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点!皮肤局部外用仿制剂FDA等效性要求
来源:博药/红辣椒
外用制剂大部分应用于皮肤表面,用于保护皮肤、治疗皮肤各部位疾病或治疗某些系统性疾病。FDA外用制剂分类主要包括Cream(霜剂、乳膏)、Film(膜剂,一般对应国内的透皮贴剂)、Gel(凝胶剂)、Ointment(软膏剂)、Lotion(洗剂)等。
局部皮肤外用仿制药的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BE)评价,应基于仿制品与其参考上市药物(RLD)的全面数据对比,即在相同的使用条件下具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剂型、强度和给药途径;与RLD具有生物等效性,即活性药物成分的吸收速度和程度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具有治疗等效性,即可以替代RLD,并期望仿制药具有与其参考上市药物相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根据FDA21CFR320.24,不同类型的证据可用于确定药学等效药物产品的生物等效性,包括体内或体外测试,或两者兼有。用于证明生物等效性的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的目的、可用的分析方法和药物产品的性质。目前,FDA接受的生物等效性研究方法,按照精确度、灵敏度和可重复性排序,依次为: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体内药效学研究、临床终点BE研究、体外终点BE研究以及其他FDA认可的方法。
1.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大部分皮肤局部用药品不发生全身性吸收,即使发生了全身性吸收,其体内药物浓度通常不可测量,测定的体液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函数通常不可行或者不适用。全身药物浓度与临床疗效之间通常没有明显的关联,仅能推测和衡量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
根据美国已发布的外用制剂生物等效性研究相关指导原则,仅在少数根据情况需要进行全身性PK分析,例如对于利丙双卡因乳膏,美国通用药品开发指南推荐采用单剂量、双交叉、体内研究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
使用粘性胶带剥离角质层(Auetal.2010)
TEWL与角质层厚度关系(Andersonetal.1991)
1998年,FDA曾提出皮肤药代动力学(DPK)方法,该方法类似于系统给药的浓度时间曲线应用,拟作为确定局部皮肤产品BE的研究方法以替代临床试验。然而由于该方法由于人体皮肤角质层的个体差异大、实验室重现性差及渗透机制差异大等原因,2002年5月,FDA即撤回了该草案。
真皮开放式微灌注示意图(M.Bodenlenzetal.2016)
此外,皮肤微透析法也是一种用于局部制剂BE评估得非常有前景的技术。它是一种通过对皮肤细胞外液中的药物成分进行连续采样来估计皮肤药物渗透的体内方法。它可以实时测量药物渗透到皮肤的速度和程度。该技术可以估计局部药物穿透健康和患病皮肤,且重现性较高。但它在亲脂性蛋白结合和高分子量药物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具有侵入性。但近年来针对微透析方法改进后的开放式微灌注(openflowmicro-perfusion)在BE/BA评价中获得了较好的结果。
2.体内药效动力学研究
血管收缩试验(VCA),又称皮肤变白试验(HSBA),是FDA接受的唯一一种体内药动学研究方法,通过药时曲线,求算出生物利用度指标(包括AUC,Cmax和Tmax)进行BE评价。FDA设定的BE判断标准为“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的药动学参数(AUC和Cmax)差别小于20%”。
应用局部皮质类固醇产品后,人类前臂掌侧的典型变白反应(HaighandKanfer,1984)
1950年,Hollander等人首次观察到在皮肤上应用局部糖皮质激素类产品后用于该评估的皮肤变白或“皮肤增白”反应,并由McKenzie和Stoughton(1962)应用于BA/BE评估。这种变白反应的使用是一种间接测量,使用在皮肤上应用局部皮质类固醇后感知到的血管收缩反应。
