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苏黄米
苏黄米,专攻世界史,长期接触各种书稿、文案。
领导独立战争,戎马倥偬,奋勇当先;和平交出军权,连任总统,功成隐退。开国领袖华盛顿是当之无愧的美国国父。他痛斥英国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来平等,人们有生存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力,并且为之努力。当将军——独立战争后他跟士兵们一起解甲,美国因此没有军政府;当总统——两届期满他主动离职,实现了权力的和平交接。
华盛顿表态拒绝第三届任期时的情景
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国建国,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然而,美国从孱弱的十三个殖民地变成如今的超级大国,并不是光鲜亮丽、一帆风顺。初生的美国,首掌大局的华盛顿,如何协调国内各方势力的均衡?如何在动荡的国际关系中抉择?
内忧·权斗·花繁柳密拨得开
有人说美国是和平建国,与上帝立约,法律至关重要,法治大于人治。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观点的分歧,有人的地方就不可能没有权斗。汉密尔顿和杰斐逊这两位美国建国大神就秉承着不同的治国理念。华盛顿恰恰是在他们的争斗、牵制、妥协中,以一种平衡的态势形成了最初的联邦政府。
杰斐逊出身于庄园主家庭,重视州权,希望发展农业,相信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而汉密尔顿自幼漂泊不定,从商自立,感受到了商业带来的巨大利益,致力于建立强大的联邦政府,希望发展工商业和银行业,以推动美国经济的快速崛起。
“杰斐逊与汉密尔顿之争”奠定了美国政党政治的基础,尽管“党争的起因植根于人性之中,”政党政治如今已成为民主政治的规则,但在18世纪末,党派之争是令人不齿的现象。杰斐逊和汉密尔顿的政见不一,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党派。
杰斐逊(左)与汉密尔顿(右)
而华盛顿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选贤与能,良策治理国家。华盛顿超越于党派,愿意听取不同的声音,他相信汉密尔顿和杰斐逊都是为了建立更好的联邦,只不过观点不同而已,而且他们两位都是久经沙场的政治家,应该懂得互相妥协的重要性,所以华盛顿对他们的争论基本保持沉默,以长者的姿态包容他们的任性。华盛顿经常邀请他们共进晚餐,一起钓鱼散步,同时倾听他们不同的声音,保持着相对的平衡。
汉密尔顿虽然年轻气盛、桀骜不驯,华盛顿仍然放手,让他撸起袖子加油干。每当性情急躁的汉密尔顿得罪了同僚,华盛顿总是以他的方式力挺汉密尔顿。历史学家常说华盛顿政府的成功一大半功劳要归于汉密尔顿,他为美国设计了金融制度,华盛顿的许多重大决策背后都有汉密尔顿的身影。
他们的默契配合也定义了联邦政府,为美国的共和政体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华盛顿选择了汉密尔顿,其实也正式选择了美国未来的工业化道路。于此,提及一点,汉密尔顿曾经是独立战争时期华盛顿的副官,一起出生入死度过四年。而华盛顿最初选定的财政部长也不是汉密尔顿,而是莫里斯,莫里斯以生意太忙而推辞让汉密尔顿接手了这个“烂摊子”。
十美元纸币上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像
外患·抉择·风狂雨骤时立得定
在华盛顿第二个总统任期,可谓举步维艰,甚至可以说,华盛顿做了一个让美国重现回到殖民地的决定。在国内,经济政策引发部分地区的叛乱,华盛顿不得不亲自出面镇压反抗。同时,政府内阁的党争愈演愈烈,甚至陷入人身攻击,华盛顿也未能幸免。在国外,英法再起战事,美国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家庭方面,华盛顿最为倚重的侄子患肺结核去世,他本人也因右脸颊的肿瘤手术,身体变得更为虚弱。
其实,1783年《巴黎和约》签订后,英国虽承认了美国的独立,但双方并未实现真正和平。英国在美国的驻军、美国在法国支持下对英国的私掠以及英国为镇压法国大革命而采取的劫掠美国船只的行为,使得美英走到战争边缘。为缓和美英关系,双方谋求和平解决争端。
参加《巴黎和约》谈判的美国代表,英方代表拒绝被画入
1794年4月,华盛顿派约翰·杰伊赴伦敦求和,希望避免与英国发生战争。因为他太清楚,以美国的实力,当时无论如何都承担不起跟英国的第二次战争,所以他希望不计代价地争取让英国从美国西北边境撤军。
尽管华盛顿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但由于当时的美国几乎没有任何可兹谈判的筹码,当他看到拟好的条约时,不禁大失所望。条约承诺英军将撤离美西,作为回报,美国将单方面给予英国商品以最惠国待遇,这等于是间接承认了英国的海军和商业霸权地位,甚至答应偿还独立战争前殖民地人欠下的债务,这在很多人看来等于是重新回到殖民时代。
