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听名字就很浪漫
事实上
有幸目睹的人会觉更浪漫
4月10日晚
福建平潭“蓝眼泪”大暴发
海面上一波接着一波的蓝色荧光
随着海浪接踵而至
绵长的海岸线上荧光氤氲
宛若银河星空,美不胜收
2022年4月10日晚,平潭周边海域“蓝眼泪”爆发。~↑
据悉
这已不是福建今年第1次出现“蓝眼泪”
自2月中旬起
福建厦门、平潭近岸海域
已陆续出现“蓝眼泪”现象
并吸引各地市民和游客踏浪追“泪”
在各网络平台实力出圈
2022年2月12日晚,厦门海沧附近海域出现“蓝眼泪”,吸引大量市民打卡。
图片来源:厦门日报
2022年3月29日,平潭东美村附近海域泛起涟漪,像一颗颗蓝色宝石。
2022年4月10日晚,平潭周边海域“蓝眼泪”宛若蓝色极光。
图片来源:中国平潭
那么
“蓝眼泪”究竟是什么呢?
大海为什么会“流泪”呢?
所谓“蓝眼泪”,是网友给这一浪漫景色所取的雅称,实际上引发“蓝眼泪”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到外界刺激而引起的海上发光的现象,一般出现在每年3月至10月,尤其是在春末夏初之际。
目前常见的有2种浮游生物,一种是希氏弯喉海萤,一种是夜光藻。而目前为止,今年福建出现的“蓝眼泪”均是夜光藻引发的。
夜光藻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海洋甲藻,也是一种重要的赤潮生物。
显微镜下的夜光藻。~↑
据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王大志教授介绍,夜光藻是一种异养生物,主要以微藻为食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的微藻迅速增殖,细胞密度升高,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促进了夜光藻的生长繁殖,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而“蓝眼泪”的秘密就在于,高密度的夜光藻随着风浪聚集,在夜间受到扰动刺激时,储存在体内的大量荧光素在荧光酶的氧化下,迅速发生反应,将大部分能量转换成蓝色荧光,形成“蓝眼泪”现象。
“蓝眼泪”是夜光藻赤潮吗?
赤潮,又称红潮,指的是特定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现象。
引起赤潮现象的生物,统称为“赤潮生物”。
赤潮生物本身就存在于海水中,绝大多数不会发光,不形成赤潮引起水体变色的话,白天和晚上都难以用肉眼察觉。
目前福建省海域常见赤潮生物约有20种,而赤潮生物的高度聚集才会引发赤潮。
夜光藻是常见的赤潮生物,只有其密度达到3000~10000个/L时,才会引发赤潮,形成赤潮时,在白天海域呈现的是粉红色,甚至砖红色,而在夜晚才发出蓝色。
白天时夜光藻赤潮。~↑
“蓝眼泪”是大量夜光藻聚集形成的,但目前出现的“蓝眼泪”均是夜光藻受到风和水动力的影响聚集到岸边形成的,水体中夜光藻密度较低。
根据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对“蓝眼泪”跟踪结果显示,在夜间光污染程度较低时,密度为350个/L的夜光藻在风浪或人为刺激扰动下,也会形成“蓝眼泪”现象。
因此,出现“蓝眼泪”现象并不意味着发生夜光藻赤潮。
“蓝眼泪”有危害吗?
有网友说,“蓝眼泪”是是海洋污染的表现和产物,会危害渔业。
对此,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黄凌风教授表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目前并没有研究表明“蓝眼泪”与海洋污染有关。
其实夜光藻自古以来就有,它的出现受多重因素影响,与水质环境适宜、饵料充足、气象条件稳定等因素有关,“蓝眼泪”的爆发只能说明各种影响因素适合其生长繁殖,并不代表是海洋污染造成的。
据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发布的《福建省赤潮监测预警信息》显示,近期平潭海域水文、化学、气象条件适合夜光藻生存繁殖,同时水体中存在高密度的中肋骨条藻,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这些都为“蓝眼泪”的暴发现象创造了有利条件。
夜光藻是不含毒素的,并不会直接毒害海洋生物和影响人类生命安全,但是在相对封闭的海域,高密度的夜光藻赤潮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近年,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每周2次对福建近岸海域开展赤潮加密预警监测,及时掌握海水中赤潮生物的发展动态,并在局网站上公布信息。
小伙伴们可以访问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网站
https://hyyyj.fujian.gov.cn
随时关注福建省赤潮动态喔~
END
—END—
信息来源: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 图片:综合厦门日报、中国平潭、平潭融媒体等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海洋机器人科学与技术丛书》出版发行
海洋知圈
知晓海洋 | 探知海洋
宣传海洋 | 服务海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