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4月16日讯(记者 陆彦蓉)据悉,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患者约70万人,是居民死亡原因的第4位或第5位。因此,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情况以及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对降低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时的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起到重要作用。为此,今年两会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副主任罗从娟提出,从学校教育、法律制度等多方面完善急救体系的建议。
大量医学统计调查发现,如果在心跳停止4min内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为50%,如果在心跳停止后8min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下降为10%,如果在心跳停止后10min才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的可能性仅为1%。因而“4min”被称为救命的“黄金时间”。急救强调的是速度,而通常情况下救护车接报到赶抵现场平均约需10min,这正是心搏骤停、人工复跳的“黄金时间”。
罗从娟提出,目前我国大多数公众在发生意外事件时,除了消极等待急救医生的到来而别无他法,而部分人不了解急救知识和技能,在意外事件中因为搬运不当等导致伤者“第二次伤害”。同时院前急救设备老化以及急救人员的临床知识储备不足,也导致急救效率的降低。然而,就现状而言,群众的急救知识与技能相对匮乏,与发达国家平均50%的普及率相差甚远,这大大限制了院前急救的抢救成功率。同时院前急救人员临床知识欠缺,没有系统的院前培训体系及专业人士培养制度,院前急救人员待遇及晋升制度难度比较大,也导致院前急救人员匮乏以及工作积极性低。
“无论是急救体系的完善还是急救知识的大力普及均亟需社会关注和持续改进。”为此,罗从娟提出急救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幼儿园阶段即开始进行急救知识的教育,全面系统地编写急救教育教材,增加相关科目的课时及考核制度,增加让普及生命安全教育成为义务教育以及各阶段教育包括大学及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课。充分利用“世界急救日”、“防灾减灾日”等重大纪念日宣传相关知识;利用医疗机构的开放课程、社区宣传示范、移动网络教育等途径在社区以及单位等进行常态化科普和宣传,由卫健委牵头单位,组织培训急救师资队伍,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讲授急救知识;基层医疗机构定期对所辖区的居民进行急救知识科普讲座,把讲座宣教作为工作量考核。
同时,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人员密集场所及危险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根据具体场所张贴对应的常见急救常识及流程图(如在海边张贴溺水的急救流程等),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让急救教育走向常态化、普及化,走进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体,使人人学习急救知识、个个掌握自救本领成为可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