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是指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主干直径狭窄程度≥50%的病变,约占总冠状动脉病变的2.5%~10.0%,且80%合并左主干分叉病变。为了进一步规范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提高我国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整体水平,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临床研究学组、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和介入心脏病学组组织相关专家联合撰写了《中国冠状动脉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指南》。
左主干分叉病变概述
➤分型方法和危险评分系统
使用公认的分型方法评估分叉病变的复杂性、决定处理策略(Ⅰ,A)
DEFINITION标准能够有效地区分复杂和简单分叉病变,并指导治疗策略的制定(Ⅰ,B)
使用整合解剖和临床变量的风险评分系统(如NERS Ⅱ、SYNTAX Ⅱ)以更好地对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及介入治疗预后判断(Ⅰ,A)
➤质量控制体系
组建心脏团队,其负责制定血运重建策略、保障介入手术顺利进行及改善患者预后(Ⅰ,C)
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量>25例/年的术者可从事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治疗(Ⅱa,C)
血运重建策略选择
➤介入术式的选择
对于假性分叉病变,推荐使用即兴支架术(PS)(Ⅰ,A)
对于简单左主干分叉病变( 依据DEFINITION标准),推荐使用PS(Ⅱa,B)
对于复杂左主干分叉病变( 依据DEFINITION 标准),推荐使用双对吻挤压(DK crush)技术(Ⅰ,A)
➤术中辅助诊断及治疗技术
PCI术前、术中及术后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进行指导(Ⅰ,B)
对于左主干病变,IVUS测量的最小管腔面积>6.0 mm2则推迟血运重建(Ⅱa,B)
对于左主干分叉病变,推荐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优化介入治疗(Ⅱa,B)
使用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价左主干分叉病变以指导治疗策略的制定(Ⅱa,B)
➤机械循环支持
组建心血管内外科、麻醉和重症医学多学科团队,充分评估机械循环辅助装置用于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技术方案,包括血管入路、麻醉方式、使用时机、支持条件、撤机和术后管理等,以规范机械循环辅助装置的应用、降低器械置入并发症的发生率(Ⅰ,C)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体外膜肺氧合(ECMO)和Impella 等机械循环辅助装置可用于复杂高危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并由经验丰富的心脏团队完成操作(Ⅱa,C)
PCI 术后双联抗血小板策略
如无禁忌证,所有患者均应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1 种P2Y12 受体抑制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首选替格瑞洛(Ⅰ,A)
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择期PCI患者,如缺血风险较高,或血小板功能/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 2C19(CYP2C19)基因分型检测提示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治疗可能效果不佳者,可考虑使用替格瑞洛(Ⅱa,B)
左主干分叉病变PCI术后患者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至少12 个月(Ⅱa,B)
如具有高缺血风险(如ACS、接受双支架策略治疗、合并血栓性病变等), DAPT>12个月是合理的(Ⅱa,B)
缺血风险较低且大出血风险较高时,可考虑DAPT疗程缩短至6个月,或在3~6个月DAPT后改为P2Y12 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Ⅱa,B)
PCI 术后随访及长期管理
左主干分叉病变PCI术后,设计完整的长期临床随访计划及落实规范的二级预防是必要的(Ⅰ,C)
图1 冠状动脉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流程图
以上内容摘自: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冠状动脉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指南 [J]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 50(4) : 349-36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