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丹学”者,乃道教认定“我命在我不在天”,不借助敬香还愿,祭祀鬼神,诵经斋醮,而是汲取道家养生文化之精华,以人体精、气、神为药物,心肾为炉鼎,在高度人静状态下,以达到形神俱妙,与字宙自然本性契合的一种炼丹长生术。据现代科学分析测定,实际为调整自身的内分泌和激素,加强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等的自我控制能力。故此,内丹养生学实为一门具有科学理念的人体生命炼丹学。
《大清境黄庭经》曰:“神以气为母,气以形为舍,炼气成神,炼形成气”,“气中生神,神能长寿,长生保命”。着重精气神修炼,以求长生,实为道教文化之核心。
据现代科学测定,“精”在人体内带有生命活动信息的快子与各种基本粒子,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即等离子体与离子气体运动中产生之电,因此,气中有电,电中有气;“神”具有强力、弱力、电磁力、引力之“量子力场”与快子力“超量子统一力场”。就其实质而言,“精”是根本,“气”是动力,“神”是主导,“精气神”则是合成人体赖以生存的能量流。
杨公澄甫所著《使用法》第八十四页有云: “人身有三宝,曰精气神,意在此。”其精气神出自道家内丹养生功。盖“气”与“炁”音意相同,为将通常呼吸之“气”与道家养生功之“厢”区分,道家常以“精厢神”加以阐释。
历代道家对精厢神修炼有素者,多为高寿老人。赵立刚教授于1996年所著《历代名道传》中列入的四十位名道,大多高寿。可惜的是,其中确有生卒年可考的仅有二十四位。
哲学博士胡孚琛于1992年出版的《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所撰“道家内丹养生学发凡”中,列出了清代有生卒年代可考的内丹养生家共五位。
以上修炼内丹养生功的29位名道,平均寿命为104岁。在当时平均寿命仅为30岁以内的古代社会,正可谓“人逢七十古来稀”。历代名道有生卒年代可考的寿命竟高出当时一般人三倍以上,真可算得上历史之奇‘迹。若不修此千年绝学的内丹,何能享此高寿?
自轩辕黄帝“命阴康作大舞以愈民疾”,初有丹道功萌芽算起的数千年—中,至唐朝钟离权、吕洞宾奠定内丹养生功至今的千多年间,修炼道家内丹养生功者,何止万千。在此众多人群中,对完善丹道养生功无建树或无著述问世,或对济世救民业绩未可,但高享奇寿而均未荣登正史或未列入“名道”“仙班”者,大有人在。
在上列29位名道中,之中兴者张三丰祖师寿命169岁,排列第二。据历史记载,祖师云游各地访师数十载,至终南山时,年67岁,天赐机遇,终得拜火龙真人为师,精研拳艺。宋明两代多有碑文“好道善剑”、“登山如飞”等赞颂其武功卓著之描述。祖师169岁羽化于成都市郊大邑县鹤鸣山中,葬于迎仙阁后。
三丰祖师所修炼的太极拳,在太极拳古籍经典中多有阐释,确实内含“八卦五行说”、“太极图说”和“内丹养生学”等核心,实乃道家厢功中之动功,流传久远,从历史实践证实,确有延年益寿健身祛疾之功效。三丰祖师所修炼之太极拳,倘若无此内丹养生功法,岂能享有169岁高寿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吾太极拳修炼者,将如何效法,当深省之。笔者十多年前曾撰有拙文《八卦五行与太极拳》、《太极图与太极拳》,曾在海内外一些专刊发表,唯“内丹养生学”内蕴精、厢、神属’,“‘意气相随”,无明显外表迹象;亦属太极拳的边缘学科,难于用语盲文字表达,故而曾数次撰文搁浅。只因太极拳古籍经典屡有阐’发,可惜迄今已被太极拳苑所淡化,成为濒危文化。为抢救民族优良文化遗产’,笔者自不量力,不求闻达,斗胆提请各方志士仁人共同探讨,以还传统太极拳之原有面貌。
“八卦五行说”和“太极图说”及“内丹养生学”在传统杨式太极拳架中,往往在每一招式中同时体现,而且与技击格斗巧妙结合,成为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今试举例如下:
揽雀尾:接面向正南方“起势”之后的“左掤式”。当左脚提起后,右脚站立的地点为“中土”,属“脾土”,由此“脾土”为枢机向正南上步,正南卦象为“离卦”,属“心火”。传统医学中,谓“心火”上升者,即现代医学称之为“交感神经亢奋”,以此中央“脾土”之土覆盖南方“心火”之火,使之不得亢发而防治疾病;以此“脾土”运化“心火”,在内丹养生学中谓之“心火宜降不宜升”,在医学中属调节大脑中枢植物神经功能,亦是为太极拳入静伊始进一步奠定基础。在古籍经典称“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又曰“八卦五行是人生成固有之良”。故此,传统杨式太极拳108式(在杨公澄甫亲传弟于中,有称115式,亦有称105式、91式、85式者,实则为同一套路)开始必须按照后天八卦方位面向正南站立。