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周云村成立了耕地保护协会,成为全省首个耕地保护村级群众组织。3年多时间过去了,该协会发挥了哪些作用,是否仍在正常运行?近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再次来到周云村进行实地探访。
保护好村里的每块耕地
周云村面积11.9平方千米,现有406户1206人;全村山多地少,现有耕地1651亩。得益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村里原有的六七百块小田,变成了百余块大田,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为更好地保护连片良田,在原临安市国土资源部门指导下,2018年,周云村成立了耕地保护协会。
协会运行两个多月后,2018年12月,记者来到周云村探访。当时协会成员共有17人,设有荣誉会长、会长、秘书长以及执事等职位。除荣誉会长由天目山镇副镇长兼任外,协会其他成员均来自村“两委”、村民代表、村老干部、村民组长及村网格员。协会还建立了4个组,即耕地保护巡查组、生产技术推广组、法律政策宣传组和涉土地纠纷调解组。
为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周云村制定了协会工作制度。时任村党总支书记胡立伟介绍说,协会责任人及巡查组定期开展农田巡查,重点巡查内容包括:辖区内耕地有无违法建窑、建房、建坟、采石、采矿等情况,有无排放倾倒污染物或其他破坏耕地行为,农田保护标识标牌是否被破坏等。责任人每周巡查一次以上,并作巡查记录。若发现破坏农田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制止无效要及时向天目山镇政府报告。
工作制度还规定,涉及耕地或其他土地承包纠纷、经营管理纠纷的,应充分发挥协会的群众组织优势,及时将矛盾解决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我很荣幸被推选为会长,从现在开始,我们要齐心协力,发挥好协会的作用,真正保护好周云村的每块耕地,守护好家门口的‘饭碗田’。”在协会成立仪式上,首任会长胡立伟如是说。
“协会成立后,我们通过村民大会、党员大会等渠道积极宣传耕地保护政策,不断提升村民的耕地保护意识。同时,定期开展巡查,及时调解土地纠纷,逐渐形成耕地保护合力。”胡立伟说,“过去,在农田里搭建农具房、任意填土、倾倒垃圾等损坏耕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今,通过协会的努力,这些现象都消除了。”
传好耕地保护“接力棒”
协会的工作开局良好,但能否长期而有效地发挥作用?4月11日,在天目山镇政府,副镇长赵海峰的一番话打消了记者的疑虑。
“周云村耕地保护协会成立至今,运行正常,工作从没松劲。”赵海峰说,全镇共有23个行政村,已有8个村向周云村取经,陆续成立了耕地保护协会,组织村民切实管好村里的耕地,协助政府做好耕地保护工作。
时光荏苒。当记者再次来到周云村,村党总支书记、耕地保护协会现任会长陆惠国和上任会长胡立伟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起相关情况。“新会长接过老会长的接力棒,村里的耕地保护工作不会间断。”同行的赵海峰说道。
耕地保护早已被周云村写入村规民约。近年来,村里先后建起了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拓展绿道2000米,通过节约挖潜、盘活存量土地解决建设用地需求,全村耕地数量一点没减少。村里每年约有六七户村民建房,有的依山而建,有的原拆原建,从没占用过耕地。
协会成员通过不断开展宣传,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让大家深刻认识到保护耕地的重要性,决不能违法占用耕地、破坏耕地。“现在,村民的耕地保护意识很强,一旦发现违法占用耕地、损坏耕地的行为,都会第一时间告诉我。”陆惠国说。
放在记者面前的5册厚厚的巡查记录本,记录着协会4年来工作的点点滴滴。“现在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大多是在耕地上倾倒少量生活垃圾。对这种行为,我们一般会及时引导、妥善处置,确保耕地保护无死角。”陆惠国说。
如今,陆惠国又有了一个新身份——村级田长。“村里虽然实行了‘田长制’,但与协会工作并不冲突,反而大大增强了耕地保护的力量。”陆惠国说。
记者离开周云村时得知,截至目前,临安区已有21个行政村成立了耕地保护协会。“下一步,临安将在推行‘田长制’的基础上继续以点带面,鼓励更多村集体成立耕地保护协会,发动更多基层力量参与耕地保护工作。”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文图片由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提供
作者:李风 杨文龙 童锦
文章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