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她再也不能有孩子。
医术精湛如温实初,也表示对她的状况无能为力。
她孤独地生活在这深宫里,病骨沉疴,可怜至极。
好在老天垂怜,曹琴默死后,皇上将她的女儿温宜公主送到了端妃膝下,由她抚养。
长夜寂寂,端妃也算有人相伴。
那么,究竟是谁把这个孩子送到端妃手里的呢?
明面上是皇上的心意,背地里自然也少不了甄嬛推波助澜。
但在这件事情中,更多的其实是端妃自身的操控。
她步步为营,一边维持着不争不抢的表象,一边使得皇上和甄嬛动了把温宜交给她抚养的心思。
至于促成由端妃抚养温宜公主的直接原因,即曹琴默的去世,当然也和端妃脱不了干系。
要分析一个人是否做了什么事情,首先要透过表现看本质,分析她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要知道,与老好人敬妃相比,端妃并不是个纯然的好人。
她为人做事,往往带着极强的目的性。
第一次出场时,她就锁定了甄嬛,表示:“当我第一次看见她的时候,我就知道,她日后一定会帮我这个忙。”
这之后,她不断对甄嬛释放善意。
在木薯粉、富察贵人流产等事上,帮助、提点、引导甄嬛,使得甄嬛对她颇为感恩。
她本人虽然身体不好,战斗力却是极其强悍。
如果没有她的帮助,甄嬛后期的复仇之路未必可以那么顺风顺水。
甄嬛也投桃报李,不仅使她得以抚养温宜。
甄嬛还在大封六宫中表示“请一定以端妃姐姐为尊”,将皇贵妃之位拱手相让。
但值得深思的是,端妃的每件事情都带有其目的性。
并都顺利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在众人心里,却还是“与世无争”的形象。
为什么?
这就和端妃的行事作风有关了。
她就像一个迂回的猎人。
她并不直接对看中的猎物开枪,而是在预判猎物的走向后,在合适的时机稳准狠地扣响扳机。
比如在为崔槿汐和苏培盛说话时。
她并不直接求情,而是假装在看《孟子》,引导皇上问起,才自然而然发表自己的观点。
揭发安陵容用迷情香的时候,她也没有直接开口。
她先询问皇后觉得她点的香如何。
在皇后无意说出“鹂妃最善制香”时,才幽幽把来龙去脉托出。
那么,在收养温宜一事上,她又是怎么做的,都做了些什么呢?
首先,是确定目标。
端妃曾对甄嬛说过:“孩子就是娘的命”。
她说起敬妃对胧月的爱重,并表示,如果曹贵人现在活过来,要夺走温宜,她也是不肯的。
深宫长夜漫漫,她孤苦一生,然而,单靠她自己,却是再也不能有孩子了的。
吉祥关怀她身体时,她曾叹着气道:“一个不会生育的女人,有谁还会在乎她的身体呢?”
在华妃因为富察贵人和甄嬛相继有孕而倍受刺激,冲进端妃宫里回忆自己失去的孩子的时候,端妃也情绪激动地回应。
“你固然惨死一子,可是我却再也不能够生育!”
凡此种种,可想而知,她对自己再不能生育、再也不能有孩子这件事情,是多么的耿耿于怀。
而温宜,仿佛就是一个依靠,是她在孤苦岁月里的一个慰藉,支撑着她活下去。
但,为什么是温宜呢?
要知道,端妃与华妃势不两立。
曹贵人又是华妃的人,为华妃出谋划策不说,她所出的温宜,也时常沦为华妃争宠的工具。
这就不能不让人疑惑,端妃为什么会这么疼爱温宜?
她如果要收养孩子,直接收养没有生母、无人看管的四阿哥不是更好吗?
这是因为她所能收养的人只能是公主。
华妃临死前,得知皇上这些年一直因为自己母家忌惮自己的时候,曾脱口而出,表示:“端妃也是将门之女。”
华妃很快明白,如果皇上忌惮的是将门之女,那么她和端妃都是被忌惮的对象。
所以当年那碗安胎药,是由端妃送去的,不仅因为她淡泊无争,也因为,她也是将门之女,同样被帝王忌惮。
故而,皇上根本不可能放任端妃有自己的儿子,哪怕是养子也不行。
端妃可以收养的也就只有公主。
但当时皇上膝下只有一女,胧月等还未出生。
温宜也就这么成了端妃唯一可以选择的对象。
而在确定要收养温宜后,端妃很快就开始了她的谋划。
要收养温宜,曹琴默自然是不能再留。
因此,端妃在早期就开始引导甄嬛针对曹琴默。
在富察贵人小产一事中,甄嬛尚且还对幕后主使究竟是谁犹豫不决的时候,端妃则直白地盖章此事为华妃所为。
同时,她还将矛头指向了曹琴默。
“曹琴默是比华妃更难缠的人。”
甄嬛本就因为曹琴默推了她一把而多有怀疑,因为这一句话,后续更使得甄嬛对曹琴默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然而背地里,其实端妃自己都并不十分确定,此事到底是否华妃所为。
在后续华妃来找她发泄情绪时,她冷漠表示,此事和华妃有没有关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皇上会不会怀疑华妃。
显然,她并不笃定华妃是罪魁祸首,但她需要甄嬛将矛头指向华妃。
也因此,甄嬛长跪小产后,她最开始完全没有对于其他任何人的疑心,而是声嘶力竭地指责华妃。
一直到后续,甄嬛才奇怪为什么自己的体质只跪了半个小时就萧潺。
潜移默化之中,甄嬛和华妃的关系逐渐水深火热,并最终将华妃扳倒。
曹琴默家室不显,只是依附华妃生存,按说在华妃倒台后,她也不能幸免。
然而曹琴默虽然作恶多端,可她太过聪明,在华妃倒台后把自己撇得一干二净,不仅独善其身,还被册封为“襄嫔”。
端妃筹谋已久,难道就要这么功亏一篑了吗?
