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近代的重要人物,他灭了太平天国之后,拥兵三十万。很多人都劝他起兵称帝,但是为何曾国藩没有听从反而拒绝了呢?其实背后暴露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湘军已经到了不解散不行的地步了。
湘军前期是乡勇为主,算是一支比较干净的军队,但是到了后期以游民和兵痞为主。以游民和兵痞为主的军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们实战经验丰富,战斗力强;另一方面这些人难以驾驭,蔑视军纪,破坏力巨大。老勇的大量加入,使湘军的军纪越来越难维系。
咸丰六年底,李续宾率主力经过武昌县时,“秋毫无范,民甚德之”;咸丰七年初,李部招收的老勇经过武昌县时,则又是另一番景象,“顷又有军功张锦魁招集游勇数百,自葛店一带骚扰而来。
上游往来游勇百十成群,冒张旗号,不服训话,偷抢之案,所在有多”。时任武黄厘局总办的王家璧在目击这一切后,向胡林翼直陈“况节制之师渐趋骄悍,将来大功告成之后,如何安置?”鲍超部组建之初,甫一成军,即演出活剧,“鲍军临发前一日,忽群卒鼓噪,索增口粮,次日竟有卒千徐至抚署,大呼鲍统领克减军粮,三时不去。”其后军纪至坏,“所过残灭如项羽”当老勇成为湘军主干,“用诸生讨训山农”的兵将结构无法维持时,湘军的军纪就更加崩溃,和其它的封建军队根本没有区别。
大量使用乡勇,纵容其抢掠乃至屠城,在短期内固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从全局看,这种残暴的行为负面效应明显:抢掠与放纵,使军纪荡然,严重的削弱了湘军的战斗力,有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当时湘军有个将领叫李臣典,居然一晚上“连御十女”而死,李续宾部在九江屠城后不久即在三河被太平军全歼。分赃不匀也加深了将领间的矛盾,以往基于儒学以“仁”为核心的治军理念被根本颠覆,军队的凝聚力消亡殆尽。
湘军内部争权夺利迅速加剧,比如曾国荃与彭玉麟、鲍超、多隆阿等人都是“苦大仇深”为了战利品互不相让,其中最受曾国藩器重的水师统领彭玉麟,甚至一度要求曾国藩诛杀曾国荃(由于彭玉麟资历太老,曾国藩也不敢惹,只能敷衍了事)“大义灭亲”。
曾国藩于攻破天京后,立刻奏撤湘军,除打消清廷的猜忌外,亦因曾国荃眼看着就要步李续宾的后尘了。湘军内部的“知情人”王阎运曾经评论:“儒生将农人,则所谓儒者不儒,而农者不农!可谓一针见血。更严重的是,这支以乡勇为主的军队变得越来越难驾驭,士兵中哥老会的组织普遍形成,哗变乃至投敌连续发生叛乱成为清王朝统治的重大威胁。一支失去基本军纪约束的军队,走向末路已成必然,曾国藩主动将其裁撤反而是最好的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