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重点表达了南京在商务中心建设选址上缺乏远见的问题,包括以商务功能为主的摩天楼不应该出现在老城,老城应该严格限高,重点打造行政、文化、旅游等具备古都气质的核心功能。而现代商务区应该重点放在城墙之外的新城区,一方面不受原有老城路网框架的束缚,可以尽情发挥,另一方面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老城,使古都风貌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暂时就说到这里。现在问大家另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老城的中心为什么是新街口?
想要知道这个问题,就得回到100年前。实际上在上世纪20年代之前,南京城墙内部并没有完全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的人口聚集区主要还是集中在五台山与龙蟠路之间,珠江路与中华门之间的区域,整体在南京城墙内属于中间偏南的方位。
所以为什么说真正的老南京在老城南,这是有原因的。从整个南京的角度来看,城墙之内的区域算是老城,而如果从老城的角度出发,老城南又是老城中的老城。老城南才是南京真正的文化内核。
搞明白了这一点,也就能明白,为什么南京的很多机关单位、大学院系、医院等都位于鼓楼区和玄武区,因为现在这两个区的范围,对于上个世纪早期阶段的南京来说,都属于人口相对稀少的郊区,分别位于老城南的西北侧、北侧以及东侧。它们在当时对于老城南来讲就是典型的郊区,有地有空间,也就成了后来很多新的建筑设施的落脚点。
新街口的方位,在当时实际上也算是相对边缘的区域,其位于老城南的北侧。老城南的西侧是五台山,地形稍有起伏,东侧是明皇城的废墟,唯有北向空间相对阔绰一些,且方便与西北方位的鼓楼片区形成联系(玄武湖以西)。
所以按照城市发展的规律来看,当时那个年代在新街口附近设立新的商业中心便是比较合理的安排。1929年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南京决定从下关江边码头,一直到中山陵墓前,修建一条高质量的宽阔的柏油马路。市区内的一条叫中山大道,中山门外一条叫陵园大道。虽然修建中山路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新街口,但事实上因为中山路的贯通,使得新街口成为了南京东西两个方向沟通的中心点,实际上新街口在当时相当于新老城区交接的关键节点。
以当时的现实情况来看,新街口无疑是最合适打造新商业中心的区域了。
南京老城的中心为什么是新街口,这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城市发展的合理路径,但合适的选址并不代表新街口一定就是成功的。相反从大南京的整体格局来看,小小的新街口承载了南京过多的功能,且在发展之初没有针对该区域进行细致且深远的谋划,现在的新街口,虽然高楼如林,但整体排布却为最简单的十字路口模式。
内部路网缺失,地块切割也十分不规则,相当稀碎。虽然有地铁帮助,但到今天新街口已经无法应对复杂繁重的地面交通环境,后续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新街口也与古都风貌产生了一定的冲突,回头再看上世纪30年代的新街口规划,实在是有些唏嘘。
上图:上世纪30年代的南京新街口规划图
个人觉得新街口不要再在摩天楼上下太多的功夫了,相较于高楼,当下的新街口更需要优化其与周边老旧城区的空间视觉关系,同时新街口也需要公园、绿地或其他形式的开放空间。对于现有的步行街也需要优化,停车场也是需要增加的基础设施。另外新街口还有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空间割裂,别看那么多商场都聚集在新街口,但被主干路分割,步行穿梭于这些商场之间需要通过地下通道上上下下的绕行,老实说不仅效率不高,且真的挺累的。
虽然新街口的发展空间已经受限,但优化的空间还是挺多的,我们拭目以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