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面,孙权是最后一个称帝的,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追封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兄长孙策为长沙桓王。那么孙坚为什么要把父兄区别对待,只给兄长追封为王呢?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于武昌筑坛登基称帝,建国号为吴,孙权也是三国三寡头(刘备、曹丕、孙权)里面最后一个称帝的。根据《三国志》所载:“追封父破虏将军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兄讨逆将军策为长沙桓王。”孙权称帝,追封了父亲孙坚为皇帝,却仅仅追封兄长孙策为长沙桓王,都是至亲一家人,孙权为什么要厚此薄彼,追封不公呢?要知道,孙权还是接棒兄长孙策才获得江东统治权的。
东吴从草创到建立,经历了两代三个人的共同努力,初平二年(191年),长沙太守孙坚奉袁术之命出兵征讨荆州刺史刘表,不幸战死。孙权九岁即丧父,一直由其母吴夫人悉心教导。 孙策投靠袁术后,但袁术并没有重用他,不得已,孙策在舅父吴京,堂兄孙贲的支持下南渡长江,大败扬州刺史刘繇。到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已取得吴郡、会稽、庐江、豫章、丹阳五郡,为后来割据江东奠定了基础。
正当孙策踌躇满志,欲大展宏图建立不朽功业的时候,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许贡门客刺杀,身受重伤。临终前,孙策召孙权接替其位,并对弟弟说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话:“举江东之众,决于两阵之间,与天下抗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当时孙权才不过十九岁,孙策却能以江东托付,这也可见孙策对弟弟是足够了解也足够信任。
此后,孙权果然不负兄长所托,不仅保全江东不失,还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天下格局,孙吴政权成为与曹魏、蜀汉三足鼎立的大国。孙吴的建立,是孙氏两代三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可是孙权却为何独追封父亲孙坚为帝,而且把兄长孙策封了个长沙桓王呢?
首先,孙权这么做是为了使皇位传承能掌握在自己这一系
孙坚追封为武烈皇帝,孙策追封为长沙桓王,而孙吴政权,孙权是建立者。若把孙策追封为帝,则他的儿子也同样拥有皇位继承权。这当然是孙权不愿意看到的,孙权晚年与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储,孙权不得已,处死鲁王孙霸,废掉太子孙和,改立幼子孙亮。如果中间出现孙策的儿子加入太子之位的争夺,这无疑对东吴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孙策被追封为长沙桓王,正是为了杜绝孙策子孙将来争储,使皇位传承牢牢掌握在自己这一系。
其次,追封兄长为长沙桓王小,是为了淡化他在东吴的影响力
东吴的基业是孙策奠定的,没有孙策,十九岁就扛起统一江东大旗的孙权,未必能够实现父兄的夙愿。孙策白衣渡江,在进占江东的过程中招揽了很多人才,如周瑜、张昭等江东名流,皆视孙策为兴邦之主。
孙策临死前,将整个江东地盘以及追随他的这些人全托付给弟弟。待到孙权登基称帝,他需要强化自己在东吴内部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追封兄长为长沙桓王,主要也是为了淡化孙策在东吴的影响力,凸显自己一代枭雄的霸主形象。
最后,孙权确实是在追封兄长这件事上包藏私心
孙权追封兄长孙策为长沙桓王,但这个王爵,是不能由孙策的儿子承袭的。孙策长子孙绍,原受封吴侯,这个吴侯,远比其他的侯爵尊贵,因为孙策和孙权都曾经做过吴侯,孙绍受封吴侯,甚至比承袭长沙桓王爵更有意义。
但孙权这个小心眼,算盘打得贼精。很快的,孙绍的吴侯爵位就被收回了,被改封了个上虞侯,都是一脉相承,孙权的子孙后代可以称帝封王,孙策的子孙后代却永远只能是个侯爷,连个王都做不成。如此说来,说孙权忘恩负义也并没有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