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大藏经 课程是根据 闲者知无涯老师 在“吴语东流”个人号上的音频课程整理而成,文字底稿由群主【安端】提供。
文字校对由群主【安端】组织群友——恒审、蓝艳、贤墨、王泽峰、张晃晃、纬、朱珠、不著、海阔天空、双林居士、云水遥、方荟蕾、梁梁、芦苇、EDWARD倾情参与。
上一课,我们讲——在《大正藏》“北山录·第十卷”的夹注里,记有“今大宋皇帝造金银字大藏经数藏,雕藏经印板一十三万余板,严饰天下寺舍”的记录。
宋太祖为什么要造“金银字大藏经”数藏呢?还不是一藏!在《释氏稽古略·第四卷》里说——壬申开宝五年,辽保宁五年……帝自用兵平列国,前后凡造金银字佛经数藏,今敕雕佛经印一藏,计一十三万版【《释氏稽古略》 卷四 原文:壬申开宝五年,辽保宁五年,北汉广运五年,吴越唐,帝自用兵平列国。前后凡造金银字佛经数藏。今年敕雕佛经印一藏。计一十三万版】。
在《佛祖统纪通载》【《佛祖历代通载》】十八二十六卷里,也记有这件事,它写——“辛丑未”,就是……开宝四年;“诏成都造金银字佛经各一藏” 【《佛祖历代通载》二十六卷 原文:(辛未)诏成都造金银字佛经各一藏(初戊辰九月廿七敕兵部侍郎刘熙古监造。是年六月十一日敕再造金字经一藏】。注意啊,是各一藏,金字藏和银字藏是分开的。
“乾德……六年九月二十七(日)……敕兵部侍郎刘熙古监造视,再造金字经一藏……冬十一月交祀毕”【《释氏稽古略》 卷四 原文:丁卯乾德五年,大辽穆宗应历十七年,北汉承钧吴越唐南汉天宝十年戊辰十一月,改开宝元年,大辽穆宗被弑,景宗立保宁元年。北汉继元,立广运元年。吴越唐南汉十一年,九月二十七日诏成都府造金银字佛经各一藏。敕兵部侍郎刘熙古监视。冬十一月郊祀毕。肆赦改元】。最后一句,说了“金银字大藏经”的用处——祭祀用。
就联系这两段——《释氏稽古略》和《佛祖统纪通载》的记录看,宋太祖之所以造“金银字大藏经”数藏,是在用兵平列国之前,郊外祭祀祈福用的。
《佛祖统纪通载》的记载指出——在雕开宝藏的前四到五年之间,宋太祖曾多次命人在成都书写“金银字大藏经”。那,所谓金银字,就是用金粉调成汁儿,银粉调成汁儿,书写的“写本大藏经”。金粉和银粉啊,一想就十分珍贵,对吧!十分珍贵……豪华本儿的写本儿大藏经!但今已失传,就没有一页实物……就,我们看不见一页实物……就,金银字大藏。但想来,肯定是一种十分考究的版本。
前面这个阶段,宋太祖用兵平列国,都是命人在成都抄经。后来就准备刻了,嗯……看来需要量很大啊……就,抄来不及。
《开宝藏》刻经任务的开始,写在《佛祖统纪》的第四十三卷中。《佛祖统纪》啊,它作为僧史,是一种很特殊的僧史,叫:编年史。就是,所有的事情记在年份下面。
在开宝四年,这个下面记录的是——敕命高品张从信,往益州雕大藏经版【《佛祖统纪》 第四十三卷 原文:敕高品张从信。往益州雕大藏经板】。
“高品张从信”——高品,就是一个侍卫的官衔……一个侍卫名字,相当于近身侍卫;
“往益州”——益州,就是成都;“往益州雕大藏经版”。
《佛祖统纪》在太平兴国八年,就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这个年份下面的记录是——诏译经院,赐名传法,于西偏建印经院【《佛祖统纪》 第四十三卷 原文:诏译经院。赐名传法。于西偏建印经院】。就是……这个时候儿,已经拉到北方了,就在……赐一个名字,叫“传法院”,在太平兴国寺。
《开宝藏》的雕造历史,就是……它最初的历史,文献记载——有,且仅有这么几条儿。我们讲——专家们把这几条已经翻来覆去,每个字都写过论文了!话说得大同小异。我们把它们捋巴成白话,还原一下这段历史:
第一,宋太祖在平定五代十国——这列国的过程里,每次用兵之前,都要去成都,命人抄一套金字或者银字的“大藏”!我估计……需要用的地方不一样啊,更高级点儿的就是金字,差点儿的就是银字。一共抄过四、五套“金银字大藏经”,用于打仗之前用兵的祈福、郊外的祭祀。看来效果非常地好啊!那不好,他就不继续抄了嘛。
但是,显然感觉到抄经的速度有点儿太慢了,所以,在开宝四年或五年,太祖就派内侍,这位叫张从信的内侍前往成都,开刻了中国第一部雕版印刷的《大藏经》——《开宝藏》。从此,中国的《大藏经》就从抄经,改为了印经!
