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海电影家协会发布消息,中国第四代著名导演黄蜀芹昨晚辞世,享年83岁。
出生于天津的黄蜀芹为戏剧大师黄佐临的长女,196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中国电影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
黄蜀芹的丈夫郑长符是天津人,作为中国顶级的电影美工师画家,曾经推出很多经典。儿子郑大圣也是知名导演,2012年,天津籍作家林希的津味小说《天津闲人》和《危城》,由郑大圣执导。
她是中国第四代成就卓著的导演
黄蜀芹为戏剧大师黄佐临的长女,196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中国电影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
黄蜀芹的作品在继承父辈艺术特点的同时,以强烈的女性意识独树一帜,她导演的电影《青春万岁》《人·鬼·情》《画魂》等,都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此外,她还留下了《围城》《孽债》等一批经典的电视剧作品。
黄蜀芹1939年9月9日生于天津,翌年随父母到上海。1959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64年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跟随谢晋,任《啊!摇篮》和《天云山传奇》副导演。1981年开始独立拍片,先后执导电影《当代人》《青春万岁》《童年的朋友》《超国界行动》《人·鬼·情》《画魂》《我也有爸爸》《嗨,弗兰克》等8部,电视剧《围城》《孽债》《承诺》《上海沧桑》《啼笑因缘》等;电视电影《丈夫》和《红粉》,昆剧《琵琶行》,话剧《金锁记》。
↑黄蜀芹执导电视剧《上海沧桑》,在现场指导演员江珊
1999年,黄蜀芹担任50集电视连续剧《上海沧桑》的总导演。
作为中国第四代成就卓著的导演,女性的身份给了黄蜀芹独特的观察视角,代表作《人·鬼·情》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女性电影”。她的作品力求完美,屡屡获国际、国内大奖。她追求艺术上的鲜明个性,提倡“小题材大感情”。
↑黄蜀芹(右)在《人·鬼·情》拍摄现场
1987年,与李子羽、宋国勋共同编剧,执导电影《人·鬼·情》,被贴上“女性电影”标签。第一次与美术师丈夫郑长符合作,并听从其建议,在表现钟馗世界时放弃写实,追求写意,将摄影棚全都蒙上黑丝绒,创造出特殊效果。该片大获好评,尤其获得父亲黄佐临的赞美,在国内外频频获奖。
↑《人·鬼·情》荣获第8届“金鸡奖”7项提名及最佳编剧和最佳男配角奖
1988年,《人·鬼·情》获第8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美术设计、最佳电影音乐等7项提名,最终荣获最佳编剧奖、最佳男配角奖;第5届巴西利亚国际影视录像节电影金鸟奖;第5届里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
1990年的电视连续剧《围城》,是黄蜀芹因小腿粉碎性骨折、坐在轮椅上拍摄完成的,英若诚、陈道明、英达、吕丽萍、李媛媛等众星云集,几乎是史无前例的中国电视剧最隆重演员阵容。这部电视剧被认为是“中国当代电视剧的经典之作”。而当时,因经费紧张,每次去请演员的时候,黄蜀芹只能一遍又一遍重复:“我们这戏酬金比较低,但是,是向大师致敬。”次年,《围城》获第十届全国电视飞天奖二等奖、最佳导演奖,首届国际电视节金熊奖,全国电影厂优秀影视片评比一等奖。据说,杨绛还告诉黄蜀芹:“我们院内的领导和许多同事看了《围城》电视录像,都欣赏得不得了,有一人坐在桌上笑得跌下来。”
↑黄蜀芹、孙雄飞拜访钱钟书、杨绛夫妇
1990年,钱锺书、杨绛答应把小说《围城》的电视剧改编权授予黄蜀芹这位“贤侄女”。
↑黄蜀芹坐着轮椅拍《围城》
骨折休养100天后,黄蜀芹由丈夫郑长符推着轮椅上片场,用拍电影的方式执导10集电视连续剧《围城》。11月,中央电视台播放电视剧《围城》,庆祝钱锺书先生80寿辰。该剧赢得钱锺书、杨绛高度评价,荣获第11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二等奖、优秀导演奖、优秀男主角奖和第9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