被华盛顿派往英国求和的约翰·杰伊
在独立战争最艰难的时刻,法国人出手相助,帮助大陆军赢得最后的胜利。1778年,法国承认美国独立,签订法美同盟条约,条约规定“法国保证美国的独立及其在同英国的战争结束时确定下来的领土”。随后,法国对英国宣战,法英海军发生多次海战;1779年,法国占领塞内加尔的圣路易斯和西印度群岛的几个岛屿;法国和西班牙组成人型联合舰队准备进攻英国本土。此后,法英海军在西印度群岛、佛得角海域多次爆发战斗。直至百年之后,法国还送给美国“自由女神像”,作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美法联盟的礼物。
在美法军队前,英国康沃利斯侯爵投降
自由女神像于1886年落成,是法国送给美国的礼物
独立后的美国人对英国怀有敌意,实为必然。而法国人之前的慷慨相助,以及法国大革命的激荡宣言都赢得了不少美国人的心。《杰伊条约》的内容明显偏向英国,几乎可以说是对1778年法美联盟的否定。《杰伊条约》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它承认了英国在北美大陆内河航行的自由和在西印度群岛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使美国丧失了自己在领土主权和贸易方面的部分利益,不得不说是丧权辱国,条约规定:
1、英国于1796年6月1日前从美国西北地区撤军;2、英国赔偿被其劫掠的美国船只的损失;3、密西西比河向英美两国开放;4、美国禁止在美国港口装备针对英国的私掠船;5、美国在英属东印度群岛享受贸易优惠;6、只准许美国以载重70吨以下的船只同西印度群岛进行贸易,且不得进行棉花、可可、食糖等商品的贸易;7、双方同意成立联合委员会以确定美国同英属加拿大间的边界。
《杰伊条约》
条约公之于众后,约翰·杰伊成了卖国贼,杰伊曾说,他晚上沿东部海岸行走不需要点灯,因为一路上都有抗议者在焚烧他的纸人像,整个东海岸火光通明。在纽约的一次集会上,为《杰伊条约》辩护的汉密尔顿还被人用石头击中了脑袋。
人们指责他背信弃义,但他坚持认为,在与他国打交道时,美国自己的利益永远是唯一的指南;善意、道德、感激之情都无关紧要,所以,美国应该远离纠结的盟友关系。尽管法国一再要求,但美国仍然应该保持中立,因为借此可以跟英国谈判更有利的条件,毕竟英国的商业和亲善态度才是美国最好的朋友。
在《杰伊条约》长达两年的发酵过程中,华盛顿本可保持沉默,置身事外,让杰伊去承担后果。然而,华盛顿不仅没有在汹涌的民意前退却,还向前一步,不惜以自己的名誉抵挡各方阻力。他说,“我要避免战争。如果不能避免,我要为准备战争赢得时间。”
《杰伊条约》虽然不得民心,但他们赌的是未来欧洲的霸主会是英国,而不是法国。事实证明他们赌对了。若没有一时的丧权辱国,而以卵击石,无异于自取灭亡。“这样明智的立场让美国在危机时刻收益甚大。美国没有因帮助法国而卷入战争;它的商业和公共税收得到了保障;与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的领土之争都得到了解决,在国家信用得以维持的情况下,经济继续扩展,更加繁荣。”
乔治·华盛顿
华盛顿相信“政府的统一……是你们真正独立大厦的主要支柱,维护着你们在国内的平静和国外的安宁,保障着你们的安全和各方面的繁荣以及你们如此高度珍视的自由。”他一生尊重民意,但他并不屈从于多数的暴政,他敢于直面民意的汹涌。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他不惜力排众议,勇于批准和尝试汉密尔顿的经济政策,并且敢于赞同杰伊并与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杰伊条约》。唯有民众长远的利益、国家的稳定与和平,才是华盛顿心中不变的追求。
如今,美国总统一届又一届的轮换。然而,对共和的考验没有终结。华盛顿等开国国父的政治智慧不能写入基因密码。“一个真正的共和体制能否坚持下去,还要依仗其国民对共和国的理解和意愿,还需时不时地回到缔造者那里去寻求灵感,在他们的陪伴下继续这个进程。”又是一个美国梦。
美国国会大厦内穹顶画,画有华盛顿神格化的形象(最下面正中间)
参考文献:
钱满素,《绅士谋国:美国缔造者》,北京:东方出版社
John Marshall, The Life of George Washington, New York: Skyhorse Publishing
Todd Estes:The Art of Presidential Leadership: George Washington and the Jay Treaty,The Virginia Magazine of History and Biography, Vol. 109, No. 2 (2001), pp. 127-158
编辑 | 安梁
欢迎参加征文大赛!奖金多多!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