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葬是三国时期出现的新潮流。此前的秦汉时期是盛行厚葬的,现今的考古发现中有大量的确凿证据,比如秦始皇的兵马俑、汉代墓葬的金缕玉衣等。
但是,东汉末年的长时间战乱,大量前代的墓葬被盗墓者发掘,成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盗墓高峰期。不言而喻,厚葬程度越高的陵墓,遭受盗掘的程度也就越严重。甚至连“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这样性质极其恶劣、命名极不典雅的军事官职也被割据军阀任命了出来,成为后世的笑柄。
曹操本人就被袁绍的檄文揭发,说他曾经率领正规军队:
“亲临发掘,破棺裸尸,略取金宝,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如此令人震惊和厌恶的残酷现实迫使人们放弃厚葬,改用薄葬。乱世之中,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口锐减,也使厚葬失去了经济基础,更使人们加深了对薄葬的认同。于是,曾经充当“发掘墓葬总指挥”的曹操临死之前也留下遗嘱,要求必须采用薄葬,
“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他的儿子魏文帝曹丕,更是在自己死前四年,就留下措辞极其严厉的“终制”,要求死后严格执行薄葬,“无藏金银铜铁,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如果亲属和臣僚不能严格遵守的话,那就属于“不忠不孝”,他发誓在地下也不会保佑他们!
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非常明智的诸葛亮当然也会在自己的后事处理中,断然选择薄葬的方式。
其次,诸葛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吸收了道家淡泊、宁静的有益养分,对后事的处理当然就会更加通达、平和。
《庄子·至乐篇》记载,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周,在他妻子去世的时候,非但没有表现得悲痛万分、痛不欲生,反倒“鼓盆而歌”。同样对人生非常通达的诸葛亮,要求采用最低限度的薄葬,也是与“鼓盆而歌”相似的哲人行为。
对于在汉中为诸葛亮举办的丧事,后主刘禅特别派遣了使者前往吊唁致哀。
诸葛亮在前线不幸去世,是蜀汉王朝的又一历史转折点。至此,蜀汉政权积极向外进取的主动态势正式宣告结束,开始转入被动困守态势的衰落时期。这正是: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要知道身系国家安危的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政权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和灭亡,他的儿孙两代又如何英勇捐躯,上演出一门英烈、三代忠贞的悲壮史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