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的大字报产生于民国元年(1912年),不过,那时不叫大字报,而是叫做“白头贴”。
大字报参考图(来源网络)
清朝宣统年间,开化府南门上坡有一杨姓人家,杨家养育五个儿子,依次为纯清、纯华、纯才、纯美、纯德。在五个儿子中,四子杨纯美“读书最狠”,也最有出息。
杨纯美又叫杨宝堃。民国元年(1912年)春天,还在读小学的楚图南在一次集体短距离的旅行中见到杨宝堃。根据楚老回忆:他“长长的身体,白皙明洁的脸面和目光,梳得很光的分头和现在极为普遍,在当时却显得十分异样的西服和领结。”他“不大说话,但表情极和蔼,嘴角上时时挂着由衷的欢喜和微笑,听老师和同学们说,他是刚从国外回来的,洋文洋话都很好,并且还会唱洋戏呢。”
杨宝堃是清末科举废止后,文山的第一个留学生,或许也是云南的第一批留欧学生吧!最先是到法国,后来又到了比利时,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几年以后,武汉革命,祖国光复,使这位远居异国,且受了最先进的民主国家自由教育的青年备受鼓舞和欢喜。所以,在民国元年(1912年)的春天,他回到中国,回到祖国的故乡来,一方面据说是要看看脱离了异族羁绊,正在企图着振兴和维新的祖国,一方面要迎娶订婚多年,守候在故乡的妻子。
杨宝堃大约是要矫正一种来自相传的繁缛和陋习,提倡一种新风气吧!他选择了一种洋式婚礼。结婚仪式的确是很简单,新妇虽然仍穿着大红衣裳和裙子,却没有盖头,也没有坐花轿,交拜时也只是相向的鞠躬。
杨宝堃的洋婚礼惹恼了文山的那些封建卫道士,婚礼还没有结束,他们便破口大骂杨宝堃“杂种,假洋人!”“败坏风纪,教坏乡村,还了得?”婚礼当天,“遍街上飞满了歪歪斜斜的'白头贴’。那些白头贴书写的内容,都是攻击和咒骂杨宝堃的。几天后,白头贴更发展下去,由四城门贴到了南门上坡,即杨宝堃家的住房附近。”这些白头贴由所谓“有资格有地位的公正绅士和道学先辈”所作的声讨灭伦乱纪、伤风败俗的假洋鬼子的皇皇檄文。杨宝堃家门外除了粘满白头贴外,还堆满了被过路人们投掷来的瓦砾、石子和马粪。
参考图(来源网络)
以后则是接二连三的地方绅士的正式控告。当时的县长,对这个案子不单是郑重受理,且第一次在县政府大堂里公开审讯。杨宝堃被提来了,他无声地站在大堂上。“那不是审讯,也不是拷问,只不过是公开的伴合着绅士们的极其刻薄的诅咒和污秽刺耳的难堪的辱骂而已。”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批判斗争大会。绅士们抓住杨宝堃举办洋婚礼的“铁证如山”的事实,依据封建的伦理道德思想,对他大加鞑伐,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容不得他有半句的申辩与反驳。
杨宝堃招至千夫所指,仅仅是因为他没有延袭那相传的繁缛和虚伪的恶俗,结婚时没有坐花轿,没有拜祖宗,没有拜天地,所以就触碰了那些“正人君子们”的神经元,年轻的海归学子为此惨遭蹂躏。
为了逃避就要临头的投狱和暗杀,杨宝堃偷偷地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祖国。杨宝堃在异国,如同他在故乡一样的寂寞。多年后,他病入膏肓,客死比利时。杨宝堃的被逼出走,杨宝堃的英年早逝,使国家失去了一位西洋建筑设计方面的大师,那可是文山有史以来第一位西洋建筑设计方面的大师呀!
楚老“对故乡的爱恋,尤其是那四围的重叠峻伟的山峰,和围绕着县城,两岸长满葱绿的小鸡树的盘龙河,和街子天朴实壮健的夷族男妇。这些都时时萦绕在我的梦魂里,如乳羊之对于肥美的清泉和草地,我的故乡也正是自己的清泉和草地啊!只是一想到杨宝堃的这个故事,便如同触电一样,突然,消失了眼前的美丽的意境,这时,涌沸在心情里的,则是无名的忧郁、悲愤和感伤。”
在《难忘三迤》一文中,楚老给予杨宝堃高度的评价:“中国也就因为还有杨宝堃这样虽然幼稚,而且十分呆气,十分纯洁,也十分真诚而正直的儿女,所以保证我中华民族的不会毁灭,说明了中国历史不仅仅只是被时代的幽灵和骗子,永久地涂染了渎污和耻辱!”
— END —
政府授权店铺 文山三七专卖
(扫码进入)
资料来源《记忆文山》——文山“白头贴”
编辑:吴小梅
审核:陈家媛
责任编辑:郭强
主编:刘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