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265期 艺术财富
英国艺术评论家乔治娜·亚当在《钱暴:21世纪艺术市场大爆发》一书中用“一个机密的文化”来形容当今的艺术市场。她写道:“这个市场的繁荣向来得依靠遮遮掩掩,还有适合大部分玩家的极不透明交易过程……从假装透明的拍卖过程到不精确的艺廊定价;从套汇到避税到洗钱,这个艺术市场的高端向来有其秘密交易、内线交易和投机买卖。并且透过国际化、网际网络,还有艺术界和金融界之间日趋紧密的结盟,干坏事的机会比以前更大了。”
《消失的波洛克》 书影
不难看出,艺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也乐于保持这种机密的文化,以至于艺术市场充满了神秘感,因此艺术品交易背后有哪些内幕也成为一个人们普遍关注却很难得到清晰答案的问题。2020年底,从业30多年的艺术史学者、艺术品投资顾问黄文叡把他所知道的市场故事巧妙地写入了一本小说里。
《消失的波洛克》
黄文叡是哈佛大学艺术史博士,先后在纽约大学、耶鲁大学任教,主要研究艺术史与消费行为理论的交叉领域。后来,他进入艺术品行业,曾任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策展人、美国摩帝富艺术集团副总裁,也为欧洲老家族和中东王室提供艺术品投资咨询。在30多年艺术品研究与投资生涯中,黄文叡或深或浅地接触过不足为外人道的故事。2018年,黄文叡逐渐放下摩帝富艺术集团的管理工作,移居上海,到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担任教授。业余时间,他将在美国艺术品行业耳闻目睹的故事写成一部悬疑小说——《消失的波洛克》。
杰克逊·波洛克在创作滴画
小说的灵感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多年前,一位来自佛罗里达州的收藏家想把一批艺术品抵押给银行,于是找到了黄文叡所在的公司做第三方机构的鉴定工作。这批作品里有六件波洛克滴画,让黄文叡心生疑惑。在当时,波洛克一件小幅作品已经能够卖到3000万至5000万美元,可送来鉴定的这批滴画却从未公开展出过,也没有著录,一直被放在藏家的仓库里,保存状况欠佳。黄文叡认为,这样一位大藏家,不可能随随便便把波洛克的作品长期丢在仓库里。怀着种种疑问,黄文叡提出要把这六幅画送到专业机构做媒材和生物证据鉴定。如他所料,藏家拒绝了,并转而提出要把家具、珠宝与这些艺术品一起打包出售。经过进一步了解,黄文叡发现这桩预谋不成的抵押背后还藏着环环相扣的骗局。这件事一直悬在黄文叡心中,直到后来黄文叡看到波洛克的《No.5,1948》以1.4亿美元成交的新闻,再次想到当年那六幅滴画,以此为素材写一本小说的想法开始酝酿。
波洛克作品《No.5,1948》2006年通过苏富比拍卖行私洽以1.4亿美元成交 图片:WIKIART
小说的故事也是从一次艺术品鉴定开始的——正在纽约出差的哈佛大学教授罗伯·霍顿应老友纽约现代美术馆馆长菲利普邀请,于深夜前往长岛东汉普顿一处豪宅参与鉴定六幅不曾曝光过的波洛克滴画。豪宅的廊道里挂满了从未面世过的珍贵艺术品,似乎是二战时期纳粹掠夺艺术品的一部分,而六幅等待鉴定的波洛克滴画来源也十分可疑。自此,美术馆馆长、金融界大鳄、保险业巨子、艺术品收藏家、联调局探员、纽约黑手党、神秘地下组织等各色人物相继粉墨登场,暗流涌动之下,一场巨大的阴谋随之拉开序幕。
书中,黄文叡大量援引现代艺术史知识以及相关历史和传说,同时还呈现了艺术界与金融市场、艺术品犯罪之间的复杂关系。
