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 (记者 姜燕)3月28日是第二个中华鲟保护日,昨天5万尾人工繁殖的2.5代中华鲟在武汉放流到母亲河长江之中,这是目前长江武汉江段开展的最大规模中华鲟放流活动。
图片来源:楚天都市报
本次放流由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织。放流地点在长江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段金诚通达公用码头。放流首次大规模使用荧光标记,用的是橙色荧光,希望沿江各地的科研单位、院所及渔政部门能够配合做好监测工作。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生物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廖小林介绍,以前从来没有放流超过1万尾以上的规模,放流的鱼苗到昨天为止是五个半月,在稚鱼阶段,最小的有20多克,最大的有200多克,体长大概是20到40公分。本次放流不像以往是高空倾倒式放流,而是专门制作了放流盘和放流槽,底部距离长江的水面只有40到50厘米,并且是分批次放流,让鱼苗尽量分散开,希望对中华鲟的损伤降到最低。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所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介绍,中华鲟在放流之前,要经过几个月的野化,如水条件不能完全用净水,饵料要喂天然的,底质要用一些天然的卵石、沙,还要放进一些凶猛性鱼类,锻炼它们的应对经验。放流的时间也要和自然繁殖的鱼到长江口的时间不相差太大,现在放流,到了6-8月份可以到达长江口,另外现在江水十七八度的水温也很好。放流的五个半月的鱼还在稚鱼阶段,它能够记住从小放流的水域,10多年后还能回到出生的地方繁殖。
人工繁育的最终目的,是让鱼类回到长江,补充野外种群。近40年来,湖北已累计放流中华鲟500万尾以上。危起伟说,长江十年休渔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窗口,要利用这个窗口,把鱼科学地放到自然界去,希望在10年、20年以后中华鲟自然种群还能重建,还能够重新有自然繁殖。
中华鲟被称为“水中大熊猫”,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长江生物链的重要一环,是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种”和“伞护种”。保护中华鲟从某种意义上说等同于保护整个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和其他的水生生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