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在2019年,现任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曾经说过,“自主和合资必有一战。”如其所言,伴随着中国品牌不断向上,近两年来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之间的贴身博弈,已愈演愈烈。
近日,在2022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朱华荣再抛最新预判,“未来3-5年将有80%的中国燃油车品牌关停并转(关闭、停产、合并、转型)。”
“这不是判断而是规律,世界上本来不需要那么多品牌。”对于这一观点,朱华荣也给出了具体的,具有说服力的数据,“2021年传统燃油车市场现存85个品牌,月销量千台以下的有34个,9个品牌已经消亡。”
诚然,结合燃油车市场加速下滑,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的车市格局来看,朱华荣对于中国品牌未来3-5年的这一判断有理可循。
以2021年的变化来说,根中汽协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为954.3万辆,同比增长23.1%,市场份额上升6个百分点至44.4%。其中前十五名中国乘用车企业的销量累计为931.8万辆,已经占据近98.6%的份额。
也就是说,中国品牌乘用车绝大部分的话语权,还是掌握在头部企业的手中。而从增长率来看,相比于吉利、长安、长城、奇瑞、比亚迪、广汽乘用车、上汽乘用车、以及东风汽车的自主板块等头部品牌的增长率,诸如蔚来、理想、小鹏、哪吒等新势力均有着翻倍式的增长。
进一步来说,如果从吉利、长安、长城、奇瑞、比亚迪等传统车企的电气化产品销量来看,还可以发现,这些头部车企在2021年的新能源销量,同样有着喜人的增势。
在马太效应的加速兑现下,强者恒强,弱者出局的割裂局面越来越清晰,而对于一些中国传统燃油车品牌来说,跟随时代的脚步,向着新能源转型也已经成为了活下去的必经之路。
然而,新能源转型并非是一件易事,这对于体系能力和资金链都有着过硬的需求。看研发投入就知道了,近几年来,诸如大众、丰田、本田、通用等国际车企对于电动化转型动辄数千亿元。
中国品牌中,为了给未来做好前瞻和充足的储备,也有不少头部车企的投入力度可见一斑。比如长安汽车。在2021年,长安汽车就明确表示,预计到2025年将在新能源领域累计投入上千亿元,其中新能源产品研发领域的投入将超过400亿元,动力电池领域以及充电服务等分别投入超过300亿元和200亿元。
今年1月,长安新能源也完成了近50亿元的B轮融资。2月份,长安汽车发布公告称,2022年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投资计划为80.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2.46亿元,股权投资48.04亿元。
对于这80亿元的投放,长安汽车表示,其中固定资产将主要用于新能源结构调整和产品规划,围绕产能和研发环节,补齐此前因新能源加速发展后带来的短板。
而股权投资主要将用于支持自主新能源品牌、规模的提升,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以及深化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亲密关系,打造可控全栈式智能化能力,继续布局出行和产业生态拓展。
不难看出,这笔投资,仍然是以自主新能源事业的发展为主要核心。对于长安新能源来说,充足的资金背书,也为其新能源事业链的发展带来了十足的底气。
据朱华荣在电动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到2025年,长安汽车新能源车销量目标为105万辆,占比总销量34%,到2030年的新能源销量目标为270万辆,占比要达到60%。要知道,此前长安新能源的原计划是,今年实现21万辆的销量,到2024年实现50万辆,到2025年达到70万辆的销量目标。
目标上调,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映射了长安汽车对于打造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充满信心。根据长安新能源规划,今年长安新能源将推三款新车,代号分别为C385、A158、C673车型,这三款车型分别定位轿车、微型车以及SUV。
值得一提的是,在重庆市政府发布的关于2022年实际重大项目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我们还发现长安汽车C589系列乘用车生产线技改项目也将在今年建成投用。
红点观察:
综合来看,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当合资品牌和中国品牌加速换道博弈,中国传统燃油车品牌如果无法找到合并、转型的新思路和新出路,或许结局就是关闭和停产,加速出局。相信很快,我们就可以见证这一预判的最终结果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