各方都是赢家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市场各方势力在一场幕后交易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在故事开头的这次鉴定邀请中,作为MoMA典藏委员的罗伯·霍顿在别墅中还见到了几位熟人:MoMA的董事美籍墨西哥裔银行家兼大收藏家大卫·马谛涅兹和摩根大通集团北美区的资深副总裁卡尔·萧,苏富比拍卖行主管、罗伯昔日的学生陶比斯,以及一位陌生人:艺术品保险公司AXA新任的执行长约瑟夫·史瓦兹。
经过一番交流,罗伯了解到自己身处的别墅以及其中的藏画本是大卫所有,因为公司的资金问题,大卫在卡尔的帮助下将别墅与这批纳粹掠夺艺术品一起违规抵押给摩根大通进行了贷款。为了让罗伯不再追问违规抵押的事,陶比斯说明了请罗伯鉴定波洛克作品的原因:卡尔想循惯例买下六件波洛克作品捐给MoMA,但作品捐赠前需要典藏委员会的同意,罗伯是典藏委员会的头儿,捐赠需要他的认可。此外,摩根大通要求捐赠要有公开议价的程序,上拍便是最好的方式。如果罗伯认可了这六件作品,众人希望他能在拍卖图录上写些东西,加强证据和说服力,毕竟他是研究波洛克的专家,而这六件作品从未出现在市面上,肯定会引起一些争议。
杰克逊·波洛克 Number 31 1950年 图片:MOMA
至此,罗伯在心里道出了美国企业向博物馆捐赠艺术品的惯用伎俩:“MoMA的馆藏几乎有一半都来自董事的捐赠,根本不需要策动菲利浦来搞神秘,甚至把陶比斯都给扯了进来。即使不通过公开程序上拍的作品,想捐给美术馆,一样可以通过具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做鉴定、鉴价,使捐赠者享有同样的减税条件。卡尔的摩根大通银行想购买这六件波洛克的作品捐给MoMA,坚持通过拍卖运作这六件作品的唯一理由,不外是拍卖的成交价可能因场内外的竞标而使落槌价远高于第三方机构的鉴价,甚至直接安排人在拍卖会上抬价。画是卡尔或大卫的,摩根大通买画的钱掌握在卡尔的手里,拍得愈高卖家就赚愈多,不管拍多高反正摩根大通都会买下捐给MoMA,摩根大通也会因捐赠达到企业减税的目的,卖方赚买进和卖出的老价,拍卖公司赚佣金,摩根大通赚名声和减税优惠,MoMA赚到了六张波洛克的画,各方都是赢家,皆大欢喜!”因此,这六件波洛克作品的真伪鉴定将是它们能否进入MoMA的关键。
就在罗伯以为自己看透了大卫和卡尔的全部计划之时,老友菲利普在房间内哮喘发作,学生陶比斯不慎落水,二人先后意外死亡。此时罗伯才意识到,目前浮出水面的,只是整个事件的冰山一角。
艺术品犯罪的种种可能
封闭豪宅中的死亡事件立刻引起了警方的关注,为了查清老友和学生的死因,罗伯与前来调查的探员杰瑞联合卡尔的外甥女、陶比斯的女友珍妮,以波洛克的六幅滴画为线索,抽丝剥茧,与幕后操纵者展开了斗智斗勇的角逐。随着情节的开展,作伪、洗钱、骗保、藏匿赃物、黑市交易等种种艺术品犯罪的可能在小说中逐一得到演绎。
通过陶比斯死前留下的线索,罗伯等人找到了卡尔豪宅中六幅波洛克画作的来源——波士顿黑手党头目“疯眼”。这牵涉到多年前一件波洛克的伪作案,一位名为亚里克斯·梅特的收藏家在其父亲的仓库中发现22张波洛克的滴画作品,并将其部分出售,后经全球几家权威鉴识机构证实,这批作品上的橙色颜料生产于艺术家死后,因此这是一批伪作,于是买家们将梅特告上了法庭。但法院认为艺术品的鉴定只是一种经验法则,并非科学证据,加上梅特出售作品时并无恶意欺骗,最终被判无罪,也无需回购出售的作品。随后,梅特便带着剩余几幅未出售的画作消失得无影无踪。“疯眼”正是当时受害的买家之一,由于干着利用艺术品洗钱的勾当,他没有出现在原告名单里,但他一直在以黑手党的手段为自己“讨回公道”——追杀曾经欺骗他的人,包括当时促成交易的陶比斯。
