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新实在论之一:怀特海
1.英美新实在论的产生、演变及特征
新实在论是在反对唯心主义,特别是在反对新黑格尔主义的论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欧洲大陆,布伦坦诺于19世纪末提出反对主张被认识的对象依赖于认识者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并从心理学和中世纪经院哲学出发,确定了实在论。
在英国,凯斯、威尔逊与布伦坦诺同时提出了实在论,但正式提出新实在论的是摩尔、罗素和怀特海及他们的" 剑桥学派" 的信徒。摩尔1903年发表《驳斥唯心主义》一文,指出依据常识说明的物理对象具有实在性,它不依赖于心灵而存在,从而标志英国新实在论的产生。罗素赞同摩尔的观点,又认为理念或共相也和物理对象一样具有实在性,拓宽了英国新实在论的研究领域。怀特海迁居美国后,提出了" 过程哲学" ,亦属新实在论的变种。英国新实在论因摩尔、罗素不久即致力于分析哲学,而被分析哲学所取代。
在美国,新实在论出现于20世纪初。1901-1902 年,蒙塔古、培里先后著书回击罗伊斯对实在论的攻击,标志着美国新实在论的产生。1910年,蒙塔古等六位年轻哲学家发表了《六个实在主义者的纲领和第一篇宣言》,提出了新实在论的基本原则。1912年,这六人又联合发表了《新实在主义》,阐述了各自的新实在论主张。因观点分歧越来越难以联合,1914年,六人小组便开始分化。20世纪20年代前后,被新实在论的另一变种批判实在论所替代。
新实在论的基本特点,从对其产生过程的论述中就可以看出。新实在论往往自称反对唯心主义,承认外部世界和认识对象的客观性,因而带有素朴的实在主义的因素。但它又把感觉、观念也看作是客观的,否认物质和精神的区别,反对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和反映论,因而又是唯心主义的。它还把共相、一般看作是具有实在论的独立存在,因而又带有中世纪唯实论的色彩。
新实在论的另一特点是,他们往往重视对自然科学成就的利用,因而得到一些自然科学家的赞同,在自然科学领域有一定影响。遗憾的是他们并未真正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来研究自然。
2.脚踏英美的" 过程哲学" 创始人怀特海
英国新实在论发展到怀特海这里,发生了双重变种,怀特海反戈一击,批判新实在论思潮,抛弃自己的新实在论主张,并以此为出发点,开始了自己新的哲学工作,建构 " 过程哲学 " 。英国新实在论从此走向衰落。
怀特海 (1861-1947) 出生于英国肯特郡的兰姆斯格特。 1880 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专攻数学,广泛涉猎文学、宗教、哲学和政治。毕业后,留校从事数学教学。此时期以科学哲学家而著名。 1924 年到美国哈佛大学任哲学教授,专意于建立其 " 宇宙形而上学 " 。怀特海主要哲学著作有:《关于自然知识原理的探索》 (1919 )、《自然的概念》 (1920 )、《相对论原理》 (1922 )、《科学和近代世界》 (1925 )、《过程与实在》 (1929 )、《观念的历险》 (1933 )、《思想方式》 (1938 )等。
怀特海的哲学充满矛盾和奇特性。他所创建的数理逻辑,被分析哲学当作工具,以 " 拒斥形而上学 " ,而他却建构了一个庞大的 " 宇宙形而上学 " ;他曾致力于数学和逻辑学研究,受到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影响,以科学哲学家著名,却怀疑数学的精确性;他把形而上学建立在科学之上,却又笃信宗教,调和科学与宗教。他的 " 过程哲学 " 正是建立在这种矛盾和奇特性的基础上,又企图消除这种矛盾。这本身又是一个矛盾。过程哲学的基本论点是:自然界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处于创造进化的过程中。
3." 事件理论"
