等多媒介作品,打造一场全民读唐诗的线上互动。截止目前,“我在唐诗之路读唐诗”线上互动已经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投稿三百余件,众多孩子们、学生们、海外留学生及市民唐诗爱好者踊跃参与,阅读量破500万。
“我在唐诗之路读唐诗”线上互动投稿
与此同时,中国美院联合《钱江晚报》“春风悦读”品牌特别推出“我在唐诗之路读唐诗”领读活动,由领读嘉宾高世名、陈瑶、姜玉峰、张捷、杨振宇、沈乐平、刘海勇、鲁大东、兰友利、舒羽、桑格格、石连坤、杜昕、倪娅、Alyona、欧阳麒•奥马各自选取他们喜爱的唐诗,吟咏歌诵,引领大家梦回唐朝。
“我在唐诗之路读唐诗”线上领读
唐诗之路
线下
公教活动
3月12日,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日报》、《钱江晚报》联合推出的“我在唐诗之路读唐诗”线下公教活动,来自杭州高级中学、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的师生和牛1点小记者团的小记者们和文化名家展开讨论互动,掀起一场以诗会友、以诗唱和的雅集,让这颗诗歌的种子生根、发芽,延续至未来。
本次活动由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展览馆、浙江省文史馆联合举办,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副会长胡可先,浙江大学教授、诗评人江弱水,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尚佐文,诗人舒羽,作家桑格格,杭州高级中学副校长高利,丁兰实验中学教师王杨军,以及沈乐平、钱伟强、鲁大东、兰宇冬、朱文信、石连坤等中国美术学院专家学者出席活动。
“我在唐诗之路读唐诗”公教活动现场
公教活动以策展人刘呗宁在展览现场为嘉宾导览展览拉开帷幕。
导览结束后,专家学者与师生们在浙江展览馆序厅展开了轻松而热烈的讨论。
01
唐诗之路
现代生活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
今天在场的从胡可先先生一直到中小学生们,大家都读唐诗、背唐诗,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唐诗,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生活最大公约数。唐诗之路也是中国人诗性心灵的核心现场。中国的创作是不断与古为新,不断在和历史、和前人的对话,循环往复的对话中不断开展,所以说我们是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我们的心和过往的那个时代是始终纠缠在一起,并且不断地循环往复,不断地延伸出新的东西,我们是在历史中的那个创作性。这些年中国美术学院一直希望提取中国文明中的唐诗基因,打通今天艺术教育的所有学科。所以这个展览同时也是一个教育的项目。
希望通过研究唐诗之路,让这条延伸了千年的唐诗之路延伸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也希望所有爱好诗歌和艺术的人共同发动起自己的创作力量,去领略、去创作出今天日常生活的史、诗。唐诗点亮了生活,创造了自我。一切伟大的传统都曾经是伟大的发明,我们要把这个传统承接下来,把它作为一股经验纳入我们百年之生、我们一次性的生命里,让它们深扎到现实,进而分享给全世界。
浙江大学教授、诗评人江弱水
唐诗之路是一条游学、寻仙、朝圣的道路,它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无论是地上山水还是纸上山水,都值得我们加倍珍惜。顶流的诗人是最了不起的,比如杜甫,他一边写一边批评,同时那种强烈的批评丝毫不妨碍他的天才洋溢。然而,诗人与诗评人之间的感性和理性方面的平衡是很少有人能够达到的。
由于山水被伟大的前辈们用古典汉语写得如此精彩,使得山水和文字已形影不离。这便成为当今世人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现代诗人如何续写山水篇章成为难题。而圆满解决这个问题仍需漫漫岁月,期待在座的孩子们未来能成为诗人,能够把浙江西湖、天台山这些美景转化成现代诗,完成我们的期许。
作家桑格格
生活也许可以不需要唐诗,但是用唐诗观看世界的角度,会和诗里的境界相遇。第一,懂与不懂没有那么重要。第二,你要允许自己不喜欢,要让自己一直有鲜活的感受力,而不是文化的感知力。第三,等待,不要那么早地关上门,你可以暂时不喜欢,以后你有了感受力就会喜欢。
诗人舒羽
唐诗在我们现代生活当中处于一种困境,它与我们现在生活仿佛极少发生关系了。如果我们今天把时间往回倒转,一样一样去减掉我们现在的手段,比如说微信、朋友圈、多媒体等,回到唐诗这样一种单纯的语言文字的时候,其实唐诗在我们当代社会当中是否需要?答案也许会变得更加清晰。所以现在生活更需要的可能是唐诗的精神。
杭州高级中学副校长高利
唐诗不仅是一个形式,它的精神已贯穿到我们的文化基因中,唐诗是一种生活的表述。我们的诗学,包括我们文化的传统精神不是保守,而是与时俱进的。在现代生活中,很多事物的灵感也来源于唐诗。唐诗在我们现在的影响,不仅是精神,也是物质和生活。如果我们能用精神的方式和文学的方式传承,以生活的方式和以传统文化的方式传承,唐诗就会始终在我们的身边。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院长、
书法家沈乐平
