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村,是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下辖村,村委会驻虞周,辖虞周、下董、董家、郑家漕、后漕、朱浪漕、赵家、汪家、施家等自然村,该村以前属湖山乡,以旧乡名得名。民国三十五年(1946)9月属罂湖乡;1950年5月属湖山乡;1956年属白岳乡;1992年5月属集士港镇。
村中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十三洞桥”、“进士墙门前太平桥”(区级文物保护点)、润德桥、“进士墙门”、“明道堂”,还有不知道名称的三合院、四合院老宅等古迹。因董家(上董)已单独发文过,这次不再介绍了。
湖山村村委会
风景优美的湖泊河
十三洞桥和普济禅寺
“十三洞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头分别是上董(董家)和下董。
“十三洞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刚发现的《重修十三洞桥碑记》的内容来看,“十三洞桥”应该早在清顺治戊戌(1658年)已经存在了(上一篇已介绍,这里不再详细介绍了)。
这是前不久拆迁时刚挖掘出来的《重修十三洞桥碑记》,主要内容是:吾鄉十三洞橋 古普濟橋** 國朝順治戊戌重修以來 訖*二百五十有*始哉歲丙午同鄉有屠君樂善好施顧*銀洋叁千員委*助得銀洋共柒千五百元庀材鳩工*始于丁未三月*彩**重新者皆諸君*之力也予何*焉今将收入银****光緒三十四年歲次戊申暮春日 穀。这块《碑记》的重现,意义重大,将十三洞桥的建桥时间提前到顺治戊戌之前。
位于下董(十三洞桥东南侧)的普济禅寺,原为普济庵,是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董澜为其母亲建造的。从《重修十三洞桥碑记》记载:十三洞桥也叫“古普济桥”,当时附近可能有“普济寺”或“普济庵”的,董澜只是在原址上重建普济庵。
下董自然村,村民主姓董,宋嘉熙年间(1237-1240),董黯的第四十三世孙董全八,从老慈溪迁鄞,卜居罂脰湖大河之东(即今之下董),因村落在湖泊河畔,后改称湖泊董氏(后以方位分为上董和下董)。湖泊董氏宗祠,共有二个:东宅的“正谊堂”和西宅的“明道堂”,都始建于明代,原先都在下董,东宅的“正谊堂”在清乾隆初期因失修倾圮,于1804年易址在上董的十三洞桥西南重建,现“正谊堂”为2017年重建。
西宅的“明道堂”,位于下董,据村民介绍:“明道堂”没有进行过重建,基础结构还是明代的,如果祠堂进行过重建,族谱中肯定有记载,但他们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内容。不过,经过这么多年,就算不是大修,经过多次的小修,原有的材料差不多也替换完了。
西宅的“董氏宗祠”(明道堂),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由门厅、正殿组成。
西宅的“董氏宗祠”(明道堂)
润德桥
润德桥,民国十九年重建。
反修桥
反修桥,由湖山大队革委会建于一九六九年。
郑家漕,村民主姓郑,清时从河南莱阳县迁来,以姓及漕嘴得名。
郑家漕42号老宅
郑家漕42号老宅,坐北朝南,由大门、正屋、东西厢房组成的三合院。
正屋
东门
郑家漕
赵家自然村,村民主姓赵,明时从慈溪云木桥迁来,以姓得名。
赵家大宅,坐北朝南,主要建筑由前后三进组成,东西两侧及后面还有一些房子,应该也是这个建筑的一部分。
门厅的砖雕
门厅为船蓬顶
由第一进、第二进及东西厢房组成的前四合院。
由第二进、第三进及厢房组成的后四合院。
第三进后面的一排房子,应该也属于同一建筑。
朱浪漕自然村,村民主姓周,据传,清时有一朱姓富户至此落户,后做官被朝廷封为郎,人称朱郎,当时村中有一漕嘴,遂称朱郎漕,后谐化为朱浪漕。
朱浪漕老宅
朱浪漕老宅
湖泊桥旁的“福寿庵”
“福寿庵”位于湖泊河中一座狭窄的小鸟上(西北为赵家自然村、东南为朱浪漕自然村)。
汪家自然村,村民主姓汪,清乾隆(1736~1795)年间从云州大雷迁来,以姓得名。
汪家自然村
汪家自然村一民居门上挂有一块“革命先锋”匾,由罂湖乡农协会敬赠。罂湖乡,建国前建立,1950年5月重划区乡,该乡分为湖山、岳山、月塘三乡,说明这块匾是在1950年5月前的。
施家自然村,村民主姓施,明末从余姚迁来,以姓得名。
施家55号老宅
门上有标语
后漕自然村,村民主姓郑,清初从河南莱阳县迁来,以漕嘴及方位得名。
后漕老宅
后漕老宅
参考资料:《宁波市鄞州区地名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