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误以为“科学界说转基因安全,仅仅是因为在过去没有发现有害”。但完全不是这样的。事实上,是从科学原理、60年代以来的长期科学实践、哲学原理、逻辑推理、常识经验,都全部证明长期使用没有问题,科学界权威机构这才确认转基因没有问题。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nlUR7gFc1U0Owc5qKoYxRQ
转基因食品和普通食品一样,不会导致不孕不育。把转基因食品和不孕不育联系起来,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和医学证据,完全是误导。
转基因食品上市前,都要按照国际通用规则开展科学全面系统的毒性、致敏性等方面的研究试验、检测验证和科学评估。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和普通食品一样,除了增加了有利于生产的特定性状,例如抗虫、抗旱等,并不增加额外的风险。
全球转基因作物仅10几种,中国没有批准任何一种上市
转基因食品和不孕不育之所以扯上“关系”,是因为一则谣言。网传“多年食用转基因玉米,导致广西男性大学生精子活力下降”。事实上,大学生精子异常的说法出自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在校大学生性健康调查报告》,报告中提出环境污染、长时间上网、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可能导致大学生精子异常,报告中根本就没有任何转基因的字眼。类似的谣言还有“无锡有一半女性不孕不育,都是转基因导致的”等。2018年当地警方已对相关造谣者进行教育训诫,并公开辟谣。
《农民日报》
农民日报:长期吃转基因食品会不会对后代有影响?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zY9yysUNAbgI3w1ByRJ1VA
有人说“转基因食品一代人吃是看不出问题的,要吃三代甚至更多代看看”。任何食物包括转基因食品中含有的基因和蛋白质等,都不能在消化道长时间保持原状,都会被“一视同仁”消化分解吸收代谢,因此转基因食品在人体中没有“累加效应”,不会随着摄入量的增加在体内积累,也就没有产生长期影响的物质基础,更不会改变我们的基因,影响后代。
国际上开展了小鼠、猪的多代喂养试验,我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对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猴,也开展了2代长期喂养试验,没有发现任何负面影响。从生产实践看,转基因饲料已在全球应用20余年,饲喂几百亿只鸡,繁衍了20-40代,至今未发现1例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技术1989年开始应用于食品工业领域,目前广泛使用的啤酒酵母、食品添加剂、食品酶制剂等,很多都是转基因产品。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以来,全球累计种植转基因作物已超过400亿亩,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十亿人口食用转基因农产品,没有发生过1例经过科学证实的安全性问题。
报道部分
农民日报:转基因食品致癌是谣言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DplxppKNx7SUtz96mL9JxQ
“转基因食品致癌”的谣言,源于法国里昂大学教授塞拉利尼2012年完成的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饲喂大白鼠的实验。该实验用的大白鼠寿命只有2-3年,在自然生长状态下1年多以后就容易自发长出肿瘤,2年以后80%以上的大鼠会长出肿瘤,如果吃得过饱,生长肿瘤的时间会更早,概率会更高。因此这种大鼠只适合做饲喂90天的毒理实验,不适合做饲喂2年的致癌实验,但是塞拉利尼做的就是饲喂2年的实验。日本科学家早在2008年就做过同类实验。用的大鼠比塞拉利尼的大鼠寿命长,饲喂的也是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饲喂时间同样是2年,得出的实验结果是:转基因玉米与非转基因玉米,对实验鼠的生理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不致癌。
塞拉利尼的这个实验已被国际生物学界、欧洲食品安全局、法国生物技术高等理事会、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等权威机构以及全世界绝大多数同行科学家所否定。塞拉利尼发表的论文,也被学术杂志撤稿。
辟谣
为保障转基因产品安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制定了一系列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标准,成为全球公认的评价准则。依照这些评价准则,各国制定了相应的评价规范和标准。从科学研究上讲,众多国际专业机构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已有权威结论,即通过科学评价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
农民日报:转基因是否会导致老鼠减少、母猪流产?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9XiQwvupqP--m34dcJ15zQ
