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有趣的现象,其一,便是历来统一战争由南向北而上则大多败北。其二,历史上以地方诸侯或武装举兵造反夺取中央政权的“叛乱”事件,几乎都没成功。
但是这两个现象对于朱元璋和朱棣是例外,朱元璋发起由南向北的统一之战成功了,朱棣发起的藩王叛乱篡位之战也成功了。
朱棣的身世一直以来备受争议,但如果从“子类其父”的观点来看,朱棣肯定是朱元璋的亲儿子,就他们体内这不走寻常路的基因,至少可以证明有遗传的成分。
朱棣起兵时,手里其实没有多少军队,反倒是建文帝人马充足。所以,并不存在建文帝调不动全国军队这一说。
不少史料都记载,朱棣起兵时手里仅八百人,难道厉害的帝王都这么类似吗?想当年李世民发起玄武门之变时,手中也仅有八百勇士,但他们都神奇的成功了。
两者相比,他们所面临的威胁指数差异较大,李世民的危险系数更高,但所涉及的范围低很多,不像朱棣起兵时面临的是各个地方不同的藩王态度。
所以,玄武门之变以短平快的速度结束了,而朱棣的“靖难之役”一打就是四年。相比之下,笔者认为,一场战争耗时越长,面临的压力和变数越大。所以,朱棣所承受的压力远大于李世民。
不过,朱棣有他得天独厚的优势,他是在自己的地盘上起兵的,一切变数几乎尽在掌中。
朱棣虽然是庶出,但朱元璋在封王这件事情上,还是一碗水都端平了,甚至连抱在怀里2个月大的儿子也都封了王。
朱棣11岁被封为燕王,从21岁起就藩居于北平,到起兵时40岁,在北平已经呆了二十年了,这么多年并不是白呆的。
他不比一般藩王那样纵情于声色,而是一直在从事对蒙古的战争。一旦有战事,按照朱元璋的规制,其他藩王或异姓功臣勋将都是听命于他和晋王。多年的北平生涯,他不仅对北平形势了如指掌,而且还树立了绝对的个人威望。
可以说,在北平他不论从军事等级体系,还是从个人上下级之间的特殊关系,他都比远在南京的建文君臣认识深刻。所以,他有胆以800兵力拉开叛逆的帷幕。
朱棣起兵后,对北平最大的威胁就是屯扎在北边怀来的一支3万多人的军队。这支部队不仅人多,而且兵强马壮,也是当时朝廷围剿叛军的有生力量。
不过幸运的是,在这支部队中,有不少将士原是朱棣的部下,更为关键的是其统帅宋忠是个无能之辈。朱棣当时集结了八千兵力就轻松拿下了怀来,之后又迎来了开平、上谷、云中等地的守将投降,这样北平及四周基本都成了燕王的势力范围。
再之后,东北区的大宁府出兵十万来讨伐朱棣,被朱棣施计巧妙瓦解,驻守在松亭关按兵不动,这样也等于解除了来自东北的威胁。
至此,朱棣于七月初六起兵,在二十天时间里,他不仅占领了北平全城,而且连续夺取了通州、蓟州、密云、遵化和怀来等军事重镇,在东、北、西三面筑起了屏障,但是人马与即将大军压境的朝廷北伐军相比,还占不到人家的四分之一。
七月二十四,建文帝以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30万大军北伐,实际仅有十三万人。八月二十,北伐大军进驻真定(今河北正定),并且分营驻扎在真定城外的滹[hū]沱河南北两岸。
与此同时,在莫州有潘忠,在河间有徐凯,雄县还有九千先锋军,三线形成对朱棣的围攻。面对眼前的朝廷大军,朱棣没有慌乱,先是偷袭了雄县的先锋部队,全歼九千将士。随后又设伏击败了前来救援的潘忠、徐凯,并俘虏了潘忠,探明了莫州城的情况,一举又拿下了莫州城。
耿炳文的北伐军还未正式开战,朝廷军就已折损近三万将士。而在随后八月二十五的真定大战中,耿炳文又折损兵马三万人(《明太宗实录》记载)。
耿炳文大败后退守真定城不出,朱棣围攻了三天后宣布撤兵。朱棣虽然走了,但建文帝的撤职令也来了,在得知耿炳文吃了败仗之后,建文帝一怒之下,将耿炳文撤换下来,并启用李景隆发起对朱棣的第二次北伐。
八月三十,建文帝给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去征讨叛军,但朱棣反而笑了,通过分析后,他认为李景隆根本不是一位可以统帅五十万大军的人才,双方交战结果也证实了他的判断。
第二批北伐军来了五十万,朱棣心想这是几十倍于北平城的兵力,与其正面交锋必死无疑。所以朱棣选择了出城到辽东去,去干嘛呢?找他的好弟弟宁王朱权联络一下感情。
朱棣走时给守城的儿子朱高炽留了一万人马,然后去往大宁,顺路解了永平之围。他去找宁王朱权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借兵。在他连哄带骗带恐吓的情况下,宁王朱权只好答应他的要求。