黄蜀芹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2016年3月27日,荣获中国电影导演协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
父母都是天津走出来的戏剧家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直隶总督袁世凯的支持下,由英国教会创办的天津新学大书院在法租界海大道(今和平区大沽北路和赤峰道交口天河商城)建成。该校创始人、首任院长赫立德为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是自行车飞轮的发明者。
新学大书院旧影
黄蜀芹的父亲戏剧家黄佐临,以及著名物理学家袁家骝、医学家朱宪彝等都是新学大书院的毕业生。
上世纪30年代,黄佐临还在书院改为天津私立新学中学后,担任过校长。新中国成立后,该校更名为天津市第十七中学。
1906年10月24日,黄佐临出生于天津市一个洋行职员家庭。黄佐临原名黄作霖,1940年,签约上海剧艺社,执导话剧《小城故事》并取艺名“佐临”。
黄佐临1925年赴英,入伯明翰大学攻读商科,开始涉足课余演剧活动,结识英国著名作家、幽默大师萧伯纳。3年后回国,黄佐临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曾任天津新华书院名誉院长。
城市作家徐凤文考据,黄佐临出生地点在天津余庆里一号,“可能是老城厢南门里附近的余庆里。”1913年,全家搬入天津德租界福州路新居;1916年,全家搬入英租界民园西爱丁堡路(今和平区重庆道河北路以西一段)58号。
黄佐临的夫人金韵之是舞台银幕双栖明星,也是出生于天津的职员家庭,祖上很早就到了天津。金韵之先后就读于天津中西女中,取艺名丹尼,是因为曾在法国著名导演米歇尔·圣丹尼创办的伦敦戏剧学馆学习。
↑幼年黄蜀芹(左)、黄海芹和父亲黄佐临
1946年,更小的弟妹们陆续诞生。7岁的黄蜀芹进入中西第二小学(永嘉路第二小学)读书,两个妹妹进同一条路上的幼稚园。放学后,在辣斐剧院后台做功课,在侧幕或者前台看爸爸妈妈的“苦干剧团”演出。
“中西女中的毕业演出,19岁的金韵之上演莎士比亚的名剧《如愿》(又名《皆大欢喜》)。”徐凤文介绍,演出这一天,黄佐临被妹妹拉着去看戏,当晚曹禺先生也坐在观众席上。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之后,佐临与韵之开始了长达五年的热恋。
晚年的黄佐临几乎没和后辈讲述过在国外和萧伯纳学习的往事,却将往事当做“笑话”说:会抓只蛤蟆放在他父亲的鞋子,鞋子吧嗒吧嗒地自己蹦下楼,吓坏了全家人。
↑黄蜀芹与父亲
1994年6月1日,父亲黄佐临去世。
徐凤文看来,黄佐临先生是一个被低估的幽默大家。昔日,毕业于南开中学的黄裳先生说:“佐临先生是天津人,他导演起来大约满口‘天津卫’,有时我觉得‘天津卫’是颇符合幽默条件的。佐临先生善导喜剧,这里面大可加一些‘卫嘴子’的朋友。”
郑大圣讲述父母故事天津往事
↑儿子大圣满周岁
1968年,猴年儿子出生,取名“大圣”。
姥爷给起的名 在天津长大
郑大圣属猴,所以姥爷黄佐临为其取名大圣。郑大圣在上海出生满月之后,就被送到天津的爷爷奶奶家。郑大圣一直在爷爷奶奶家待到自己要上小学。童年的家就在天津东站一带,大约离后广场不远。每天和爷爷在海河边遛弯,看着各色人等,提笼架鸟、唱念做舞、捕鱼捉虾,每一天都是惬意的。
1976年,唐山大地震,天津亦成重灾区。这时,带着满嘴天津话的郑大圣回到了上海。“在那之前,我真是连父母的概念都没有。”再次见到妈妈,陌生感是难免了。“那时,我在学校里说天津话,上海话根本听不懂。”好在一家人在家里时,说的都是普通话,而妈妈像教英语单词一样,慢慢把上海话的词汇一点点渗透给郑大圣。
半年跟着妈妈 半年跟着爸爸
“那时候,还是‘电影厂’,在我心里和其他的纺织厂、钢铁厂都没有区别,我不过是电影厂双职工的孩子,一样地住着厂里的宿舍,吃着食堂。”郑大圣说,小时候没觉得自己的父母能多有名气,即便是妈妈当年拍了很多知名的电影、电视剧,自己也是后来越看越佩服,而在当时只不过妈妈和爸爸经常“出差”拍片而已。
住的“宿舍”,不过是电影幕布隔开的一间一间而已,在靠近门的地方,总会放着一只箱子,因为妈妈爸爸两人随时可能出差。“为了照顾我,俩人约定,每个人出差半年,必须留一个人照顾我。”半年跟着爸爸,半年跟着妈妈生活,成了很多年的一种常态。