自然不会。
但她并不着急。
甄嬛和曹琴默早就在她的引导下站在了对立面,从前不过是因为因利而合,如今华妃被扳倒,两个人再无合作可能。
更何况妃位之上已有三人,且都地位稳固,甄嬛和曹琴默作为唯二的嫔,要向上走,对方自然是各自最大的敌人。
她只需要耐心等待。
果然,在御花园偶遇后,甄嬛与曹琴默谈话,敏锐地察觉到了她的野心,并对她进行了误导。
甄嬛巧舌如簧,让曹琴默以为自己的封号是“襄助”之意。
误导曹琴默后,甄嬛与端妃有过一次短暂但信息量极大的对话。
端妃漫不经心地表现出自己对温宜的喜欢,并担忧她耳濡目染,会学上曹琴默“刁滑”的毛病。
甄嬛是何其敏锐的人,暗示十足地表示:“若是能为她换一位母亲,好好教导便是了。”
“换一位母亲”,曹琴默人尚在,要怎么换?
此时在甄嬛心中,端妃是对她有恩的,她这话是一句闲言,但也是一句提议。
她近乎直白地在暗示,娘娘既然那么喜欢温宜,又觉得她的母亲会教坏她,那不如给她换一个母亲?
后续曹琴默薨逝,甄嬛跟端妃说起她的死因,为什么毫不遮掩地提起温实初告诉她的隐秘?
难道她就不怕端妃在皇上、太后之前说一些什么吗?
她这样无所顾忌,是不是因为,这件事情端妃其实早就有所察觉,甚至有可能是她们两个人在暗中推动的呢?
不然,怎么曹琴默死得那么急,又那么快呢?
在曹琴默死后,甄嬛立刻表示:“我有心让娘娘抚养温宜公主。”
端妃则表示,自己一定会对温宜视如己出,她筹谋许久,总算是如愿以偿。
但仅仅在甄嬛身上下功夫,似乎也还不够稳妥,端妃在明面上,其实也还下了其他的力气。
“莲子之心最苦。”
这话原本是曹贵人说给皇上的,谐音“怜子之心”,表达出了她对温宜的怜爱。
也是这句话,使得帝王垂怜,叫她可以重新抚养自己的孩子。
同样的,这句话放在端妃身上也合适。
端妃第一次出场,就是在温宜公主的周岁宴上。
她拖着病体残躯,亲手给温宜戴上了一个项圈。
那个项圈有多珍贵呢?
皇上一眼就认出是她的陪嫁,并表示:“温宜还是个小孩子,怎么能送她这么贵重的东西?”
这之前,端妃与皇上还有过一段对话。
端妃那时候病得走两步路、说几句话就需要人搀扶。
皇上关怀道:“不过是小孩子家庆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
但端妃明确表示:“温宜周岁是大喜,臣妾定要过来贺一贺。”
一言一行之间,都表现出了对温宜极度的喜爱。
后续温宜的饮食里被人下了木薯粉的时候,端妃也前来探望:“听闻公主不好,想来看看。”
在皇上面前,她对温宜的关怀可谓无微不至。
温宜的满月酒、周岁宴都不曾缺席,连温宜的病痛都要来看一眼。
再后来,她和甄嬛、曹琴默在御花园偶遇的时候,也飞扑出去,救下差点摔倒的温宜。
诸如此类种种,都让皇上见到了端妃的“怜子之心”,让他知道了端妃对温宜的喜爱。
曹琴默死前,太后曾提出,除掉她之后,可以由端妃敬妃来抚养温宜:“哀家瞧,端妃敬妃就很好。”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温宜由端妃抚养长大。
明明敬妃身体更好,有更多耐心和精力照顾温宜,为什么最后皇上选择了端妃?
很显然,端妃一直显现出的“怜子之心”,在这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皇上知道,她喜欢温宜,而她又被当年华妃的事情牵连,使得皇上对她问心有愧,想要补偿她。
更何况,这中间,还有甄嬛的旁敲侧击。
在面对她和敬妃的时候,皇上会怎么选择,就很明了了。
就这样,在多方发力之下,温宜终于如端妃所愿,承欢她膝下。
她半生寂寥、悲惨,费尽心思,终于应上一声“额娘”。
更多宫斗、宅斗、权谋剧解读分享,关注@白姐宫斗,给你不一样的深度视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