第二,《开宝藏》最终何时刻完呢?准确时间,我们并不清楚。开宝四年,是公元971年,啊……这是开刻的时间。在宋太宗太平兴国……983年,就是(太平兴国)八年的以前,肯定是刻完了。这中间是多少年呢——971年到983年?中间历时是十二年。因为,太平兴国八年,在《佛祖统纪》下面那个记载是“诏译经院,赐名传法”。就是——当时的译经院就是太平兴国寺,给它改一个名字,叫“传法院”;在它的西偏……在它的西侧……西院建印经院。就是……这个时候,太平兴国八年已经开始印了。开始印说明什么?说明——就刻完了嘛,对吧!
在刻完的当年,《开宝藏》的经版就从成都运至了北方。但是,准确时间我们不知道,只能笼统地说。那,刻完的时间差不多也是当年。所以,我们推断——《开宝藏》整个刻完……从开刻到刻完的时间历时十二年。
《开宝藏》的经板,它数量极大!它总计是十三万块。你想,一共开刻……从开刻到送到大伾山的太平兴国寺,十二年时间,把路上的时间刨掉,差不多一年要刻一万多块板!那工作量在这儿呢,也差不多……这要刻十二年。
在《开宝藏》刚刚刻好的时候……就刚刻好,刚送到北方,有一条历史记录,也在《佛祖统纪》里。《佛祖统纪》在太平兴国八年之后的这个年份,叫作“雍熙元年”。《佛祖统纪》“雍熙元年”的年份下面记载——三月,日本国沙门奝然来朝……奝然,这个“奝”字特别难写啊,上面一个“大”字,下面一个“周”字……奝然来朝,求谒五台山,及回京师,乞赐印本大藏经,诏有司给与之【《佛祖统纪》 第四十三卷 原文:奝然求谒五台及回京师。乞赐印本大藏经,诏有司给与之案唐书】。
这句话就是说……雍熙元年三月,日本来了一和尚——奝然,去拜会五台山,实际是来求法,在拜过五台山之后来到京城……嗯,从山西到河南;“乞赐印本大藏经”——希望皇上能赐给他这套大藏经。皇上还是很客气——“诏有司给与之”。
这条信息极为重要!《开宝藏》的初刻本拉到北方,刚刚开印……我们说——最早的记录是太平兴国八年,而日本沙门奝然来朝,求赐《大藏经》是雍熙元年——这两年是一年!因为,雍熙元年是宋太宗的第二个年号,这一年实际上就是太平兴国八年,就是公元984年……就是,这两个年号是连着的。就是,刚送来,奝然就要来一套……啊,像想请赐一套。
我们刚刚刻好,刚开始刷,很可能这个时候,从时间、工程上来推断,顶多是刷了一套到两套,欸,奝然就知道了!来华求法,想请印一套……那怎么办?我中华上国,对吧!尔等东瀛,蕞尔小国,你请印一套,叫请赐……“乞赐印本大藏经”——乞求赐予。那就很客气啦!我中华上国,什么钱不钱的?对吧!你既然乞求我们,就赐给你们……赐给你吧!
因此,在《开宝藏》的头几套里,我估计就头三套吧,就有日本僧人奝然请回日本的那一套!就是在日本京都大德寺发现那套印本“华严经”,我们为什么说——它的印刷记录就是初刻初印呢?就因为他来了,头几套,他就带回去一套。因此,初刻初印本的北宋《开宝藏》,中国和日本两国几乎是同时拥有的。我们常说——我们一衣带水,友谊渊远流长……《大藏经》,就是那个时代中日两国友谊的一个历史见证。
宋神宗熙宁五年,日本沙门成寻再次来华,啊,来华也是求法,求法也是朝拜五台山,朝拜完五台山之后也是去京城,然后也是求皇上再赐!神宗又准显圣寺印经院“传新经与成寻”。因为这期间,又译了很多新经嘛。
《开宝藏》,最初是传入日本,第一套就传入日本……就是最初啊,往外域传,不叫“第一套”,就是……最初向外域传,是日本;另一个传出的外域呢,是高丽……就是韩国。根据《宋史·外国传》和《高丽史》的记载,《开宝藏》曾先后五次传入传入高丽。传入日本是先后两次;传入高丽是先后五次。
《开宝藏》的初刻本完成之后,在随后的一百年中,一边印经一边进行增补……这就是为什么要先后五次传入高丽——因为我们增补完了,他又来僧人了,说,你增补了,能不能再赐我们点儿?再赐点儿……所以,先后五次传入高丽。
北宋初期,官方还在译经,因此,经常有新译的佛经出现,经常补入“大藏”。呐,所以,外国僧人来了,欸!再次请印,成寻来了,“新经与成寻”;高丽来了,“新经与高丽”……高丽这是比较全的。
《开宝藏》的雕造,它是送到……嗯,它的雕版是送到大伾山太平兴国寺的印经处的。在这个太平兴国寺的东院,就是宋朝的皇家译经院,由三位僧人主持——天息灾、施护、法天,他们来组织译经。这就是我们讲过的——中国译经史上第四次译经高峰。
译经活动,一开始就得到了当时宋太宗皇帝的直接关怀,所以,翻译出来的经典,那一翻译出来,肯定就要奉旨入藏,已经是成例!我们说——这是从不空开始就成为成例……唐朝不空的时候,不就都要演一遍入藏的这个……这个规矩嘛。因此,《开宝藏》的收经规模,在它印刷的这一百多年里,从雕刻到印刷的一百多年里,它的规模当然要扩大!因此,外国僧人入华求法的时候,也屡次传入外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