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白姻缘实可续,苏杭三地竟相趋。雷峰晚照青灯曳,旧世情深岂可渝。
开篇一首七言律讲的是我国古代民间四大传奇故事之一的白蛇传。关于白蛇的传说始于唐朝,历代都有发展,到了明朝,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收录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以下简称《白》)一篇,所描写的故事情节便是今天白蛇传的基础版本。
小说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场景,《白》讲述的背景虽然在宋朝年间,实际上是依托在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来展开创作,即明末清初。
而且地点选择在作者熟悉的故里—运河流经的江南地区城镇之中。接下来让我们通过《白》一文,来探寻明清时期运河两岸城镇的社会生活。
一. 江南地区运河流经的城镇
1.大运河简述
大运河,是我国京杭大运河的简称。从杭州至北京,全长三千余里,途径浙、苏、鲁、冀四省,联通海河、黄海、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众所周知,运河是要通过人工开凿的,由于我国地理环境的特征,河流基本上是自西向东的流向。
而大运河呈南北贯通之势,由各个干流冲刷下来的泥沙很容易淤塞河口,因此必须定期对河道进行疏导和清淤工作,这都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才能确保航道畅通,而且在某些河段还要靠拉纤方可通航。
不仅如此,运河的运输以及河道都有专门的管理体系,就拿明代中期来说,运河的管理从工部到户部,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又繁复的管理体系。
尽管如此,从春秋时期到清朝,历代统治者对运河的开凿及维护都相当重视。是什么原因令运河这样备受青睐?这就要从运河的功能说起。
2.运河的功能及其经济效应
在我国古代,运输系统不是太发达。陆路运输固然是最快捷的,但在江淮一带,河网密布陆路运输多有不便,而沿着江河行进的水运方式具有运力大、效率高等优点。由于我国没有南北流向的干流,因此就有了开通南北向运河的需求。
说到运力,海运最为给力。但古代海运会受到季节风向的影响,并且海上自然灾害难以预防和救助,以及海盗的出没都增添了海运的风险。运河主要是为了漕运而存在的,漕运就是输送公粮,而粮食作为战略物资,
对于一个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可谓举足轻重,因此历代统治者更倾向于利用运河作为漕运主体,而避开高风险的海运。尤其在明代中期的倭患,以及清代初期的台湾割据等因素,使得明清时期一直实施严格的海禁,如此,运河就成为了漕运的大动脉。
在运河交通枢纽的带动之下,运河沿岸的经济、文化发展都相当迅速。运河不仅仅要承担漕运的任务,也是区域物资交流的通道,沿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远超于相邻的其他区域。据悉,明清时期每年都有将近四百万石漕粮从南方运往京城,
然而政府并不支付运费以及相关的劳动报酬,但是允许参与运输的人员夹带私货贩运作为经济补偿。这样一来,漕运对运河沿线的商品交换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与漕运的人员在运河沿线所从事的商品贸易以及各种消费活动,改变了运河城镇两岸的产业结构,也使得运河城镇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二.白蛇传中所描绘江南运河的工商业一瞥
1.运河两岸商业
明清时期,运河通畅,两岸的商业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白》书中向读者再现了三座城市,分别是杭州、苏州和镇江。这三座城都地处长江以南的运河水道,都是江南重要的商业中心城市,尽是商旅汇聚之地。
书中的主人公许宣(现在的故事改为许仙,本篇遵照原著),其父母是经营生药铺的商贩;双亲亡故之后,他投靠了姐夫,并且在表叔开的生药铺里做个主管;二次发配到镇江之后,又通过表叔的关系,在镇江一家生药铺做了经纪人;
等到镇江李老板欲调戏白娘子反被白蛇真身吓晕的事件发生后,白娘子劝说许宣辞去工作,独自开一家生药铺,并出资给他做本钱以及置办开铺所需物事。