因此,该方法仅限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其原理是基于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后,皮肤微血管收缩,产生可见的苍白反应,其程度直接与药物的临床疗效相关。苍白程度可以通过比色计、数字图像分析以及肉眼观察等方法进行测量。与临床试验相比,这种方法的所需的受试者数量相对较少。
1995年6月2日,FDA发布的《TopicalDermatologicCorticosteroids:inVivoBioequivalence》提供了VCA研究的详细指南:“在检测光,温度,压力和其他物理和化学变化的方法越来越复杂的时代,使用人类观察者来评估药效学效应的大小变得越来越不足。应用市售的色度计(或比色计;例如色度计200或300型号系列,Minolta)来检测红斑,就有可能在血管收缩剂检测中用客观的、可量化的测量来取代主观的视觉评分。生物等效性部门目前认为使用色度计适用于基于血管收缩剂测定的生物等效性研究,因此建议药物制造商将色度计的使用纳入其研究设计中。”
3.临床终点BE研究
具有临床终点的BE研究,是国际监管机构和组织对外用药品进行BE评估最常用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任何治疗类药物,临床研究往往是建立生物等效性的“首选方法”。此类研究常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设计,并纳入安慰剂组以确定试验制剂、参比制剂与安慰剂之间存在治疗反应和可检测的治疗差异。对于有多个适应症的外用制剂,应选择对药物作用最敏感的适应症。如对于甲硝唑软膏和克霉唑乳膏的仿制药申请。但,该方法也存在非常明显的缺点,即需要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的投入,并且往往需要大量的研究人群。
4.体外终点BE研究
体外终点主要对药物的体外特征进行评价,包括体外流变实验、体外释放试验(invitroreleasetest,IVRT)和体外透皮试验(invitropenetrationtest,IVPT)。体外终点BE研究常用来支持其他体内研究和/或豁免BE研究的申请。IVRT是表征和评价半固体制剂性能的有效手段,体外释放速率可以反映药物的溶解度、粒径、剂型流变性等多种理化参数的综合作用,主要用于外用产品的药学质量控制,也可用于药品开发过程中处方工艺的筛选研究。IVPT的设计目的是模拟外用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透皮过程,以反映外用制剂的质量。
从2014年起,FDA仅接受阿昔洛韦乳膏这一种制剂通过IVPT和IVRS证明生物等效性。近年来,FDA已发布了多个外用半固体制剂仿制药的指导原则(草案),若干仿制药如处方中的原料药和辅料的质量(Q1)、数量(Q2)及物理性能与微观结构(Q3)和RLD相同或相似,完成IVRT和IVRS后可不必再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如磷酸克林霉素凝胶、甲硝唑阴道用凝胶、维甲酸凝胶、贝沙罗汀凝胶和二十二烷醇乳膏等。
5.关于BE研究的豁免
在某些情况下,体内BE要求可豁免,参考21CFR320.22(b)(3)中规定:用于皮肤的溶液、口服液、酏剂、糖浆、酊剂、喷雾或雾化的溶液、鼻用溶液或其他类似溶液;活性成分与已上市的创新药或仿制药具有相同的浓度和剂型;与已上市新药或仿制药相比,非活性成分或配方的改变不影响药物活性成分的吸收、吸收进入人体的活性成分的组成,或不会显著影响药品对人体/局部作用的有效性。其中,FDA可接受的辅料差异应不大于±5%。
对于皮肤外用溶液剂,由于药物的活性成分可以从剂型中完全释出,并且溶液中不含任何对药物活性成份吸收有影响的辅料时,则可以豁免临床试验。
6.其它补充
针对特定的产品的BE建议,可在FDA官网进行查询:进入FDA主页后--DRUGS----Guidances----Product-SpecificGuidancesforGenericDrugDevelopment-----在输入框中输入相关活性成分便是对应药物的生物等效性指导原则。
小结
目前,局部用药领域市场广阔。然而,由于外用制剂的工艺复杂性,这类药品的仿制药开发依旧存在巨大挑战。因此了解相应的法规要求对于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本文对于皮肤局部外用仿制剂的审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