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无边界企业:数字时代下的平台化转型》,作者张其亮、王韦玮。
“乌合之众”也有战斗力
如果你研究过中国企业的发展史,就会发现多数企业都是在商业模式上有所突破,却鲜有在创新上的成功。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国人明明很聪明、很勤劳,但是创新非常少。
在历来的“家·国·天下”文化背景下,在商业中自然也就更容易衍生出计划性思维,似乎“管理”可以覆盖到任何领域。
但实际上,家、国、天下是不同构的。 “天下”是一个生态,是不需要谁负责任的,它不能依靠某个人做全所有的计划;而“家”是需要成员负责任的 ,是一定要有计划性的,如图所示。
计划性思维和生态性思维
回到企业发展上来,企业家在说要构建一个生态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什么是生态性思维。企业家需要确定自己到底是在构建一个像森林那样的生态,还是只是在培育一个花园?对此企业家需要做一个清晰的规划。
在交互的世界里,需要怎样做分享协作?怎么样能做到不负责,并且能够把最好的人筛选出来?而不是尝试找个人去为每一件事兜底负责?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引领者,你需要做一些改变,这个改变是基于交互世界的规模扩张,而不止是基于独创性技术的颠覆。
从组织形式上来看,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是有很大区别的。 传统企业一定是有组织、有纪律的,而互联网企业,可以说是无组织、无纪律的 ,如下图所示。
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思维模式对比
所以,如今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些无组织、无纪律的“乌合之众”把那些有组织、有纪律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其根本的差距就在于,传统企业没有做到社会化的转型。 社会化的转型,就是之前的章节中提及的产权问题和动员能力问题。
传统企业所面临的根本问题不是金融问题,而是如何在交互的世界里做好规模化的问题。
家族企业过去几十年的成功经验或许不再符合当下的商业时代,而小企业之间,可以通过集群的方式组织起来做“组团”,而这个“组团”的精神是个体分散而产权集中。
在这个集群内部会形成强依赖关系,这种“组团”也就是小微制造业集群、“宅社区”等。小微制造业集群是一种生态,每家工厂离开了这个平台就没有了价值。在“宅社区”里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态,内部的组织是强连接、强依赖的,以至于我可能不需要出这栋楼,就可以把生活过得非常美好。
总之,在新商业时代下,企业规模化经营的方式应当是通过构建生态的模式来扩展边界,而不再是传统的技术颠覆和产能扩张。而作为企业的引领者,企业家是否拥有生态思维是企业边界进化的关键。
转型就是边界升维
企业转型的本质就是要升维,企业家也必须要升维思考,才能做到降维打击。 企业可以从三个维度——产权边界、规则边界、信用边界进行升维,如图所示。
边界升维三维度
第一层,产权边界。 在过去的世界里,传统企业的边界是由资产和股权决定的,而企业之间的能量、物质交换靠物流来完成。这就是人类所熟悉的传统世界——一个以产权为边界的低维世界。
第二层,规则边界。 后来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组织把边界往上提高了一层。互联网制定了一个以规则为边界的组织。在第二层的世界里,你只要用互联网企业的平台,就要遵从他的规则,而互联网企业通过信息流让大家在规则内运转。
怎么理解规则边界呢?
继续用网约车平台来举例说明,网约车平台可以通过系统为司机和乘客进行双向的匹配,那网约车平台只是起到了为用户提供方便的作用吗?不是的,更重要的是网约车平台改变了打车领域的规则。
网约车平台会给乘客和司机双方补贴,很多人在起初是难以理解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理解了网约车平台“烧钱”背后的逻辑,即平台是为了抢占市场规模。但是大家还没注意到,网约车平台的补贴行为是在推销平台所制定的规则。
想想过去打出租车的规则是什么?
到大街上一招手,来了一辆出租车,你对司机说:“师傅,机场去吗?”
司机说:“机场不拉,太远了……”
你说:“那去火车站吗?”
司机说:“火车站更不去,太堵了……”
然后司机一脚油开走了,留下你在路边,继续拦车。
那时的出租车司机会挑活做,而现在打车的规则变成什么样了?
