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本图画书来说,怎样讲好里面的故事呢?在我们常见的图画书中类型当中,基本上都是那种图文并茂的,而且很多图片和文字是在一条故事线上。
图片的空间表现、文字的情感叙事,当它们相互融合的时候,就会给我们展现出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时刻。
但是,你有没有见过,图片和文字各说自话的图画书?我在读《图画书这样读》这本书之前,从没有想过内容还可以这样安排。
我在想作者定是阅读了大量的绘本故事,不然书里面涉及到中外不同类型的书籍是如何信手拈来。
文中列举的《这不是我的帽子》,我是边看插图边读文本解读,感觉缺乏了一份自由探索的趣味。
但倘若没有目标或者没有明确的指向性,那阅读可能会无法多角度的深入剖析。不是说潜在的阅读就不好,就像挖宝、躲猫猫游戏一样,自己去探索发现的彩蛋才值得炫耀。
我们读图画书经常会走入的一个误区,以为拿到书就可以全方位的读懂它。其实如果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就会无意间错过作者精心设计的很多细节。
无论是前衬页的色调写意,还是图画中潜藏的随意,亦或者书本身自带的材质,只要有心去发现就会有出色的感官体验。
在《红菇娘》这本书里,作者运用牛皮纸去搭建东北农村的主基调。
画面的大全景设定,使我们能够根据人物、场景去预测接下来的故事走向,文字适时加入使场景更有凝聚力,最难得的是画面有了层次感,小到一朵花都能看出时间的变迁。
再比如《一园青菜成了精》、《六十六牛》等书,图画似乎更具天马行空的抽象形态,但别看他们文字很少,里面的内容可是很精彩的。
因为绘本面对的群体以儿童为主,所以这些看起来凌乱的背景,正好迎合了儿童的奇思妙想,这种情感与心理上的同频共振,使这类书更受调皮孩子喜欢,因为就算不看文字,也能凭自己的理解讲出故事来。
还有一些涉及到成长与死亡题材的绘本,作者很巧妙地进行了艺术化处理,使读者感受不到失去亲人的凝重与悲伤。
在《爷爷的红脸颊》中,以儿童讲述的视角来铺展开来,其实成年人对于这类故事有些乏味,因为大概浏览一遍就知道爷爷已经不在了。
但这涉及一个晦涩的引导问题——如何让天真烂漫的孩子正视死亡。很多时候我们也在撒谎却让他们信以为真,不是吗?
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莫过于《小心,普莱墩儿》这本书,但看文字的话,你很难把它和危险联系起来。
但读了之后让孩子们觉得原来普普通通的故事,在图画加持下变得如此惊心动魄,更惊奇的是故事的主人公自己却浑然不知。
文中从未出现的大灰狼,拓展了浅显的文本内容,尤为明显的“突然”字眼儿,成功揪住了读者猎奇的心思。
出现在本章节的最后一本书,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阐述,一般情况跨页的内容应该有一个自然过渡。
而在《莎莉,离水远一点》这本书中,每页同时出现的两幅画,看起来毫不相关,其实从一开始作者就埋下了伏笔。
很佩服图文作者对于色彩与边框的区别对比,给我们呈现出儿童内心充足的想象张力。这使我认为,孩子们也是自己的小心思的,成人的强制干预限制了这种美好的设想,庆幸的是通过这样的内在意淫,孩子的坦率人格最终与父母达成了表面和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