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是清末文学家刘鹗的代表作,大约写于1903年,距离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慈禧西逃只有两三年的光景。这篇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的游历为主线,挖掘社会的矛盾。
这部作品已经脱离了常见的小说的范畴,其批判谴责的外衣下带着深深的忧国忧民思想,文章是用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植根于真实的历史框架和地理风物之下揭示现实,所有里面讽刺的人物形象是可以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的。有吹毛求疵者认为作者刘鹗依然没有跳出自己的思想的局限性,没有认知到社会矛盾的根源是在于其政治体制。这观点就有点强人所难了。点到即止,是对读者最大的尊重,毕竟作者还是想着继续吃饭的。不然就这谴责型的小说,但凡里面有暗示性的语句,估计现在也发表不了。
老残姓铁,单名一个英字,号补残。这个残字是致敬历史一个有名的僧人懒残和尚,性懒而吃残羹冷炙。现在促狭鬼可能要读成脑残了。
作品的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 明湖湖边美人绝调》里面花费了大量篇幅描写现今济南的面貌,读者可以窥见百年的变更。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话语就是从这个篇幅而来,生于江南丹徒的作者刘鹗认为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
第二天老残步行到鹊华桥边,就是现在大明湖的南六门。可惜那时候还没有夏雨荷的故事,否则老残再不济也可以探访一下容嬷嬷了。
老残雇了一只小船,荡起双桨,朝北不远,便到历下亭前,进入大门就看到一个亭子,上悬了一副对联,写的是“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上写着“杜工部句”,下写着“道州何绍基韦”。这就是现在大明湖中间的历下亭岛。不过对联可是写的“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取自杜甫的《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一诗,从此这平平无奇的小亭子开始名声大噪。但是原亭子在今天五龙潭公元西侧,大明湖的是清朝建筑。可能正因为如此,老残觉得“也没有甚么意思”。
重新坐上了船,向西荡去,不甚远,又到了铁公祠畔,就是明初与燕王为难的那个铁铉,现在那边有个铁公祠码头,西侧一百多米地方还有夏雨荷雕塑^^。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看对面千佛山就像宋人的一幅山水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样,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刘鹗这个就有点胡扯了。作为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千佛山,古称历山,因为古史称舜在历山耕田的缘故,又曾名舜山和舜耕山,海拔只有285米高,还没有苏州的穹窿山高,是怎么在8里外倒映到大明湖里的,就算古代没有高层建筑。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就是济南之美。山即千佛山,湖即大明湖。
又过了一晚,第二天早上六点老残就起床,先到南门内看了舜井。又出南门,到历山脚下,看看相传大舜昔日耕田的地方。舜井又名舜泉,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现在居于舜井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北起泉城路,南止黑虎泉西路。历山就是前文所说的千佛山。从舜井过去大约两三公里。
又过一日老残吃了午饭,步出西门,先到趵突泉上吃了一碗茶,那趵突泉乃济南府七十二泉中的第一个泉,在大池之中,有四五亩地宽阔,两头均通溪河。现在有趵突泉公园,执行旺季40元淡季20元的票价。老残那时候至少门票钱省了。老残吃完茶,出了趵突泉后门,向东转了几个弯,看到一个方池,不过二丈见方,就是金线泉了。四大名泉之二。顺着西城南行。再过了城角,仍是一条街市,一直向东。这南门城外好大一条城河,河里泉水湛清,看得河底明明白白。就现在地图上的东泺河源于黑虎泉、大明湖,至黄台板桥庄西侧入小清河,长3150米。这是济南的精华所在。有黑虎泉,五莲泉,琵琶泉等等让人目不暇接。河里水草丰美,鲤鱼肥大,岸上柔丝拂柳,煞是好看。
剩下的描写就是听黑妞白妞的梨花大鼓了,刘鹗这这里面描写的花团锦簇的,不过大概还是脱离不了白居易《琵琶行》里面的描写的范畴,间关莺语,幽咽泉流,黄莺出谷,乳燕归巢。感兴趣的人可以自行网上搜索一下梨花大鼓的视频,估计没有这样的感觉吧。反正我听起来跟从小听的苏北大鼓差不多一个调调。
写道最后,把这篇文章和《大铁椎传》结合在一块,居然毫无违和感: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