艺术创作和诗性之间是相互勾连,彼此影响的,所谓以诗入画、诗书画印。首先,诗词题跋作为美院书法系教学中一直延续的部分,如何在书写的时侯融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将诗书融为一体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在书法技法上,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深入到技术创作之上的表现,和内容的节奏相合,和文本的意蕴贯通。艺术门类都是相互贯通的:书法作为文化创作,它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抄录。当创作和文本产生一种镜像,这里的关联点就是要读通、读懂、读透文本并和自己的感受相联系,就能形成抒发当下的创作。
中国美术学院教师、
现代书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大东
唐诗是渗透到我们民族血液里面的。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在精神上对诗的需求是一种历史文化基因。唐诗以唱流传,唱诗,是使现在的诗歌或者古代诗歌流传的非常重要的传播方式。我们可以借用现在比较常用的网络手段以吟唱的方式传播诗,将视觉、听觉和整个诗歌文字上的东西结合,这是我们传播或者上接古人心智的一个较好的方式。
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学者朱文信
中国的诗歌中最有代表的肯定是唐诗,而唐诗的传播十分有趣。杜甫的“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中蕴藏着将中国浩大的文化合而为一的力量。诗不是理智的,而是有大感动的心灵的东西。人类的经验也许在不断的变化,诗的题材、文字、时空一直在变迁,但是诗性、诗情和诗意是我们心灵和人性必备且为我们人之所以为人做辩护的东西。诗藏万象,纳入心灵。唐诗所隐藏的诗的精神,应是超越时空,把握古今,甚至可以成为宇宙心灵的那个大心灵,在生命孤寂的岁月里自我照耀,在生命欢歌时与社会人类共在。
02
“唐诗之路” 上的
唐诗 与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副会长胡可先
唐诗是唐代特殊社会环境下的精神产物,是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集萃。以浙东唐诗之路开启浙江诗路文化建设,既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促进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唐诗通过唐代诗人的生活状态的展示,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表现出一种昂扬上进的精神气象,体现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活力与创造力,是中华文化最值得珍视的瑰宝。现代人学习唐诗,在一定程度上荡涤胸中的块垒,陶冶高尚的情操,驱除功利的困扰,提升精神的境界。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都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启发,但都能在唐诗中找到学习的对象,精神的依托。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尚佐文
我们要在传统诗词的普及和应用上多做文章,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凸显出传统诗词的“文化赋能”作用。
今天我们依然要读唐诗,一是为人生描上中华文化的底色。唐诗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特性和传统价值观,学唐诗让我们饱含中华文化之底蕴。二是有助于提升审美力。唐诗是锻炼、培养审美能力的绝佳材料。三是可以培养母语的语感。汉语独有的平仄声调的配合使用形成了古典诗歌的音乐美,搭配汉语独特的词汇规则,构成了汉语文学中特有的对仗。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唐诗,有助于培养语感。四是帮助我们完善知识结构。古典诗歌的研究者、爱好者有必要了解诗词音韵的基本常识,系统学习唐诗。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
学者钱伟强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诗之路上最有名的一首诗,可以看到诗人的内心。李白笔下的天姥山是他的一个寓言,是李白追忆对过去的思念,对供奉岁月的怀想和君恩的感念,这成为了他此后十多年诗歌创作的最重要的情结,与他的生命相始终。因此,李白内心深处的忠爱之情,是他之所以能够既入世又出世的情感原动力。这种忠爱之情是构成传统士大夫精神生命最重要的情感基石。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超越概念化认知,看到一个更全面、更真实、更内在的李白。
中国美术学院教师、
学者兰宇冬
“唐诗之路艺术展”让我看到的不是很简单重现唐诗的原生状况,而是艺术家已经走进和过去唐代诗人相同的情境里,解决他们自身内心的一些问题,是一种对现实的回应。中国人用诗歌来记录“唐诗之路”这条路线,用诗的方式来寻求这种自我超越。唐诗之路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它关乎一种内心需求的东西,和现实利益和物质完全没有关系。我们如今去作诗,去喜欢诗歌,是因为要去捕捉世界上和我们有联系的存在,这可能便是每个人自己感受到的一种艺术。
中国美院书画文献研究所研究员石连坤