你在家里提前打好车,车到了才慢悠悠地下楼,上车以后也不用跟司机讲去哪里。
司机跟你对下手机尾号,然后车就开出去了。而且到达目的地后不用交钱就可以下车走人。
所以, 网约车平台最大的贡献,是它重新定义了打车行业的规则。 很多人都在讲互联网公司优化了消费者的服务体验,难道仅仅是体验吗?当然不只是体验问题。服务体验的优化只是一个浅层次的表现,更深层次的本质是互联网公司重新制定了各行各业的新规则,以至于你已经完全不能够适应旧规则了。
为什么现在人们越来越少去逛商场了?因为如果我要买双鞋,那么我可以躺在床上,打开各种网购软件,可以按价格、销量排序,按风格筛选,来挑选我想买的鞋子。
但是在商场呢?我为了买一双雪地靴得满商场跑,找了好多店才发现一家店的角落里放着三双雪地靴,很可能还没有我要的款式和尺寸。人们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适应传统的商场购物方式的规则了。
在互联网界有一个说法叫“code is law”——代码即法律,代码即规则。
比如,我开发了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范围内,所有人都得按照我的规则办事,而人们一旦适应了我的规则,就无法再接受那些传统企业的规则了。
“代码即法律”
那么,为什么互联网企业制定的规则就高一个维度呢?因为 互联网企业的资产可以扩张到其并不拥有产权的资源中去。
来看一看网约车平台制定的规则:北京有个司机张小海,花了 16万元买了辆车,张小海用这辆车加入了网约车平台的快车队伍。这辆车的资产属于谁呢?这辆车的产权当然是属于张小海的。但这 16 万元的车算是网约车平台的资产!
大家一定要意识到,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资产评估不是看它所拥有产权的部分资源总和有多少,而是评估它能够动员的那部分资源的总和有多少。如果一个网约车平台能够动员 500 万辆车为它工作,那这和它买下 500 万辆车为它接活带来的效果是一样的。
如果还是用同一套软件系统,网约车平台一旦能够动员1000万辆车为它工作,那么该网约车平台的资产就相当于翻了一番。然而,这1000万辆车的产权根本就不属于这家网约车平台公司。
所以,虽然网约车平台每年都在亏损,但它的市值很高,因为要看网约车平台能够动员的资产是多少。
对于你的企业也是同样道理,假设你做的是服装行业,如果你能够把上游几百家织布厂都控制在你的规则内,那么 3 年后,你的企业再做资产评估时,上游这几百家织布厂的资产所创造的价值也都算是你的了。
虽然这些织布厂的产权不在你的名下,但是你为它们提供了所有的订单——订单决定了这些织布厂生产的布是什么颜色、用什么材料、什么尺寸……而且这些织布厂离开你的平台就会倒闭,就像网约车平台司机离开平台就没法再接单赚钱了一样。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就重塑了整个行业的规则。
我曾给一家服装企业做过关于产业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的咨询,按照咨询规划的路径,这家企业在 5 年内可以从每年产值 4 亿元达到估值 1000 亿元,而且要达到这个目标,这家企业的企业家只需要自投 3000 万元,因为产业基金非常有意愿跟投。
所以, 传统企业还是有机会把产业链打通的,但企业家先要做到认知的升维,要把企业边界从产权边界提升到规则边界的维度。
在规则边界下,你的企业不只是一家企业,而是拥有了整个行业。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边界消失了。
难以实现的第三层
第三层,信用边界。 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国外互联网巨头都在做自己的货币,比如脸书和亚马逊,它们都在做数字货币。
为什么要做货币?在产权边界,我拥有一样东西的产权,我就可以用这个资源。
在规则边界,谁用我的软件,遵循了我的规则,我就可以调用这些资源。而在信用边界,谁只要使用了我的货币,就是我的人了。
但是,这第三层的信用边界在国家层面是不被法律允许的。所以,在边界升维的角度,国内的企业家只需要做到第二个层次——规则边界就已经很好了,但是大家需要对第三层信用边界的存在有个认知。
总之, 如果企业要转型,那就要把资源调用的模式从组织力转变为动员力。
企业可以从三个边界的维度进行升维:从产权边界到规则边界,再从规则边界到信用边界。当企业家有了这样的思维,再反过头来做降维打击,就会所向披靡。
点击卡片▼购买本书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