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新课标时代,教师如何作为

0
分享至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

这是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在新课程标准颁布的关键时期,一线教师也将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理解、实践、运用,都将对学生的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例,我认为,身处新课标时代的一线语文教师可以从“应为”与“可为”之处着眼用力。

应为:

主动适应新课标,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所谓“应为”,指的是教师作为个体应如何积极主动地调整、适应,迎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自觉投入新课标时代。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建议一:细致研读。新课标时代的每位教师都是课标的研究者,主动、细致、热情研究新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标教学的前提与保障。

本次修订将语文课程立足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同时,与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形成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衔接。引人关注的是新课标中提出分三个层面设置6个学习任务群: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与“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全新的6个学习任务群的具体任务是什么?怎么做?如何评价?新课程标准中均给出了细致的指导,教师应认真研读,才能将新概念融入自己的认知领域。

再如,新课程标准还提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与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一线教师需要明确的是,怎样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可以在研读新课标中找到答案。

建议二:新旧比对。对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会发现,修订后的版本升级了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确立了语文课程需要围绕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明确了课程的核心价值。同时,新课程标准还具体阐释了核心素养中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内涵。这些可见的变化,可以通过新旧比对促进更为全面、透彻地理解。

对一线教学带来巨大冲击力的全新概念依然是“学习任务群”。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在具体的识字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中,要采用阅读欣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学习方式,对教学做了更上位的整体统筹与规划,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引领了教学的变革。每个学习任务群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贯穿于整个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

细致比对下,教师不但能发现新课程标准中出现的新概念、新做法、新思路,还可以在之前的课标中找寻到这些概念衍生、发展、变化的轨迹。

建议三:积极实践。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到“正式执行”的过渡期,教师可以参照新课程标准,率先在自己的班级教学中展开实践。例如,学习任务群中的“整本书阅读”在各年级如何实施?怎样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教师能总结出师生共读、同伴共读、图书推荐交流会、课本剧表演等实践活动的宝贵经验,发现新课程标准在具体教学指导中的作用产生机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特有操作法,这就是一线教师最具体的“应为”。

建议四:改变观念。观念需要积极转变,因为观念指挥行动。执行新课程标准,教师要有主动改变的自我意识,不要固守旧经验,应主动面对新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例如,可以主动去了解,作为语文课程的育人导向是什么?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之前的三维目标有什么关联和差异?具体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关键的能力究竟有哪些?只有做到明确观念,才有可能付诸正确的行动,才能够准确达成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目标。

又比如说,新课程标准中研制了学业质量的标准,对学生具体的学业成就进行了刻画、描绘,讲清了到底应该教什么、教成什么样。这就在提示教师,应努力将以往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的状态,转变为“清清楚楚一条线”。而这一转变,不仅停留在对新课标文字的研究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师应努力在研究与实践中改变自我,实施精准教学。使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评”保持一致,明确自己“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形成一套具体可执行的教学方案,在广大教师之间传播、交流、推广,这是对新课程标准最有益的补充。

可为:

融入教研小切口,全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线语文教师的“可为”指的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能从哪些方面进行实践,能结合日常工作从哪些小的切口融入,对新课标进行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线教师是大有可为的:

一是在日常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做到精致与务实。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程标准,将标准中罗列的具体方法、条款、建议,化为与学生的互动、交往,这是一线教师新课标实践的最佳途径。

例如,新课标中对第二学段的“阅读与鉴赏”分项目标中提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在面对一篇新课文时,教师可以具体指导学生怎样默读,指导学生纠正习惯性地用手指读,提示学生在阅读时出声会降低阅读速度、影响思考等问题。再比如说,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课例,不断引导学生去实践。在“联系”的方法、过程上,多演示多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形成能力。而不是简单丢给学生一句口号,不进行任何指导。

日常教学中的方方面面,都是落实新课标的阵地。教师可以在这一阵地的固守中,让教学更精准,让每一次扎实的教学指导,成为学生发展进步的台阶。

二是在参与教研与培训中吸收与转化。教师落实新课标的又一个切口就是注重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和教研培训,在培训中努力提升自己。例如,学校教研组、备课团队组织的教研,区域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等。

本次新课程标准修订,在课程实施部分专门列出了对“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具体要求,提出了教师应该坚持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素养,努力提高教研水平,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观点。可见,每位教师既是教学实践的操练者,又是教学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教师应努力吸收新课标中的新理念,转化到教学实践中。从吸收到转化的过程,能够让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得越来越理性,让教学设计越来越科学,让学生的发展越来越有章可循。感性与理性有机融合,一线教学将更有助于学生抵达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是在富有时代特质的实践中创新与探索。教师可以在富有时代特色的各种实践中和学生一起培植创新精神,在全新的教学领域探索中成长。例如,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要关注学生校内外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设计主题考察、跨媒介创意表达等多种类型的作业。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应更加开放地吸收先进的理念,努力设计出更具有挑战意味的创意作业,让作业也成为语文学习的亮点。同时,教师既要注重工具性,又要注重人文性,践行在做中学、在实践中运用、在应用中提升的基本学习路径。

总之,随着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预示着义务教育进入了新课标的新时代。一线教师应有强烈的使命感,在自己“应为”的方向上转变,在自己“可为”的具体事件中勇于实践,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努力。

(作者系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2年05月05日第4版

作者:何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新闻网
教育部直属中国教育报刊社主管
50393文章数 1236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