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可以靠高分贝的斥责走进另一人的内心,想要教育好孩子,不是靠音量。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最近,看到这样一则视频:
一位妈妈陪孩子练琴时,因为孩子老是弹错,妈妈没忍住脾气,急得吼了起来,结果孩子的回应亮了:
“我觉得你还是温柔一点吧” “但你老是弹错了怎么办?” “老是弹错,你温柔的跟我说呀:宝宝你弹错了也没有关系。”
视频中,孩子可怜兮兮地“劝导”妈妈要温柔点,看到孩子这楚楚可怜的样子,妈妈的内心翻腾着愧疚、后悔、自责......
无独有偶,一位爸爸正在辅导儿子写作业,眼看着马上就要失去耐心,儿子小心翼翼地提醒爸爸:
“爸爸,你别吼我了,宝贝会写,会写。” “哇,给爸爸鼓掌……”
讨好的眼神,令人心疼。
这是很多孩子在被吼之后真实的表现,带着深深的恐惧感,小心翼翼地讨好着父母。
当孩子没能让我们满意时,冲着孩子大喊大叫几乎成为父母每天的习惯,一位家长开玩笑地说:“吼娃两败俱伤,不吼憋出内伤”。
然而,在孩子成长之路,我们真的只能靠吼才能让他们配合吗?
01
经常被大声吼叫的孩子
最后都怎么样了
经常吼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很多,比如:丧失安全感;产生自卑感;导致叛逆,越来越不“听话”;孩子会模仿,会学习,学会了同样的表达......
这其中,最恶劣的影响是对亲子关系的破坏。
网上有这样一则故事:
教授问他的学生们“为什么人生气时说话要用喊?”
一位同学举手回答说:“因为丧失了‘冷静’,所以要喊。”
教授又问:“可是,为什么别人就在你旁边,你还是要喊呢,难道不能小声点说吗?”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但没有一个答案是令教授满意的。
最后,教授解释说:“当生气的时候,两个人心的距离很远,为了穿越心的距离,使对方能够听见,于是人的声音很大。然而,彼此声音越大,就会更生气,更生气,距离就更远,距离更远就又要更大声地喊……”
换句话说:声音越大,彼此的间隔就越大,心也越远了。
当我们总是大声教育孩子,实际上,也是在把孩子的心越推越远。
很多家庭的亲子关系,就毁在了这种过于粗暴的沟通模式上,而一旦亲子关系出现问题,也是教育失灵的开始。
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你就会发现,你吼得再大声,说得再多,孩子也不愿意听,教育就陷入巨大的迷茫之中。
教育中,有一条至关重要的原则:关系大于教育,只有先跟孩子建立情感连接,孩子才能信任大人,愿意合作。正如教育学者詹大年说:关系建立,教育才会真正发生。
当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期习惯提高音量来让孩子合作,其实背地里已经输得彻底。
02
教育孩子,声音越大,效果越差
生活中,许多父母都有一种误解,以为声音越大,越显强势,越能让孩子听话。
我们先是扯着嗓子吸引孩子注意力,发现孩子没有改变,接着一声比一声大,开始吹鼻子瞪眼。
然而,靠音量真的能“压制”住调皮的孩子吗?
并不一定。
面对你的吼叫,孩子的反应无非以下三种顺从、反抗、当耳旁风。
不要以为顺从就是好事。孩子选择顺从,是因为他怕你,他们战战兢兢地看着父母眼色,越来越小心翼翼。
副作用就是,这样的孩子越来越爱隐瞒出现的问题或在外的遭遇,因为你的吼叫,常常让他没勇气说真话。恐惧导致了孩子的不诚实。
有的孩子选择反抗。你吼一句,他回两句,你大声,他比你更加大声,我们身边很多叛逆的孩子都是如此。
心理学家默娜·舒尔说:“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辞上表现出攻击性。”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们吼得越大声、越凶,带来的反抗也越激烈,亲子冲突就会更加突出。
有的孩子是当耳旁风,他们感受到的是麻木。只要你一吼,孩子的大脑就启动逃生机制:“骂吧,骂完就好了。”等你讲完,孩子毫无改变,这也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老话说:“有理不在声高”。如果打一顿、骂一顿、吼一声,孩子所有的行为问题都迎刃而解,养育一个孩子就不会那么难了。
某档综艺节目中,曾出现过这样一幕:一位妈妈还没下班就开始一遍遍打电话催儿子写作业。
回到家后,发现孩子的作业竟然还未动笔,妈妈一下子就爆发了,怒吼道:
“为啥一个字都没写?” “打了多少电话,我催了多少次!” “你想气死我吗?”
面对妈妈的怒火,孩子先是眼里含着泪水,随着妈妈声音越来越大,他开始用手捂着耳朵,一边往角落里躲。
最后,无论妈妈说什么,孩子都倔强着不说话。
在孩子早期成长中,你的声音越大,孩子因为恐惧会短暂地安静下来。但这种方法是有时效的,用久了,就会失去正面的教育意义,留下的只有伤害。
没有人可以靠高分贝的斥责走进另一人的内心,想要教育好孩子,真的不是靠音量。
03
低声教育,更能让孩子配合
《正面管教: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一书中写道:“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
第一,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
第二,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孩子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
第三,低声调可以赶走愤怒。”
当我们下定决心改变语气,降低分贝,你会发现低声远比吼叫更有力量。
最近,抖音上一位妈妈的教育方式赢得了数百万网友的点赞。女儿不小心打翻了饭盒,战战兢兢地喊来妈妈,妈妈问:“你把妈妈的饭打翻了?”
孩子似乎也吓到了,支支吾吾地说:“不要骂”,看到孩子害怕的样子,妈妈把孩子抱在了怀里:
“妈妈不说你,就是问你一下,是你不小心吗?” “你下次小心点好不好?” “下次不要再随意弄妈妈的饭盒好吗?” “提不动是不是可以让爸爸妈妈帮忙?” “你看这样就浪费了,是不是?
原本即将爆发的亲子大战,就这么温和地揭过了。
你看,不是所有的错误都要靠大吼大叫才能解决。
有时候,把声音放低,大人的话才更可能被孩子真正听进去,教育才会少一些情绪,多一份理智。
当我们愿意放低声音教育孩子,也为孩子树立了榜样,孩子观察到父母处理愤怒的方式,这对他们很有教育作用。
教育是为了唤醒孩子,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和他分个胜负。
看到这,有的父母会说:“父母也是人,父母也有脾气,我们难道一辈子都要对孩子和颜悦色吗?”
幸福的家庭里,对成员最基本也是最难的要求是:好好说话和情绪稳定。
我们想说的是,你可以有脾气,但一定要学会发脾气;你可以吼孩子,但是不要把吼变成家庭的日常;这是真正考验父母的地方。
养育孩子,态度比方法更加重要,好的态度才能建立起好的关系,关系坏掉了,方法无疑是失败的。
点亮【在看】,有话好好说,永远是一个家庭难能可贵的财富。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 qzlzgs) 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专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儿教育领域,著有《入学早知道》《科学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学的140个汉字》等。
编审:昕晔 校审:睿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