可以说许宣的谋生轨迹基本就是围绕着这个生药铺来展开的,先是自家经营,到给人打工,再到自行创业。就拿生药铺而言,明清时期已经与成药铺分开,说明了社会分工更加细化。
在江南运河沿岸的城镇里头,走到哪都可以看到生药铺,由此可以得到两个假设,一是这些地区人口众多,对药物的需求也大;二是这些生药制成成品后不一定供当地居民使用,
极有可能是对外销售,或是利用贸易中转基地进行周转。从书中的生药铺说明了这些个城镇的营商环境很好,遍地商机。
2.运河沿岸的手工业
《白》书中对运河两岸的手工业状况没有太多的描写,但却提到了不少从业的匠人。当时临安府(今杭州)的大尹差人来捉白娘子,公差们赶到指定地点时,却发现是座废弃的宅子,于是连忙找来邻人问讯。
住在左手边的是一个叫丘大的做花匠人,住在右手边的则是皮匠孙公。做花为首饰的工艺,皮革制作也是奢侈品的活计,二者存于城中,则此地之手工业兴盛也可见一斑。
另外许宣与白娘子相遇相知源于西湖同渡以及借伞,而许宣借给白娘子的这把伞《白》书中有一段描写“这伞是清湖八字桥老实舒家做的。
八十四骨,紫竹柄的好伞……”,从这段插播广告来看,这个制伞匠人有着自己的名号“清湖八字桥舒家”和口碑“老实”,足见当地制伞的作坊绝非一家两家,而运河两岸的手工业也呈现出多点开花、百业兴旺的态势。
三.运河两岸风俗民情
1.衣着概况
通常来说小说中的衣食文化记叙得比史书更为详尽,更接近真实生活。《白》书中所描绘的人物着装也体现了清秀细腻的江南风格。如许宣到苏州承天寺前,白娘子给他的打扮“戴一顶黑漆头巾,脑后一双白玉环,穿一领青罗道袍,脚着一双皂鞋,
手中拿一把细巧百褶描金美人珊瑚坠上样春罗扇……”,俨然是一位风华雅致的少官人。再来看白娘子镇江赴寿宴的装束“上着青织金衫儿,下着大红纱裙,戴一头百巧珠翠金银首饰。”,更加烘托出她迷人的倾国姿色。
由上述二例着装的质地与样式来看,江南运河两岸中等市民阶层对衣着的需求很是考究,反映出他们的经济上的富足以及对更高生活层面的追求。
2.民间交际之风俗
运河两岸商贸活动频繁,人口流动量大,人际交往与其他地方相比也有独特之处。许宣前往白娘子住所取回雨伞,白娘子请许宣“拜茶”,这是以茶待客的礼仪。茶后又“置酒”请许宣小酌,谈及婚娶之事,此乃借酒食行商谈之事。
许宣到了镇江后与白娘子再度重逢,将白娘子和青青搬来自己租赁的住所的第二天就“点茶”请邻居,第三天邻居们摆下酒席为许宣夫妇接风。这应该是往来的客商或流动人口,需要在某一地区住下一段时间,与当地住民进行一种礼节性往来的交流方式。
白娘子在镇江住下一个月后,便去拜访许宣老板家的女眷,这都是运河两岸行商人家的社交活动方式,与官宦人家及其他地区女性不轻易抛头露面的规矩截然不同。
3.礼佛习俗
佛教在江南历来盛行,杜牧的《江南春》中就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诗句。运河两岸的礼佛风气更是如此,《白》书中的故事情节线几乎都是以参与佛事来展开的。先是许宣清明节到杭州保叔塔寺拜祭祖宗,返程中遇上了白娘子;
接着许宣发配苏州后,到了二月半,随当地习俗去承天寺去看卧佛,惹出了终南山道士降妖一事;随后到了四月八佛诞那天,许宣又到承天寺观看佛会,被人诬陷偷盗而发配至镇江;到了镇江以后,在七月初七英烈龙王诞那天,
许宣去金山寺烧香,遇上了那法海和尚,让他识破了真相,最终导致白蛇被镇雷峰塔。从诸多礼佛习俗可以看出,江南地区对佛教的相关活动还是十分重视的。
另外《白》书中提到苏州的佛诞时有这么一段描写“只见街市上人人抬着柏亭浴佛,家家布施。”而许宣也说,苏州的风俗与杭州一样。这不仅说明了佛教在中国民间的通俗化,而且从家家户户都参与布施活动这一点还反映出运河附近城镇居民的富庶状况。
江南运河两岸的居民因得益于运河经济带来的繁荣,其求财、求平安的愿望亦较为强烈,这种愿望在参与佛事的活动得到精神上的寄托,这就使得礼佛的习俗在这些地区得以广泛流传。
结语
在运河两岸的城镇中,发达的工商业使得市民阶层的人数不断壮大,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渐渐强烈,市井文学的出现,适应了这样的需求。明清白话章回体小说的盛行,
促进了市井文学的发展,《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水浒传》、“三言二拍”、《红楼梦》等一大批通俗文学名著中,有的取材于运河地区的社会状况,有的作者长期生活在运河地区,深受运河文化的影响。
这些作品一一再现了当时运河地区的社会生活场景,成为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警世通言》
《运河学研究-第一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