“其实我更乐意妈妈在家。”在郑大圣看来,作为美术指导的爸爸太严格了,虽然爸爸在家能吃到爸爸做的菜,但是即便爸爸不在家,也要完成他留下的速写作业。“他用剧本的背面,自制了一个速写日历,让我必须完成一个速写作业。”当然,很多年后,郑大圣才发现小时候自己最重的一个负担,居然成就了自己作为导演,能独立成画的能力。“妈妈则没有那么要求,但是她在家时,我们只能吃食堂。”郑大圣“透露”,妈妈黄蜀芹当年唯一会做的饭,就是把食堂买来的烧白菜,拿回家加水做成白菜汤。
感受不到的潜移默化
外公外婆以及父母都从事戏剧、电影工作,那么郑大圣最终也选择了这条路,是否和家庭的影响有关呢?如果说外公的事业相对较远,那妈妈黄蜀芹作为开了数个中国电影先河的著名导演,又对郑大圣有着怎样的影响呢?这一系列问题向郑大圣抛来时,他思索了半天,稍显为难地回答道:“这个——我真没感觉到,你非要说什么潜移默化的话,那就真是潜移默化地得我也不知道了。”
因为拍电影,父母外出什么地方都去,也会带回一些有意思的玩意。一次,从山西农村拍完戏回上海,父亲就给郑大圣带回来一个石头脊兽。“那时候,还不讲究什么文物保护,而且这些老玩意也多,都被当地农民安猪圈用了。”作为电影厂的职工孩子,郑大圣比其他同学能不花钱地看到更多的电影。“我也去过片场,但可能也就是送个东西或者拿个东西,那时对于妈妈的印象就是,她特别安静,话不多。”当郑大圣自己做导演时,才体会到,像妈妈那样的沉默导演,才是真正掌控着整个片场工作的大导演风范,“让大家各司其职地去忙碌”。
↑郑大圣接过母亲导筒,执导京剧电影《廉吏于成龙》
2007年,黄蜀芹筹拍上影集团与上海京剧院合作的京剧电影《廉吏于承龙》,后改由郑大圣执导。
家里不说电影 细微处很温馨
在家的时候,三人都互相不会谈论电影,不会特意去看彼此的作品,甚至刻意回避合作。郑大圣告诉记者,家人的评价是简短的,太过直白甚至不留情面。郑大圣形容最残酷的一句话影评就是来自家人。“还行”“不彻底”,往往都是这些,如果是“很准确”“很有想象力”,那绝对是夸奖了。在郑大圣看来,这样的风格似乎是遗传。
奠定黄蜀芹在中国电影史上地位的作品《人·鬼·情》拍完后,黄蜀芹单独给黄佐临放映了一场。“姥爷看完以后,站起来,抱了抱我妈妈,然后亲了她一下。从头到尾姥爷没说一句话,但是能看出他很开心很激动。”这就是最高的奖励了——当郑大圣拍完《古玩》,也请妈妈在家用影碟机观看时,一句“很完整”,让大圣大大地激动起来。“所以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把自己的作品给姥姥看。”小时候的作业、考不好需要家长签字的考卷以及长大后拍的作品。“姥姥在学戏剧之前,在哥伦比亚学的是儿童教育心理学,将我的任何作品给她,她老人家第一句话总是,‘哎呀,很好了,已经不错了,很不容易了……’这谁不爱听。”
在家的话题,绝大多数与电影无关。“生活就是生活,说的只有生活。”对于妈妈黄蜀芹的电影了解,很多是长大以后再看妈妈作品的一种感悟。“说不清具体什么时候就会给我以触动:哦,原来她心里是这么想的。”妈妈在家中不曾或者是被忽略的内在性情,在电影中有时是灵光一闪,有时是淋漓尽致。
郑大圣拍《天津闲人》用了22天,全组只休息四个半小时,就开始拍风格完全不同的《危城》。在上海拍戏,时间是冬天,已退休多年的黄蜀芹曾给儿子打过电话,提醒他天凉了,要让大家吃上一口热乎饭。“她作为导演,很清楚在拍片现场导演是不会觉得饿的,为了赶进度、抢天光,会一个接着一个镜头拍下去,导演不说吃饭,周围的工作人员只好跟着往下拍,很辛苦。”这种类似的提醒很多,很细微,却真的很温馨。
21张珍贵照片
回顾黄蜀芹导演的精彩一生
↑周岁黄蜀芹
1939年9月9日,作为戏剧艺术家黄作霖(黄佐临)和金韵之(丹尼)的长女,黄蜀芹出生在天津祖父母家的老宅,取名“蜀芹”——“蜀”意为母亲在四川怀孕,“芹”取其祖母名,以示纪念。
↑黄蜀芹在《不了情》中演刘琼的女儿夏婷婷
1947年,8岁的黄蜀芹在桑弧导演的文华影业公司第一部电影《不了情》中客串一名北方口音、 会弹钢琴的“缺牙龙”女孩。电影公映后,跟着刘琼等大明星去街上做宣传,被围观。
↑市三女中的绿草坪是黄蜀芹心中美好的梦
1951年,12岁时,黄蜀芹考进上海中西女中(后更名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六年的女中生活,让从小拘谨的她天性得到充分的解放。其间受苏联电影影响,开始迷上电影,萌生做电影导演的愿望。
↑北电导演系一年级的黄蜀芹
1959年,20岁的黄蜀芹如愿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老师有汪岁寒、田风等,同学来自各民族,女同学有琪琴高娃、卢萍等。妹妹黄海芹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
↑黄蜀芹拍摄北电毕业作品《搭桥的人》