这样一来,朱棣的兵力大增,他从宁王处得“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关键还得了从北元投降过来朵颜三卫蒙古骑兵。朵颜三卫分别是指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骑兵,全是蒙古人,在当时大明算是战斗力最强的骑兵。
至此,燕军的兵力起码接近十万人左右。
李景隆大军来袭,一改耿炳文谨慎之态,一上来就发起了对北平城的猛攻,但令人意外的是,朱高炽凭借着各种优势居然抵住了李景隆的进攻。
随后,朱棣回师北平,与李景隆集结的三十万在郑村坝进行了决战。在这场决战中,燕军人数虽少,但勇猛无比,毕竟朵颜三卫也不是吃素的。
正史记载,燕军“斩首数万级,降者数万”。在这次战斗中,有学者估计双方死伤人数合计达五、六万人。客观地说,谁也没占到便宜,朝廷军的优势还在,就看主帅的心理素质和作战部署了。
不过当天夜里,李景隆就坐不住了,他被燕军的勇猛强悍吓破了胆,连夜逃往德州,而且还奉送给朱棣一笔巨大的“财富”。
在郑村坝一战中,朱棣收编了朝廷战马两万匹。之后朱棣与北平城内的燕军里外夹击了留在城下的五万朝廷军,又“所获兵资器仗不可胜计”。
郑村坝之战后,朱棣的军事实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腰杆子更硬了。依据他在写给建文帝的“恐吓”信中所言,“臣亲帅精兵三十五万,直抵京城索取去也”。可以得知,此时燕军兵力将近三十五万左右,就算有水分,二十五万左右还是有的。
朱棣与李景隆的终极之战在白河沟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朝廷军损伤十万余人,“委弃器械辎重山积,斩首及溺死者十余万”,“杀溺蹂躏死者复数万,横尸百余里”,而燕军如果没有史上最强妖风的神助攻,朱棣就此被灭了也是有可能的。
吃了败仗的李景隆一路逃遁,又给朱棣留下一笔“财富”,建文二年五月九日,“燕兵遂入德州,籍吏民,收府库,获粮百余万石”。
至此,建文朝最大规模的一次北伐,也就是第二次北伐以失败告终。朝廷给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溃散了,朱棣的燕军开始大举南下。
不过,朱棣刚抬腿,就在济南遭遇了惨败,害得朱棣只好又折回了北平。这样朝廷军又组织好了第三次北伐讨贼的人马,以盛庸为首,总领平燕诸军,与定州的吴杰、沧州的徐凯,分兵三路军马再次对北平发起攻战。
就在盛庸快到北平时,朱棣又一次不走寻常路的出城了,这次没有弟弟叙感情了,而是去偷袭沧州城,结果大获全胜,斩杀万名朝廷军,活埋三千。
沧州一战不仅提振了士气,而且打乱了朝廷军围攻北平的战略部署。但盛庸并非李景隆之流,在东昌大战中,朱棣遭遇了他起兵以来最为惨痛的一次失败,带出去的燕军精锐差不多被全歼,大将张玉也阵亡,似乎一切都回到了原点。相反地,朝廷军方面则是收获了最大的一次胜利。
其实双方交战到建文二年十二月末,朱棣仍旧不占多少优势,如果后期朝廷军指挥得当,战略战术过硬,建文帝赢得机会更大。但没办法,建文帝本身就是北伐军最大的阻碍,他竟然下令不能伤他的"好叔叔",这就很无语了。
建文三年二月中旬,朱棣再次南下,盛庸的二十万人马驻守在德州,吴杰、平安的偏师屯扎在真定。双方在三月初进行了一场大战,即夹河大战,同样朱棣也不占优,但天意难为,又是一阵妖风袭来,给燕军注入了神力,反败为胜。
建文三年闰三月十日,朱棣再北伐偏师大战,即藁城大战,朱棣率数十万大军,“斩首六万余级”。但尽管第三批北伐军都吃了败仗,但他们并未溃散,仍时不时地给朱棣制造些麻烦。可见,朱棣的南下之路迂回曲折,也很艰难,或许真有天意这么一说,总之,他最后还是赢了。
至建文四年六月,南京城内仍有朝廷的二十万守军。由此可见,建文朝在兵力上,相较于燕军,一直处于压制的态势,但最终还是输了,这是为什么呢?
或许此时躺在坟墓里的朱元璋该后悔了,如果当初不大开杀戒,那些开国名将及他们的后代,至少要比李景隆之流要强许多倍,也或许建文帝的朝堂还在。
但即使这样也没关系,天下还是老朱家的天下,只不过是经历了一场家庭矛盾而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