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般认为,秦始皇临终前是有意让长子扶苏继承皇位的。但是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始皇临终前,只是有诏书让扶苏回到咸阳来参加他的葬礼,而没有直接说让扶苏继承他的皇位。
如果秦始皇真的有意让扶苏继承皇位,一定会在诏书中,有明确的决定。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秦始皇想让扶苏即位的传闻,出自陈胜吴广的密谋,陈胜和吴广只是以胡亥不应该继承皇位为借口,让自己发动的起义更有合理性。同时,也反映出扶苏继承皇位符合大多数百姓的期待。但秦始皇临终前的想法,应该是和百姓们的期待是截然不同的。
一、扶苏不可能继位的原因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在他出生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秦始皇对这个儿子还是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的。扶苏这个名字,就是草木茂盛的一个非常典雅的说法。根据史书记载:扶苏为人仁厚,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说明扶苏不但很仁义,而且是一个文武双修,在民众和士兵心里都很有威望的人。秦始皇早年应该也很为有一个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但是随着扶苏渐渐长大,对于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判断,甚至更加倾慕六国的文化氛围与政治制度,这样,扶苏就和秦始皇产生了政见分歧。
扶苏觉得,维持现有的严酷法律,对人民来说太残酷。扶苏甚至认为,统一的秦帝国应该实行儒道兼收的文化策略。这种主张在秦始皇看来,既是意识形态的异端,也有颠覆秦王朝统治的危险。当扶苏觉得秦始皇拒不纳谏,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时候,秦始皇想必也觉得扶苏的想法很不成熟、苏是受到了六国儒生们的蛊惑。父子二人从最初的不和谐,发展成为激烈的执政理念的冲突,最终,扶苏被放逐到边疆,去和蒙恬一起守卫边防。
也许,有人会觉得,秦始皇让扶苏去守卫边防,是对扶苏的一种考验和锻炼。在秦始皇的眼中,扶苏太过仁慈,甚至有一些书生气,这样的人是一定没有办法承担起继承大统的重任的。所以秦始皇想要通过戍边的惩戒,让扶苏意识到,作为君王必须要有一些雷霆手段。但是,扶苏已经被派去守卫边防,就不可能在朝廷发生突发情况时,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以先皇长子的身份主持国家大政。扶苏被驱逐出权力的核心,说明秦始皇没有考虑让他即位。
秦始皇在晚年,想得更多的只会是如何让自己亲手创建的政治体制和国家继续运行下去,他对于自己推行严刑峻法的主张十分自信,也许在经过了漫长的探索阶段之后,秦始皇对融合各方思想,创造出一个文化上也能统一的王朝这种设想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
也许,秦始皇对于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上的老秦人信奉的思想,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信任,所以骨子里,他永远不会放弃严苛的法治路线,不会放弃强权镇压反抗的铁腕手段。为了保证自己死后,自己的政策和思想能够继续得到贯彻,秦始皇必须为大秦找到一个合适的继承人。
二、胡亥即位的偶然与必然
胡亥即位,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必然因素是:尽管一直在回避,尽管一点儿也不愿意承认,去世时才五十岁的秦始皇,因为工作量太大和长时间的过度劳累,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他真的老了。年轻时,作为一个皇帝,他从不轻易流露自己的感情。暴露自己柔软的一面,对一个皇帝来说,这样做意味着不确定的危险。
