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民间,北宋的八贤王赵德芳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一个舞台人物形象,在传统的戏曲和评书等艺术演出中,八贤王是一个德高望重、性格正直的正面人物。他总是以白发苍苍的老年人形象出现在戏曲舞台上,因此,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赵德芳是一个可亲又可爱的老头。就是这么一个可亲可爱的老头与中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据史料记载,他不仅在中牟修建了八角城,而且还葬在中牟,在中牟建有庙宇,名曰华王庙。
华王庙的由来
明朝正德十年的《中牟县志》记载:
“八角城在古墙堡,世传华王所筑。今废”
清康熙十四年的《中牟县志·丘墓》记载:
“宋八贤王赵德芳墓,在县北固住寺后或称华王。”
民国二十四年中牟县志记载:
华王庙:在古墙保八角城中,今废。
正德十年中牟县志还记载:
八角城,在古墙保,世传华王所筑,莫可考。
从这几段文字我们可以想到,中牟在明代以前,确实有八角城,华王庙,最后八贤王赵德芳确实葬在这里。但是从宋代到明代,经过五百多年的历史车轮碾压,所谓的赵德芳墓,华王庙,八角城,均已不复存在。但在清代,民国的县志还有记载,这里边一定有它的各种原因。
笔者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历史上真正的赵德芳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四子,为人正直,待人恭谨,不仅有卓越的才能,而且饱读诗书,宋太祖对他十分赞赏,而且期望值很高。《宋史·宗室一》中是这样记载的:“秦康惠王赵德芳,开宝九年出阁,授贵州防御使,太平兴国元年授兴元尹山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三年冬加检校太尉,六月三日寝疾薨,年二十三。”由此可以看出,实际上赵德芳被封的王号是“秦康惠王”,而不是“八贤王”。
据传说,赵德芳去世后,宋太宗十分悲伤,他命人找来一个擅长看“风水”的道士,下诏书要为赵德芳选一处风水好的墓地,进行厚葬。当时,北宋的国都在汴梁(现在的开封),离中牟很近,道士在汴梁附近看了几天最后说:中牟北面固住寺后是一块所谓的“风水宝地”。因为在当时的固住寺也是一座影响很大的古寺,况且附近还有当时八贤王赵德芳的行宫,他修筑的八角城。于是,宋太宗就下旨,将赵德芳葬在固住寺后。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根本就不足为信。北宋王族都葬在宋陵,赵德芳却被葬在中牟县的一隅,其中缘由,确实耐人寻味。
但是,关于八贤王赵德芳,明朝正德十年的《中牟县志》说:“八角城在古墙堡,世传华王所筑。今废”,“华王”是秦康惠王赵德芳的别称,这是一些志书上所公认的。这段文字说赵德芳曾经筑有八角城。由此可见,八角城、华王墓和赵德芳墓之间应该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至于中牟县志中记载的八角城,就在今贺岗村附近,距离固住寺也就是几里之遥。
《郑州市古今地名词典》关于赵德芳墓也有记载:
故址在中牟县城北东漳乡韩寨村西南。赵德芳是宋太祖第四子。太平兴国初授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封秦王、谥惠康。清康熙十四年《中牟县志·丘墓》载:“宋八主贤王赵德芳墓。在县北固住寺后”,即今址。历经黄河决口冲淤,寺、墓均已荡然无存。
与八贤王赵德芳有关的墓、庙、八角城,在中牟的历史上一直有所记载,主要是宋以后历朝历代的文艺作品所塑造的那个八贤王赵德芳的形象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历史上真实的赵德芳
从《宋史·宗室传》记载:太祖有四个儿子,第四子德芳被封为秦王,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重要职务,太平兴国六年(981)病亡,才23岁。
《宋史·列传第三》有记载:秦康惠王德芳,开宝九年出阁,授贵州防御使。太平兴国元年,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三年冬,加检校太尉。六年三月,寝疾薨,年二十三。车驾临哭,废朝五日。赠中书令、岐王及谥。后加赠太师,改楚王。子三人:惟叙、惟宪、惟能。庆历四年,诏封十王之后,以惟叙子从照封安国公,终左金吾卫大将军、归州团练使。赠同州观察使、齐国公。从照卒,以惟能子从古封安国公,终延州观察使,赠保静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楚国公,谥惠恪。从古卒,惟宪子从式袭封舒国公。
