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刊号
花鼓戏是广受荆楚人民喜爱的地方戏曲,湖北的许多地方都有本地特色花鼓戏,比较知名的有十堰郧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东路花鼓戏、襄阳花鼓戏、随州花鼓戏和远安花鼓戏等。在这些花鼓戏中,荆州花鼓戏和东路花鼓戏流行的范围较广,剧目较为丰富,表演艺术成就也相对较高,所以荆州花鼓戏和东路花鼓戏一般被视为荆楚花鼓戏的代表。
十堰郧阳花鼓戏和荆州花鼓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荆州花鼓戏源于湖北沔阳一带,是深受江汉平原人民喜爱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在明朝末年江汉平原的流行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渔鼓、道情等汉族民间说唱形式基础上,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而成的一种乡土戏曲,广泛流行于沔阳(今仙桃市)洪湖、潜江、天门、监利、汉川、京山等县市,并逐渐传播至临近的钟祥、荆门、江陵、应城、云梦、汉阳及湖南的岳阳、华容、南县、澧县、常德和鄂东南的崇阳、通城、赤壁等县市。
荆州花鼓戏的配乐属打锣腔系,主要唱腔有高腔、圻水、四平、打锣腔及200余种小调。剧种配乐来自江汉平原的民间锣鼓,锣鼓曲牌有“挑千子”“三起板”“鬼挑担”“牛擦痒”等76个。唱腔分主腔和小调两大类。
东路花鼓戏,流行于新洲举水以东,最早被称为“哦呵腔”“采茶戏”“东路子”。举水西岸的花鼓戏被称为“西路花鼓”,后来发展为楚剧。东路花鼓戏发源于鄂东地区,形成于鄂东麻城、罗田、红安、浠水、黄冈一带,位于大别山南麓。宋代时鄂东民歌非常发达,是当地农人自娱自乐最普遍的艺术形式。
此后,发展出了渔鼓、采莲船、推王灯、踩高跷、皮影戏、被褡戏(布袋木偶)等多种民间表演艺术,这些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帮和、锣鼓伴奏,演出于村头巷尾,每逢民俗节庆、迎神赛会,上述民间艺术便成为民众的重要化娱乐活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左右,这些民间表演艺术更进一步,搭起草台,添置水粉、绫罗冠带,粉饰角色,丰富故事和舞台艺术表现力,进而诞生了一个新剧种一东路花鼓戏。东路花鼓戏早期,戏班子多为乡下村子里的自乐班和时聚时散的季节性班社。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路花鼓戏迅速流行,影响很大,职业、半职业剧团不断增多,仅麻城知名班社就有“盛家园”“桂花亭”“尉家咀”“骆驼坳”“袁家河”“斑竹园”,还造就了一批有知名度的民间艺人。
东路花鼓戏剧目繁多,有36大本、72小本之说,实际上有300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地方文化部门曾组织专业团队挖掘东路花鼓戏传统剧目,整理出八辑之多,并由湖北人民出版社以“湖北戏曲丛书”形式出版发行。
1949年后,先后挖掘整理出《白蛇传》《御河桥》《李慧娘》《井台会》《大闹公堂》等一大批东路花鼓戏优秀传统剧目,改编并演出《江姐》《山乡风云》《南海长城》和八个样板戏,并且产生了新的原创剧目,其中有麻城梅基癸创作的《两个队长》《半边天》《桃花岭》《田秀秀》《王老黑收税》等剧目,也有东路花鼓戏剧团集体创作的《盘点》《神兵天降》《暴动联络员》《麻城凤儿》等剧目。
请加关注
@秦楚刊号
随时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