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深圳国家基因库等研究团队结合DNA双链模型,开创一套名为“阴阳”的比特—碱基编解码系统,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Nature)子刊《自然—计算科学》。
该研究成果用以解决当前DNA信息存储领域的技术难题,验证了比特—碱基编解码系统在信息密度、技术兼容性、数据恢复稳定性等多方面的优势。
华大DNA存储技术
研究院团队将中华阴阳哲理应用到DNA编解码系统当中,以两套不同的规则,分别对两条二进制信息进行“一对一”编译转换,再取两者统一交集的部分为最终解,实现将两条独立的信息组合统一为一串DNA序列。
目前常用的DNA保存方法分为体内和体外两种模式,为全方位验证“阴阳”系统的信息恢复稳定性,研究团队通过体外DNA干粉和细胞体内大片段两种存储环境进行测试,皆实现了原始存储数据的完整恢复。
DNA存储流程图
关于体外模式,研究团队采用不同浓度的原始DNA文库溶液进行了共200多组测试。结果证明,“阴阳”编码采用的线性数据恢复模式在每种DNA分子的平均拷贝数仅有100时,仍然能恢复最高88%的原始数据。而DNA喷泉码使用的编码方式使得每个数据包间存在一定的拓扑关联,在同样条件下,平均恢复率仅有1.3%。
“阴阳”编解码规则
研究还将信息存在酵母活细胞的体内,酵母菌株经过1000代以上传代之后,信息仍可被恢复。这意味着利用活体细胞作为DNA存储的载体,上千年后原始信息或仍能被解读,这样的存储方式可得到接近于天然DNA分子存储理论极限的物理信息密度。
【记者】张秀娟
【作者】 张秀娟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