尽管秦始皇很克制自己的感情,但是他对胡亥的爱,还是人所共知的。秦始皇喜爱胡亥,不仅因为胡亥是他最小的孩子,还因为相对于长子扶苏,胡亥对他的地位没有威胁。扶苏是长子,又有很高的威望,这让秦始皇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根据史书的记载:秦始皇曾经让胡亥跟随赵高学习法令。赵高虽然是个阉人,但是在秦始皇眼中,他却是一个难得的精通法令,又十分忠心的人才。秦始皇这样做,不排除他有让胡亥即位的打算,也许在长久的相处中,胡亥表现出了越来越像秦始皇的一些特质,加上赵高从旁协助,胡亥就更能得到秦始皇的欢心了。如果秦始皇再多活一些年岁,也有可能是胡亥正常即位。
无论是出于自己的选择,还是被赵高威胁利用,李斯最终都会选择拥立胡亥,因为胡亥好控制。如果扶苏即位,蒙恬、蒙毅兄弟一定会受到重用,李斯作为一个政见与新皇帝极度不一致的先帝旧臣,权力一定会被削弱,甚至会被弃用,所以李斯必然会选择胡亥。在李斯和赵高都想拥立胡亥的情况下,胡亥即位是必然的。
从偶然的因素来看,秦始皇根本没想到自己会这么快面临死亡,所以他根本就没有想好让谁来接替自己成为大秦的新一代皇帝。就是再给他一些时日,以秦始皇一心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和行为来看,他也很大概率不会立太子。
出于对母亲赵姬私生活放荡的仇恨,秦始皇对女人也很难产生深刻的情感。作为一个精力旺盛的男性,他需要享受女性带给他的快感,但是作为一个皇帝,他很不愿意立一个皇后,给一个女人与自己并驾齐驱的机会。
没有皇后,在秦始皇身体状况正常、没有发生意外情况的时候还好,一旦发生意外情况,没有一个地位尊崇的女性来主持大局,整个国家的走向就都掌握在丞相李斯、和太监总管赵高手里了。而且秦始皇是在第五次巡游的时候突然去世的,这个时候,原本负责保卫皇帝安全和掌握朝廷内部主要军事力量的蒙毅正出差在外,所以胡亥即位,根本没遭到反抗。
总之,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很多偶然与必然的因素合力推进的。必然因素就是:胡亥在秦始皇晚年经常和秦始皇在一起,自然而然地接近了权力的中心。胡亥得到赵高的支持,赵高又用利益迫使李斯与他一起拥立胡亥。胡亥接受的法家思想,正是秦始皇希望被贯彻下去的思想。
偶然的因素包括秦始皇的意外死亡,胡亥跟随秦始皇参加第五次巡游、蒙毅等有可能效忠扶苏的力量非常巧合地被派到到外面,临时出差。当然,还有扶苏受到假的秦始皇诏命时不加思考地自尽,也构成了胡亥顺利上位的一个重要的偶然因素。
我们不妨猜测一下,如果扶苏没有自杀,他还有机会继承皇位吗?他还能扭转乾坤吗?
三、扶苏即位能挽救秦朝吗
尽管扶苏即位符合百姓的期望,但扶苏通过非正常手段即位的可能几乎不存在。首先,扶苏一向仁义,他不可能违抗父亲的遗命。如果扶苏不相信这个诏书的真实性,而和蒙恬一起举兵,杀回咸阳,很大概率还是会失败的。
因为秦军严酷的法令,军队只认皇帝手中的虎符,不可能只凭扶苏和蒙恬的几句话,就跟随他们造反,一旦造反失败,这些士兵们可是要为他们的选择付出生命的代价的。此时,虎符在赵高、李斯和胡亥手中,那些军士当然更愿意听候新任皇帝的调遣。
其次,即便扶苏即位,大秦也未必能逃脱得了灭亡的命运。因为秦始皇建立的这一系列政治制度,在当时必然遭到六国贵族和大部分百姓的激烈反抗。秦始皇创立的制度相对于之前实行的分封制是很先进、并且完备的,但是需要让百姓有一定的时间去消化、吸收,秦始皇好大喜功,忽略了百姓们的接受能力。
扶苏即位,有可能调整治理国家的方式,尊重儒生,但是在短时间内,六国的贵族和天下的百姓,仍然不可能接受废除分封制等一系列完全与传统割裂的新制度。秦始皇的思想超前,行为方式失误,是葬送大秦王朝的两个重要因素。
其实,秦始皇帝位的继承者面临的是两难的选择:恢复分封制和世袭制,传统制度的劣势会再度暴露出来,秦始皇的思想将被颠覆;继续坚持秦法治理天下,推行郡县制,会遭到六国人的反对,秦帝国还是会走向灭亡。 短命的秦帝国,注定要为秦始皇引以为傲的制度改革陪葬。
尊崇儒学,虽然能得到六国人民的拥戴,但是与秦人向来信奉以严酷的法令也会形成一种格格不入的局面。何况从扶苏的现实作为来看,他也很难将自己仁德宽和的特质与秦始皇的铁腕儿作风结合起来,行之有效地挽救秦帝国的统治。一套新的制度刚刚推行起来,还是要软硬兼施,加上时间的沉淀,才能有一个相对理想的结果。
所以,秦始皇和他开创的大秦帝国的悲剧分为两方面,一是思想超前,只能让亲手创建的帝国为他的理想陪葬;二是没有一个真正合适的接班人,能够将扶苏心中的仁政和秦始皇崇尚的法治思想结合,及时进行调整。由于秦始皇的坚持,人民也不会给他和他的继任者调整的机会。
历史终究不相信假设,秦始皇的政治遗产只有刘邦才能继承,并进行新的探索和完善,文化方面的整合与统一,只有到了汉武帝的时代,才能真正实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