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战国春申君的门客汗明,给春申君说了一个关于伯乐的故事。
汗明说,有一次,伯乐遇到一匹老马拖着盐车上太行山,这匹老马年纪很大了,膝关节直不起来了,尾部皮肤磨烂,血和汗水一路流洒,它爬到半山腰时,再也上不去了。伯乐见了,“攀而哭之”,立即将自己的风衣脱下,给老马盖上,并卸下它的辕辔,让它好好休息。这匹老马对着伯乐“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战国策·楚策四》),真是很感人的场景!
无疑,汗明是借此告诉春申君,要关心宾客的疾苦,提高待遇,推荐职位。盛行养士之风的年代,门客聚在一起,找话头闲聊,多是谈论奇闻轶事,讨主公欢心。楚国春申君的大宅院,供养门客数千,根据本事大小(那时还没有职称、职务),分三六九等,待遇上互相攀比就很激烈。汗明引用这个故事,大概也算是给自己维权吧。希望春申君体恤人才(当然是指自己),推荐个职位,脱离贱役,以便崭露头角,太行山的老马,倘不是幸遇伯乐,它没准就死在了半山腰了。
二
人才资源,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价值观。俗云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可是成为“状元”并不容易,有真本事更难。“三年出个状元,十年出不了个唱戏的”,功夫苦中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很多人不愿意吃那碗苦饭。现今有人弄个高职称、高学历,请人代考,那是投机取巧。
韩愈说“千里马常有”,不是说俯拾即是,也不是说你是你就是。千里马有它的特点,和人才一样,总是有些不同凡响的地方,甚至这些特点可能正是他为人处世的短处。“状元”里头,可能有好马、名马,但不一定都能“夜行千里”,“快如流星”,不能光看来头。
韩愈又说“伯乐不常有”,是说真正懂行的车把式不多。伯乐没有职称,更没有职务,充其量也就是个赶车的人,或曰“相马能手”,他的意见,只能代表他自己。不过假如成立一个“相马评定委员会”,推选他为主席,那情况就不同了,他的话就不光代表他自己了,经他相过的马,不是千里驹也是“荣誉千里驹”,立马有人颁发证书,吹吹打打。据了解,后世的不少“伯乐”身份发生了变化,基本都走上了仕途,已不是当年纯粹的赶车人。
三
人们天天说要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希望天公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不是人才已经用尽,已经野无遗贤?抑或对识才用才毫无所知,隔山买牛?人事者,人才之事也,是研究、发现、使用、爱护人才,为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而不是搞金钱交易。
学习车把式,先当行家,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才算懂行。有篇报道说“中国制造能让高铁飞驰、蛟龙入海、嫦娥奔月,中国技工能够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却为何难以造出一支好用的圆珠笔、一个国人在海外疯抢的马桶盖?”也有人感叹人才机制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些传统行业,我们的高级技师、首席技师、特级技师还是少了一些。
注重重点领域是对的,但更多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系统性领域不能被忽视。曾经衡量一个厂的实力,是看有多少八级技工,据说一个八级工,是工厂的抢手货,工资高过厂长,后来一下岗,厂子不能自保,这些人才就奔江湖,各自为谋了。有的去打铁,有的去修车、跑运输……一身好功夫,叹无用武之地,眼看白雪盈顶,岁月不留。
为何造得出高铁、大飞机、卫星,却造不好圆珠笔和马桶盖?
如何提高“蓝领工人”的社会声望? 中国社科院专家高文书说应该从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工作环境三个方面入手。
我借汗明一句话补充:还得听听太行马鸣。(刘克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