如上所述,怀特海从事哲学工作之始就将攻击目标对准传统机械论。传统机械论认为,自然是由永恒的物质所组成,物体又是由在空间游动的物质粒子构成。每个粒子都具有它自己的形状、体积、运动、颜色、气味。然而,怀特海指出,这些来自于16、17世纪大思想家的看法,已经受到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现代物理学的冲击。现代物理学使经典力学关于质量、时间、空间、能等概念发生变化。一方面,光和声的传播原理表明,色和声都是第二性的,并非真正存在于客体中;另一方面,现代物理学指出,物质和能并无区别,能是纯粹的活动。怀特海由他所例举的现代物理学成就中得出两点结论:从感官知觉出发寻找事物的本质是肤浅的,容易导致认识论方向的迷失;世界的本质就是活动,整个世界就表现为活动的过程。 怀特海又把世界看作是处于一定时空关系中的" 事件" 组合而成的统一体,世界过程就是事件之流。在他看来," 事件" 有别于" 事物" ," 事件" 是世界的基本要素,自然界的终极事实,也是自然界中唯一的存在,因为整个自然界除了事件就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它既非变化的,也非永恒的,只是经过或流过。它的流过是唯一的,不可逆的。因而每一具体事件是唯一的。时间- 空间是事件经过的区域场所,但时间- 空间也融入事件之中。事物和事件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宇宙就是事件场,是由各种事件综合而成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决非是一个物质实在,而只是活动的结构。
怀特海的" 事件理论" 强调了世界的变动性,但它一开始就是建立在否认客观物质存在的基础上,夸大了运动并使之绝对化了。
4." 宇宙形而上学"
"事件理论" 是怀特海早期哲学理论的核心。正是在此基础上,怀特海完成了他的" 宇宙形而上学" 体系的建构。" 宇宙形而上学" 的中心概念是" 永恒客体" ,包括单纯永恒客体,如色、声、味等知觉的东西,以及复杂永恒客体,即柏拉图的" 共相" 、" 形式" 一类的东西。
他指出,永恒客体是自然中不流动的因素,本身是一种抽象,又构成抽象的世界和可能性的领域。只有当它们进入了事件之流后,才成为具体的显相,即现实的现有或现实的机缘,成为构成世界的终极的真实事物。但现实的现有并非物质,永恒客体间的关系也非必然。
他认为,不同的永恒客体间的不同关系,构成不同的世界。他主张,现实世界是全部潜存于可能性领域内的无限多的世界中的一个,是选择的结果,而最终决定这一选择的是上帝。
他指出,上帝在无限多个可能性的潜存世界中限制了永恒客体的无限多的、非必然性的组合方式,才使这个唯一的世界得以实际产生。所以,上帝是作出选择的根据,是现实性的源泉,也是限制性的根源。至于上帝为何作了此种选择、此种限制,怀特海认为理性无法作出回答。" 上帝是最终的限制,而且上帝的存在就是最终的非理性。" (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第257 页)怀特海不得不求助于非理性。
怀特海指出,由于永恒客体间的相互关系,所有永恒客体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又由于上帝的限制和选择,永恒客体相互组合形成复合体。永恒客体是复合体的一个成分,而众多的复合体之间又有高低级之分,低级的是高级的一个成分。于是,他把宇宙看作是一个有层次、分等级的体系。
怀特海还提出了事物之间关系的新概念——" 把握"。把握就是指一事物握住或抓住另一事物,是现实实有间一种动态的、主动的关系。把握有肯定的和否定的之分。怀特海认为,一个实在的实体就是一个" 把握性的事态" ,即该实体对其所把握的一切事物关系的综合体。它不是一种永久性的事物,只是过程的基本活动中的一次暂时的选择,通过把握凝为实在。把握决定着机遇的特性。使每一个机遇成为它自身的东西是" 主观目的"。主观目的开始是潜在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渐变为实在。它既决定着事物在自我形成中加入何种把握,又直接决定着事物的实现。主观目的的力量来自何处?怀特海再次求助于上帝,他暗示万物之间存在着神意,主观目的就是神意的具体化。
不难看出,怀特海力图从现代物理学、进化论等自然科学出发,去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去消除当代西方两大哲学思潮的划分在他身上的失败而带来的痛楚。矛盾消融了,但他没有跳出西方两大哲学思潮的划分,也没有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上,因为他的救命稻草是上帝。上帝是宇宙有机体的统一的原则,是他一切理论困惑的避风港,是他" 宇宙形而上学" 的终点。因而怀特海的哲学的哲学是一种充满着宗教色彩的唯心主义。
怀特海的哲学来自于英国新实在论,他的哲学是对新实在论的反叛,或许是对逐渐衰落的新实在论的一种解救。
怀特海到美国之后,就抛弃了新实在论观点,创立了" 过程哲学"。因而大多数教科书又将他划为" 过程哲学" 之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