1964年,为完成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作品——30分钟的短片《搭桥的人》,黄蜀芹和卢萍、段祺顺创作其中一部分,实践了电影摄制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是年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
↑黄蜀芹、郑长符新婚燕尔
1967年,黄蜀芹与郑长符结婚。
↑黄蜀芹参与创作《连心坝》
1976年,黄蜀芹37岁,回到上影厂,先被调至文学部上海编辑组。协助徐伟杰拍摄电影《连心坝》。
↑谢晋与《啊!摇篮》剧组的小演员们
1979年,黄蜀芹40岁,与石晓华一起跟随谢晋导演拍故事片《啊!摇篮》。
↑1998年黄蜀芹祝贺谢晋从影50年
1980年,黄蜀芹担任谢晋的第一副导演,执导《天云山传奇》,协助谢晋整理工作台本,得益匪浅。电影拍完,谢晋宣布“黄蜀芹毕业”,可以独立拍片了。
↑黄蜀芹首次独立执导电影《当代人》拍摄现场
1981年,湖南电影制片厂改为潇湘电影制片厂,投拍第一部电影《当代人》,黄蜀芹被上影厂厂长徐桑楚推荐去当导演。这是她第一次独立当导演,后期制作在上影厂完成。
↑《青春万岁》关机,黄蜀芹(二排左五)和剧组合影
1982年,黄蜀芹将王蒙的小说《青春万岁》搬上银幕。拍摄原则:不过度追求技巧,只求真诚、朴素地表现那一个他们共同经历的岁月。该片获第8届塔什干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纪念奖。
↑《童年的朋友》获首届“童牛奖”,黄蜀芹与主创及该届主持人于蓝合影
1984年,黄蜀芹执导《童年的朋友》,找到一种新的构思方法,先产生造型愿望,再构思剧本、表演和节奏等等——这是她自己导演方式的起步。是年,影片获文化部优秀儿童故事片奖和第一届中国电影童牛奖优秀故事片奖,并参加法国南特“三大电影节”中国影展。
↑执导《超国界行动》,黄蜀芹为邬君梅、金鑫说戏
1986年,黄蜀芹执导动作片《超国界行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首映,一票难求,为当年上影厂票房最好、拷贝卖得最多的一部电影。儿子郑大圣高中毕业,考入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导演班。
↑黄蜀芹在法国克雷黛尔国际妇女电影节上
1989年,《人·鬼·情》获第11届法国克雷黛尔国际妇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黄蜀芹在法国某农庄拍《画魂》
1992年8月19日,由黄蜀芹执导、筹备5年之久的电影《画魂》在上影厂4号摄影棚开镜。9月29日,剧组赴法国拍摄《画魂》。
↑《画魂》关机大合影
1994年3月,《画魂》在香港首映。
↑黄蜀芹执导电视剧《孽债》
1995年,黄蜀芹执导20集电视连续剧《孽债》,任总导演,梁山和夏晓昀任执行导演,两个月左右完成,首创电视剧中运用沪语对白。该剧在上海电视台以沪语播映,创下42.62%的收视率。获“飞天奖”三等奖。
↑黄蜀芹和《我也有爸爸》男主演吴大维、女演员马晓晴以及小演员等
1996年,黄蜀芹再次执导儿童题材电影《我也有爸爸》。8月7日开拍,9月14日停机,实拍39天。缩短周期省下的经费用于精心制作,第一次使用AVID音频电脑。
↑黄蜀芹参加第20届柏林国际儿童电影节,《我也有爸爸》荣获特别评委奖
1997年,《我也有爸爸》获第3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儿童片奖;第1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最佳女配角奖以及最佳导演提名;第7届中国电影童牛奖优秀故事片奖、优秀导演奖、优秀音乐奖和优秀成人演员奖;第20届柏林儿童电影节特别评委奖;第10届印度国际青少年电影节金象奖。
↑黄蜀芹执导昆剧《琵琶行》(左二起:编剧王仁杰、主演梁谷音、执行导演张铭荣)
2000年,黄蜀芹执导昆剧《琵琶行》,坚持在三山会馆古戏台作回归传统的庭院式表演,首创把演员装扮过程呈现在观众眼前,强调戏剧的写意和间离效果。9月,昆剧《琵琶行》受邀赴德国演出,好评如潮。
↑黄蜀芹在美国拍摄《嗨,弗兰克》
2001年,黄蜀芹执导最后一部电影《嗨,弗兰克》(Hi Frank!)。
黄蜀芹导演,一路走好!
观众永远记得您!
编辑 | 韩振
来源 | 每日新报 上海文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