与此同时,杰瑞也通过陶比斯手臂上的文身揭开了神秘地下组织“堕落天堂之钥”的面纱,并得知梅特的22幅波洛克滴画是找到一批纳粹掠夺艺术品的关键线索。为了收集22幅滴画,珍妮再次回到卡尔的别墅,见证了他烧毁别墅,偷偷带走里面的珍贵藏画,并以此向保险公司索赔的全过程。最终三人从波洛克的22幅滴画中窥到玄机,破解了整个案件的谜局。
小说的结尾,卡尔在黑市上出售的经过改造的纳粹掠夺艺术品被某企业家收购,然而因为买家利用艺术品逃税的行为被抓住了把柄,不得不配合FBI将卡尔绳之以法。
虚构与真实的模糊界线
在这本虚构的小说中,许多情节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某些现实状况和真实事件。比如美国的美术馆有80%的馆藏来自捐赠或遗赠,所以美术馆必须拉拢有钱的收藏家,并期待他们会把作品留给美术馆,这也正是小说中菲利普能够当上MoMA馆长的原因——他懂得跟谁要钱,更懂得怎么要钱;震惊业界的艺术品伪造案件和小说一样,都因使用了艺术家去世后才生产的颜料而被侦破;如同“疯眼”买到伪作的经历,20世纪末美国缉毒署查获贩毒集团所有的三幅价值应约2000万美元的画作其实都是赝品……
不可否认,正是艺术市场给洗钱和逃漏税等非法交易提供了空间。除了艺术品交易的机密性以外,金融交易执法单位对艺术价值也很难有准确的判断,加上艺术品本身便于携带的特性,这一切让艺术市场变成非法活动的最佳载体,由于其他洗钱方式受到较严密的监控,全球有越来越多来源不明的钱流入艺术界。同样的,借由保持艺术品价值的机密性,很容易降低申报的价格,这对逃税也有很大作用,买家可透过低报购买金额来规避销售或进口税金。
希望艺术市场公开透明的想法在资深玩家眼中无疑是天真的,尤其在一切都可以成为销售平台的今天。艺术、艺术家和艺术产业与富豪的关联越来越密切,国际艺术市场上诸多内幕交易涉及多方利益,因此业界少有人乐于透露幕后状况,所以很多犯罪事实难以得到证实,虽然近年来有些备受瞩目的诉讼案件已经将这道帘幕稍微扯开了一角,不过这些事件背后的真相大多只能根据一些隐晦的信息进行推断。正因如此,《消失的波洛克》这样一部小说才在虚构与真实之间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案件链接
毒枭的艺术收藏
20世纪末,美国缉毒署通过导演一次非法的艺术品交易摧毁了一个势力极其庞大的毒枭联合企业。事情始于1992年,美国政府在安圭拉岛设立了一家假银行,设法引诱这些毒枭把钱存进去,于是取得了他们的名字、账户和收入来源等信息,在这些毒枭存入的资产里有三幅画作——雷诺兹的《绅士肖像》、鲁本斯的《圣保罗》和一幅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乞丐头像》,它们的价值应约2000万美元。为了洗钱,毒枭们计划转售这三件作品。1994年,这些毒枭的代表被警方诱骗,带着画作来到迈阿密,随即被捕,这个联合企业也随之瓦解。
戏剧性的是,那三幅画作最终被证明都是伪作。人们可能不解,怎么会有人大胆到把假画卖给毒枭呢?不过对毒枭们来说,即便那些画作是伪作也没有关系,因为它们会在几个公司之间转来转去,每一次都牵涉到大笔金钱和所有权的转移,为贩毒所得制造出一个“干净”的来源。
被一件波洛克伪作葬送的老牌画廊
拉格朗日和他在诺德勒画廊购买的波洛克伪作
图片:纪录片《Made You Look A True Story About Fake Art》
2011年,投资人皮埃尔·拉格朗日打算出售他收藏的一幅波洛克的作品,这幅作品名为《无题1950》,是他于2007年以1700万美元从纽约著名的诺德勒画廊购得。拍卖之前,拉格朗日将画作送去司法检测,却发现画中含有一种1970年代前尚未面世的黄色颜料,而波洛克于1956年就已经去世。得知自己买到了一件伪作,拉格朗日决定将诺德勒画廊告上法庭。不久,收藏家德·索尔夫妇发现他们曾以830万美元在诺德勒画廊买下的罗斯科画作也是伪作,于是也起诉了诺德勒画廊,并提出了2500万美元的索赔金额。
