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宣统皇帝溥仪是末代皇帝,他的一生起起落落,恍如梦境,戏剧般地演绎着时代的变迁。宣统皇帝溥仪仅仅在位三年,这三年,溥仪还只是一个小孩子,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去世后君临天下的宣统帝还只是四岁。四岁的小孩子懂啥啊?于是产生了皇族内阁,暴露了清王朝“假立宪真专制”的真实嘴脸,激化了本就尖锐的民族矛盾,随着米价的上涨,愤怒的群众和饥民们发起抢米风暴,清王朝的统治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地带。由此,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爆发了,清朝统治土崩瓦解了。
由此,在袁世凯的威吓和劝说下,给予了清帝退位的优待条件,隆裕太后接受了优待条件,宣统帝宣布退位,大清王朝对中国两百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一个六岁的小孩子,本该和其他孩子一样,可以去入学读书,享受童年的浪漫和幸福时光,然而六岁的溥仪虽然退位,却保留着皇帝的尊号,所以他不能出宫,只能依然装着皇帝,名存实亡,为那个已经扫进历史尘埃中的封建王朝充当脸面。
按照清朝的优待条件,溥仪仍然可以住在紫禁城内,宫中仍用宣传纪年,有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有内监,触犯王法者由慎刑司处治。其内的执事人员也照旧不变,溥仪身边仍有一大批伺候他吃饭、穿衣、睡觉、读书、玩乐的太监,照旧有一大批护军把守着城门,维护着皇家的气派和尊严。王公和遗老们照旧进进出出,给溥仪下跪,甚至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文武官员,进宫也口称“皇上”。一切陈规旧制和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并没有任何改变。
溥仪在东暖阁用饭,吃饭的时候,在他面前要摆上三四张八仙桌,桌子上摆放上六七十种菜,这还不算四位太妃送来的二十几种,三四种米饭,十几种小菜。一个小孩子,哪会吃下这么多,不只是浪费,而且很尴尬,溥仪只吃其中的几种。
溥仪穿的衣服很讲究,有“四执事库”太监专门负责给溥仪取换衣服。材质从纱到皮毛,种类齐全,纱从薄到厚,皮毛从短到长,不断随着季节和场合而变换,什么时候,什么节日庆典,穿什么都有定例,按单子改换,仅仅袍褂一年就要更换二十八件,从正月十九的清白皮袍褂,换到十一月初一的调皮褂,溥仪觉得十分辛苦。虽然衣服总是新的且华贵的,而且总是在变换,但是溥仪却没有选择的余地。溥仪曾表示皇帝那一身衣服穿起来十分麻烦,鞋子上也有珠子,走起路来叮叮当当的,鞋底有厚有薄,最厚的有三四寸高,非常难走。可见,新衣服对于溥仪来说也是一个无奈且艰难的事。
更可笑的是,溥仪还不到十岁,就有人为他选择陵墓了,端康太妃等人就按照祖制开始为溥仪选择陵寝了,他们找来风水先生在西陵、泰东陵附近选定墓穴。一个还不大懂事的小孩子,就已经有人在准备着他死后的事了,简直很荒唐。
令溥仪更无奈的事就是,由于内部执事人员不变,而且内务府官员营私舞弊,中饱私囊,小朝廷很快就面临着财政紧张的尴尬局面。还是皇帝的溥仪一方面不得不让人将宫中的文物拿出去典当了,另一方面决定裁减内务府的官员。一个小孩子,被逼得为生计而忧愁了,真的可叹且可惜。
溥仪面对这样装皇帝这样极度困惑且无能为力的地步,枯燥无味的生活,宫女太监的百般逢迎,还只是小孩子的溥仪是无法承受的,于是他变得有点变态,童年生活真的很滑稽,年幼的溥仪就这样喜欢上了各种各样的恶作剧。他在《我的前半生》中说:“我在童年,有许多古怪的嗜好,除了玩骆驼、喂蚂蚁、养蚯蚓、看狗打架之外,更大的乐趣是恶作剧。”是啊,天真好玩本是小孩子的天性,做皇帝做到厌烦了,溥仪便使用恶作剧来发泄心中的苦闷。比如溥仪曾想给太监吃藏有铁砂的鸡蛋糕吃,曾用铅弹打向太监的窗户。有一天他给弟弟溥杰送了大一包东西。溥杰一听是皇上的赏赐,而且包裹很大,于是就很高兴滴一层层打开,最后只剩下巴掌大的一个小盒子,打开一看才发现里面是一块粪便。真的很不可思议十分滑稽。
这就是末代皇帝溥仪,辛亥革命之后,宣统帝退位,却保留着皇帝的尊号,享受着皇帝的待遇。然而,溥仪还只是小孩子,还不到十岁,十分讨厌做皇帝的俗套,不管是吃饭,还是穿衣,都十分艰难,十分困惑,十分无奈。这种名存实亡的皇帝生活,让溥仪心理有了变态,发展到制造恶作剧来发泄心中的苦闷,做出了很多滑稽荒诞的事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