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中医药稍有了解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六味地黄丸”这个方剂,甚至很多对中药不感冒的人,也多少听说过这个方剂名。
在绝大多数人眼里,滋补肝肾就选六味地黄汤,其实,您不知道的是,六味地黄唐之所以能滋补肝肾,主要得益于其中的“地黄”这味中药,而用它以命名的方剂,至少有七个之多,所以也可以说,地黄汤也有“七个兄弟”,我们有必要全部了解一下,才能更好地区分并选择。
六味地黄汤出自宋代钱乙编撰的《小儿药证直诀》,其组成有: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共计六味,并因此而得名,后缀以“地黄”。全方的特点是甘淡性平、补而不滞。能滋补肾阴、填精益髓、补脾清肝,离地医家将其广泛运用于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所致的眩晕、腰痛、消渴等症。
正是以为内六味地黄汤的知名度很高,后世医家在熟练运用它的同时,还做出很多的化裁,但万变不离其宗,“地黄”这味滋阴补血之品总是这一类方剂里不变的存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介绍一下它们之间的变化与异同:
1、杞菊地黄汤:
顾名思义,就是在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上加上枸杞子和菊花,这两味都是滋补肝肾、疏风明目的佳品,所以更偏于调治眼科诸疾,能够补精、清肝、明目,相比六味地黄汤来说,如果是肝肾阴虚所致的眩晕、视物模糊、枯涩眼痛等症,杞菊地黄汤就更适合一些了。
2、归芍地黄汤:
也就是在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上再加上当归和芍药两味。
当归性味苦辛而温,功善补血,而芍药性味偏于酸敛,善于柔肝养血,这么一化裁只有,相比六味地黄汤就更能补血填精,尤其在补益精血这方面更为突出了。
3、知柏地黄汤:
其组成就是在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上再加入知母和黄柏两味,这两味有什么特点?知母性味苦寒,能够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黄柏也是性味苦寒之品,能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在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上配上这两味苦寒清热之品,主方滋补肝肾之功犹在,又增添了清热泻火之能,就能起到滋阴降火的作用,非常适合肝肾阴虚火旺所致的腰膝酸软、遗精、血淋等症。
4、桂附地黄汤:
组成也是在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上假如肉桂、附子两味,刚好和知柏地黄汤相反,知母和黄柏性味苦寒,肉桂和附子则是性味大辛大热之品,知柏地黄汤能够滋阴清热,桂附地黄汤就能温阳补气。
所以,当遇到一些肾阳虚衰引起的四肢厥冷、小腹冷痛、小便清长等症时,桂附地黄汤就比六味地黄汤要合适多了。
5、麦味地黄丸:
麦味地黄汤就是在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上,再加入麦冬、五味子两种,其中,麦冬主要就是能滋阴生津,五味子则主要生津收敛,两者一个滋养阴津,一个收敛引起,于是便起到养阴生津,敛肺固涩之用,适合肺肾阴虚导致的咳喘、遗尿等问题。
6、济生肾气丸:
表面上,济生肾气丸的方名里似乎没有了“地黄”,但其组成却是在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上加入车前子、牛膝两味而成。
其中,车前子清热利尿,牛膝补肝肾而引药下行,从而增加了消肿利水之功,当然,济生肾气丸适合的水肿,主要还是因为肾阳虚衰而导致的开阖不利、肾不纳气而出现的水肿气喘等问题。
总而言之,六味地黄汤确实是一个千古名方,其滋补肝肾之功也得到了历代医家的验证与推崇。但中医历来强调“无固定之方”,最讲究灵活化裁,上述几个方剂都是在唉六味地黄汤的期初上变通而得,可以说,它们是“一门七兄弟”,虽然各有各自的擅长领域,却又都没有脱离滋补肝肾这个基本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