丹道功称:“东方甲乙木属肝,南方丙丁火属心,中央戊己土属脾,西方庚辛金属肺,北方壬癸水属肾”。每一运步必须以中央“脾土”为枢机,迈向八卦方位中所需的一个方位。所谓“九宫步”者,正是杨公所著《太极拳使用法》108页所训: “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九宫”之谓也。据现代科学测定,地球为南北磁场,练功中,人体磁场顺应八卦方位变换,古人将“八卦五行”写入经典,自有深刻道理存在。我传统杨式太极拳修炼者,当严格遵守“八卦五行说”行拳,并应视为不可逾越之准则。在“左棚式”运步的同时,右手向内向上划弧,继而向外向上划弧形线,即成为太极图两阴阳鱼中的“S”形曲线,然后向下向外采掌划出一道经阴阳鱼颈、鱼背、鱼尾弧线,如此将右掌在“左掤式”中完整的画出头向下尾向上的一个阴阳鱼图象;当此“左棚”运步的同时,左掌亦划出另一个完整的阴阳鱼图象,向左向上棚出呈定势,正是拳经所云“妙手一运一太极”。故此,传统杨式大极拳每招每势正如杨澄甫公在《太极拳使用法》中所云: “无论何着数,有大圈、小圈、半个圈,太极之阴阳鱼循环不息,变化不同,太极之理则一也。”盖每一招势能否呈现太极图形,是杨式太极拳纯正与否的试金石。
在“左棚式”中,开始右掌“劳宫”穴向“下丹田”拢气之后,随之左掌“劳宫”穴亦向“下丹田”拢气,两掌“劳宫”穴上下合抱在“中丹田”合气。男子左手为阳,右手为阴;女子则相反,右手为阳,左手为阴,两“劳宫”穴上下合抱于“中丹田”的一瞬间,阴阳二气呈“多余则泄,不足则补,阴阳互补”之态势,正是拳架中之外在表现,以达“平秘阴阳,调和气血”之功效。
在“左棚式”中,右掌向外向下化解来力下采,左臂借此来力向上向外还击棚出,成为“左棚”定势。如此正是拳经所曰“后发先至”,“借力还力”,“不丢不顶”。杨式太极拳的每一招势,均含巧妙的技击要领。
另有“右野马分鬃”拳架中,左掌“劳宫”穴向两眉心间之上丹田(藏神)拢气,同时右掌“劳宫”穴向脐下之“气海”穴(藏精)拢气之后,两掌“劳宫”穴合抱于“膻中”穴之中丹田(藏气)。在此“劳宫”穴拢气或合气的一瞬间,操练者稍加意念,即可有手胀手麻等得气感觉,是为太极拳架中通常的一种表现。在杨公澄甫诸公编著的《太极拳选编》 (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版)第30页有云:
“须知手指之姿势在练习太极拳时应视为全身运动之导引”。其“导引”者,乃道家气功中动功常用专有的名词,在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呈现多多,恕不赘述。
笔者对“手指之姿势在练习太极拳时应视为全身运动之导引”句,有如下理解:着意利用裸露手掌的“劳宫”穴与“十宣”穴,在采气、拢气与合气过程中,在“多余则泄,不足则补”之态势下,使其“内气外放,外气内收”的功能,在“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的自然状态下,将此天地人溶合为厢一,体现出“天人合一”之境界。如此理解是否得体,呈请我同仁指教,幸甚!
综上所述,在传统杨式太极拳所有拳架中,必须内含“八卦五行说”、“太极图说”和“内丹养生学”及技击格斗力学原理于一体,每一细小动作,必须体现以上四项内容,与此无关的动作称作“妄为”,正是拳经所云“动必有由”,如此方称得上真正属于内家拳的杨式太极拳。
当前习练传统杨式太极拳者,在拳架中讲究全身放松,手眼身法步到位,突出技击是为正着。但对内蕴于拳架中之“内丹养生学”则多已淡化。岂知拳经曰: “意气相随”,又曰“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其所言之“气”,实为“内丹养生学”所言之“厢”。在太极拳五篇经典著作的1213个字中,提及“气”者,竟达14处之多,自有其深刻道理存焉。在经典之末所云“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贻叹息”。我辈若不向此推求,仅有太极拳之外壳,而无太极拳之内核,岂不沦为那种大放广播音乐之太极操耶?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文章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与图片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删除处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创作与分享! 文中介绍的功法,请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练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