当我们重新站在这条路上,可以穿越时空和古人去对话,是一种非常美妙的感觉。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可能是浙东唐诗之路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李白用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奇绝奇幻的文字表达,展现了高超的艺术魅力。最后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表现他孤傲的风骨,带给我们非常强烈的震撼。唐诗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宝藏。反复诵读经典的作品,沉浸其中,我们可以获得不同的感动,做出更加深入的思考,挖掘它背后的内涵,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力和文化感知力。
丁兰实验中学教师王杨军
本次公教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把课堂搬进了社会。我们日常的课堂讨论唐诗本身比较多,而专家们会从理论的角度告诉学生唐诗对于当前社会的意义,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会更加透彻。能否真正掌握一首诗,一定是他能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能随意地吟诵。诗歌就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声音是诗歌最核心的灵魂,这是我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对诗歌的感悟要融于生活,诗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是一种生活方式。随着岁月的变迁,资历的增长,孩子们对诗歌的印象相应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看法也会更加透彻与明朗,从而享受诗歌的魅力与感动。
03
长大以后
你想成为
诗人 吗?
来自杭州高级中学的谌弘毅同学第一个“抢麦”分享了自己的观点:“虽然我从小喜欢诗歌,但以前都是就诗歌论诗歌,今天让我开始跟随老师们的视角去思考如何诗意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让诗歌浸润诗歌的方方面面。”
杭州高级中学文学社另一位同学说:“我认为,比起成为一个诗人,我更想成为一个有诗意的人,我觉得像今天我们齐聚在这里,重走唐诗之路,看到山水、云朵、一草一木,它都能引发我们心里的共振,有一种浪漫的诗意从我们心里穿过去。我觉得诗就像我们心里的一面镜子,无论我们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如果都能与诗相伴,那么我们一生都充满了慰藉和温暖,同时也能够让我们与这些诗同频共振。我觉得诗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有人或许向往诗,但我更向往成为诗意的人。”
“我觉得唐诗对每个人的意义都是不同的。小时候外公就教我读唐诗,我觉得读唐诗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心灵上的安慰,能够为我解答疑惑,让我和千年之前的文人对话。”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一位男生在分享时说,“但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写诗这件事可以一直伴随我,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内心的诉求。”
▎▌
《舟行入剡》
“分韵”互动
抓阄
活动最后,留给嘉宾和学生们一个彩蛋——“分韵”抓阄互动环节,以唐代诗人崔颢《舟行入剡》一诗的60字为“分韵”内容。在场嘉宾随机抓取这首诗里的一个字,以抓到的“字”为主题,进行创作,形式以诗、书、画、印、文章等并不限于此,这些作品将结辑在媒体平台统一推送,并有机会在第三届唐诗之路艺术展的中呈现。
最后,参与活动的师生们均受赠了一套由学工部、美美讲堂提供的中国美术学院师生领衔编写的传统书画教材《大家小书》,以期成为贯通不同教育层次的桥梁,承载了打通学科教育与艺术教育、普及社会大美育的愿景。
展览延期通知!
“青山行不尽2—— 唐诗之路艺术展”自开幕以来赢得广泛关注,为响应大家的热情,将延期至2022年3月20日。
展览地点
浙江展览馆1、2、3展厅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环城北路197号
展览时间
2022年3月6日至2022年3月20日
每日09:00-16:30
需要提前预约,到馆后出示预约码方可进入观展。
入馆前,请您扫描浙江展览馆场馆场所码,出示绿色行程码、参观预约码、个人身份证,并配合馆内体温检测、安全检查,必要时核验新冠疫苗接种记录。观众须按预约时间准时入馆,若不能如期参观,请及时取消预约。入馆后请全程佩戴口罩,并保持1.5米以上安全距离,不扎堆、不聚集。未戴口罩或体温异常(37.3℃及以上)、出现咳嗽、气促等可疑症状人员谢绝入馆。
来 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钱江晚报
编 辑|刘 杨 童戈辛 邢 珂
审 核|徐 元 丁剑锋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
CAA NEWS CENTER
CAA融媒体工作室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