赵德芳“家谱”中记载:父亲:宋太祖赵匡胤,太祖原配:贺氏:显得5年-西元958年病逝。赵德芳养母:宋氏:对太祖两子照顾有佳,尤其偏爱德芳,经常提及立德芳为太子之事,太祖驾崩当晚急召德芳,因为他是唯一值得倚重之人,但最终赶来的却是即位的太宗皇帝赵光义。
从这一点也可以印证了民间“烛影斧声”的说法。也就是说,赵光义这个皇帝当得名不正言不顺,他哥哥赵匡胤死得也不明不白,有谋杀自己的亲哥哥之后篡位之嫌。
八贤王赵德芳何许人也
我们后人在观看以北宋为背景的戏曲或影视作品时,总会想象出八贤王赵德芳就是一个和蔼可亲又正气凛然的老头,是正义的化身,在忠臣遇险时他总会出手相救,与奸臣作针锋相对的斗争。他的地位与皇帝相等,都是君主级别,可以面见皇帝或接受圣旨的时候不叩头。另外他手里有御赐的瓦面金锏,上打昏君不正,下打奸臣不忠,有先斩后奏的权力。特别是在有关杨家将的戏曲舞台上,总是少不掉八贤王赵德芳这个名字,但从现实中看,赵德芳在世的时候,杨家将中的老令公杨业还活着,六郎杨延昭也未任边关统帅,因此这个赵德芳与杨家将不会发生什么关系。
翻开宋代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疑似八贤爷赵德芳的还真有两个人。
一个是赵德昭,他的确是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赵匡胤共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赵德秀和三子赵德林早亡。从皇位继承顺序来说,应该是赵德昭(赵德芳之兄)。赵德昭聪明英武,喜愠不形于色,深得太祖信任,曾“赐金简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太祖传位给皇弟太宗,德昭失去了当天子的机会,太宗虽然封他为武功郡王,朝会时位列宰相之上,但内心对这位颇有韬略的侄子存有戒心。
尤其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出征幽州时,一天夜间,一件偶发的事情使军营中惊扰不安,军士到处找太宗却不知其踪影,有人提出立德昭为帝。太宗得知后,更为不满。回朝后,当德昭提醒他论功行赏时,他以充满怀疑、忌恨的口吻说:“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闻言,退而自刎,因为他深知在猜忌心极重的太宗手下,决不会得到善终。赵德昭去世时年仅28岁,还是一个年轻人,而且也没有多大的权力。所以不可能是八贤王的原型。
另一个八贤王的原型,有人考证应该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八子赵元俨,因为他排行第八,而且也有贤名。在民间老幼妇孺都知其名,称他为“八大王”。这个八大王很了不起,好文词,能书画,为人正直刚毅,在朝廷有很高的地位,去世时60岁,同民间所描述的八贤王赵德芳很相似。但因为他是疑似篡位的赵光义之子,所以不可能用他的名字来安在八贤干身上,因此就只能用移花接木的方法,用的是赵德芳的名字,而以赵元俨为模板刻画出了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从艺术源于生活高干生活这个角度讲,历史上的这位八贤王也仅仅是个贤王,并没有文艺作品所描写的那样高无上。
总之,“八贤王”在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完全与之对应、吻合的人物。他是由宋代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之所以被历代称为“八贤王”,是戏曲艺术家创作出来的,是艺术化的赵德芳。他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戏剧性的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要求。正因为这样,这位虚构的戏剧性人物“八贤王”赵德芳,才会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是一代又一代民间文艺工作者不断艺术加工之后而形成的。
(胡云峰,2022年4月1日整理于三胡书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