2010年,《国际先驱导报》报道称,“山西、吉林等地区种植‘先玉335’玉米导致老鼠减少、母猪流产等异常现象”。科技部、原农业部立即组织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调查组进行实地考察。首先,经现场核查和专业实验室检测,山西和吉林等地没有种植转基因玉米;其次,“先玉335”也不是转基因品种。
中国政府并没有批准转基因玉米的商业化种植
据实地考察和农民反映,当地老鼠数量确有减少,这与吉林榆树市和山西晋中市分别连续多年统防统治、农户粮仓水泥地增多使老鼠不易打洞、奥运会期间太原作为备用机场曾采取集中灭鼠等措施直接相关;关于山西“老鼠变小”问题,据调查,该地区常见的有体形较大的褐家鼠和体形较小的家鼠,是两个不同的鼠种。关于“母猪流产”现象,与当地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属虚假报道,被《新京报》列为“2010年十大科学谣言”。
“2010年十大科学谣言”之一
农民日报:欧美人到底吃不吃转基因产品?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AYURixaKp2hvGAaG92_PKw
简单说就一个字:吃!美国人吃转基因食品最多,欧洲也大量消费转基因食品。
据美国杂货商协会(GMA)统计,美国75%-80%的食品都含有转基因成分。美国是转基因技术研发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生产和消费国,目前美国已经批准了22种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每年种植转基因作物11.3亿亩左右,占其耕地面积的40%以上,其中玉米、大豆、棉花、甜菜等转基因品种种植面积均超过90%。
2020年,美国种植的50%左右的大豆和80%以上的玉米均在美国国内消费。美国的转基因食品主要来源于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甜菜、番木瓜、苹果、土豆等,常见的食用油、糕点、薯片、大豆蛋白粉、卵磷脂、玉米甜菜糖浆、人造黄油、玉米淀粉以及饮料、谷类食物等相关加工品基本都是转基因产品。
欧盟每年进口大量转基因农产品,主要是大豆、玉米、油菜、甜菜和其加工品。根据国际贸易数据统计,欧盟2020年转基因大豆进口量占其大豆总消费量的81%。
俄罗斯虽然还没有批准种植转基因作物,但允许进口转基因农产品。目前俄罗斯每年大约进口转基因大豆200万吨以上,占其国内大豆加工量的40%。2020年,俄罗斯为防止国内出现大豆严重短缺、影响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出台了《转基因豆粕进口程序简化政府令》,大大简化转基因大豆和豆粕进口审批程序。
农民日报:转基因抗虫作物虫子吃了会死,对人会不会有影响?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zbelC6_N1YFZ9bQobHzn7A
转基因抗虫作物为什么能抗虫,这要从“抗虫蛋白基因”的发现说起。100多年前,在德国苏云金小镇的一个磨房里,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具有杀虫功能的细菌,并把它以小镇的名称命名为苏云金杆菌。
苏云金杆菌之所以能够杀虫,是因为它含有一种特殊的“Bt抗虫蛋白”。这种Bt抗虫蛋白高度专一,只能与特定害虫(比如蛾类蝶类等“鳞翅目”害虫)肠道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害虫肠道穿孔死亡。
人类、畜禽和其他昆虫(非“鳞翅目”昆虫)胃肠细胞没有结合这种蛋白的“特异性受体”,抗虫蛋白进入消化道后只能被消化降解,不会发挥作用。
相信科学,拒绝迷信
正因为Bt抗虫蛋白对环境、人畜无害,以它为主要成分的生物杀虫剂在农业生产上安全应用了80多年。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农业育种家将“Bt抗虫蛋白”基因转入到农作物中,使作物也有了抗虫的效果。
对害虫起作用的抗虫蛋白,进入人的消化道后不会对人发挥作用。抗虫蛋白对我们来说就跟牛奶中的蛋白质、猪肉中的蛋白质、植物中的蛋白质一样被人体消化降解,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所以人吃了转基因抗虫作物不会有事。
有人比喻,正如巧克力,人类视为美食,狗吃了却会中毒,转基因抗虫作物正是利用了这样的物种差异性特点,这也是科学的精妙所在。
农民日报:圣女果紫薯彩椒是转基因产品吗?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y_xfzpNjv1Qiw9M2X1VD8Q
农民种植小西红柿
这几种农产品都不是转基因产品。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我们吃的蔬菜也不能仅凭外观就下定论。圣女果俗称小番茄或小西红柿,由于体型较小,不同于我们常见的大西红柿,而被误会为是转基因产品。其实不然,圣女果中文正式名叫樱桃番茄,是番茄最原始的品种。西红柿的祖先原本个头就小,由于种植者追求高产量和耐贮藏特性,将樱桃番茄经过长期“驯化”,选育出个头饱满但风味欠佳的大西红柿。所以,小西红柿是“原生态”的西红柿。随着消费理念的转变,人们更愿意为口感买单,于是种植者选择“返璞归真”,圣女果又在我们的餐桌上重现。
科普报道
无独有偶,紫薯和彩椒由于颜色鲜艳奇特,也被人们误会是转基因产品。紫薯又名黑薯,由于富含大量花青素而呈现紫色,其实它是不同种类的红薯经过杂交培育出的品种,是绝对纯天然的食品。而我们常吃的彩椒,是由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的辣椒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杂交培育获得,才有了如今五颜六色的外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