曼哈顿美国联邦检察官办公室很快对诺德勒画廊的前任主管安·弗里德曼和艺术经销商格莱费拉·罗萨莱斯提出民事诉讼,一场巨额的艺术诈骗案就此被揭开。罗萨莱斯在法庭上承认了她在十几年间向纽约的多个画廊提供了60多幅伪作,金额高达8000万美元。她表示售卖给诺德勒画廊的40幅包括杰克逊·波洛克、威廉·德·库宁、马克·罗斯科以及罗伯特·马瑟韦尔在内的知名艺术家作品都是出自旅美中国画家钱培琛之手。而当时73岁的钱培琛在案件调查时早已回到了中国,钱培琛声称自己对这起案件并不知情,因为罗萨莱斯从未告诉过自己实情。
诺德勒画廊成立于1846年,是纽约最老牌的艺术中介商之一,从摩根家族、洛克菲勒家族到福特家族都是它的长期客户。因为这起事件,拥有165年历史的诺德勒画廊永久关闭。
天价《救世主》背后的丑闻
达·芬奇 救世主 图片:佳士得拍卖
2017年,被认为是达·芬奇最后一幅由私人收藏的画作《救世主》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以4.503亿美元成交,创下艺术品拍卖史上的最高价纪录。这件作品的拍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不只因为破纪录的成交价,还因为它背后的艺术品交易“世纪丑闻”。画作的卖家是俄罗斯亿万富翁德米特里·雷博洛列夫,拍卖时,他正与其长期合作的艺术品中介商、瑞士“自由港之王”伊夫·布维耶以及苏富比拍卖行进行一场诉讼。原因是此前布维耶在苏富比的撮合下,以83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救世主》,然后在当天以1.275亿美元的价格将它卖给了雷博洛列夫——转手就加价了4450万美元。
自2003年起,布维耶就成为了雷博洛列夫长期合作的中介商,他为雷博洛列夫建立艺术收藏,并约定收取2%的佣金。2014年3月9日,《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行业评论,认为达·芬奇的《救世主》私下交易价格可能在7500万-8000万美元,雷博洛列夫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经过一系列调查,他发现在过去10年间,他花了20多亿美元买进38件艺术品,布维耶则以欺诈手段从中牟利约10亿美元。雷博洛列夫因此对布维耶和苏富比拍卖行提起诉讼,他指控苏富比勾结布维耶以诈骗方式谋取暴利。
调查显示,布维耶在《救世主》的交易过程中还虚构了一个买家,以此推高价格——他给雷博洛列夫透露假消息,说那个不存在的买家要花1.5亿美元来和他竞争。对此,布维耶解释说:“这只是一场商业游戏罢了。”对于布维耶经销商的身份,即使在他的家乡日内瓦,也鲜有人知,人们大都以为他是一名安分守己的艺术品物流商,经营着世界各地的自由港。而在雷博洛列夫面前,布维耶则以艺术品经纪人的身份,做着艺术品经销商,从俄罗斯富豪手中赚取双重利润。
这场纠纷掀开了艺术世界不透明交易的一角。在这个战场上,亿万富翁们出于各种目的经常通过境外公司互相竞价,而不知对方是谁。正因如此,艺术市场很容易出现洗钱、操纵价格和恶性竞争等行为。2020年起,面对现代全球化金融体系的复杂性,欧美国家纷纷将艺术品交易纳入反洗钱法的范围内。
编辑 | 贺 玮
制作 | 冯雅颖
校对 | 王密林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2年出版38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0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