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风轻云儿淡。从广西德保县城出发,大约驱车一个半小时就来到了东凌镇多俄村。站在村前放眼望去,一片约百亩梯田从山脚下延伸到半山腰,层层叠叠、山脚下的食用菌大棚一字排开。在棚内,菌农们忙碌着,脸上写满丰收的喜悦。
菌农们脸上写满丰收的喜悦。黄少将 摄
“经过几场春雨的滋润,今年我们的食用菌肯定又能增产不少,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定能比去年增加。”多俄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主任李炳庆正在组织村里的群众采摘菌菇。
多俄村产业发展“道阻且长”,曾尝试种植百香果和板蓝根等产业都以失败告终,但多俄村并没有因此放弃探索适合的产业路子。合作社和驻村工作队一行人先后赴燕峒、靖西、那坡等地考察学习,回到村里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多俄村地处高寒山区,水量充足,气候适合食用菌产业发展,且高山上纯天然无污染的大气和水土条件,也极适宜高品质食用菌生产。2019年,通过党建引领探路子,多俄村以村民合作社作为经营主体,推行“党组织+经济主体+基地+群众”的经营模式,发展食用菌栽培作为村集体经济项目进行建设。自此,“小菌菇”撑起“致富伞”,为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带来了希望,为乡村振兴增添强劲动力。
菌农们在大棚里忙着采摘菌菇。黄少将 摄
据多俄村党支部书记李炳庆介绍,2019年新建及整合大棚约800平方米,投资约15.8万元,建设范围涉及多堪、俄外屯等2个自然屯。2020年,基地范围扩建至俄内屯,投资约40万元,新增面积共1200平方米,配备拌料车间、接种室、储藏室、陈列室等功能室,项目用地范围均距离村(屯)主干道路0.1公里内。主栽品种为猴头菇、平菇、秀珍菇、榆黄菇等。
“到食用菌基地来参加生产劳动,不仅能了解村集体经济食用菌生产项目发展情况,还能学习食用菌的生产流程,掌握实用技术,我现在月基本工资是800元,摘菇、制棒另计,每个月收入可以达到两千多元,不用外出务工就可以实现有就业收入!”村里脱贫户罗朝三说。
一筐筐满满的菌菇撑起群众“致富伞”。黄少将 摄
“2020-2021年,食用菌销售收入超10万元,预计2022年食用菌销售年收入可达20万元以上,每年制作菌棒的工作周期可以为本村提供50个务工岗位,有近3个月的务工收入,食用菌基地其他日常的管护工作可以长期为村里提供10个务工岗位,一年四季都有务工收入,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用外出务工就可以实现有就业收入。项目实施后受益总户数248户,受益总人数947人,脱贫户受益95户,受益脱贫人数328人。”驻村第一书记周快话语间透露着一股自信。
“这一届村‘两委’年轻,有想法,带领我们抓衔接、促振兴,老百姓的日子更有盼头了,村里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正在采摘菌菇的脱贫户陆福脸上洋溢着笑容。在新一届村两委的带动下,多俄村有近50位不能外出务工的中老年人可以在自己的家门口赚钱,给村里的年轻人、孩子树立了标杆榜样。
群众在整理菌菇包装。黄荣广 摄
据了解,目前每天能生产300斤左右的菌菇,采摘后的菇主要由晟鑫配送公司供应给德保县内的各大商超、学校,让广大市民都能尝到多俄村菌菇的鲜美,也让学生的营养午餐又多了一道美味的菜肴。
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根本在产业,关键在人。如今,多俄村正发展合适自己的产业,逐步实现在党建引领下群众在合作中致富、集体经济在合作中壮大、企业在合作中增效的三方互助共赢发展目标。被定位为东凌镇人民百姓农事体验区、东凌镇产业发展的标杆,在德保乡村振兴发展道路上推波助澜。(作者系德保县委宣传部 黄荣广 李紫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