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老人家健康长寿是一种福气的体现。只要家里有高龄老人,似乎显示的是这家人对长辈细致入微的关怀和家庭环境的温馨。在山东有一位老人,寿至117岁,在侄子的关怀下安然离世,他的名字叫做杨明运。
01. 叔慈侄孝,美名远扬
2014年,山东烟台发生的一件事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位名叫杨明运的老人去世了。你可能认为他是什么达官显贵,隐士高人,实则不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他的离世之所以引起轰动,是因为他是远近闻名的大寿星,生于十九世纪末期,离世时已经117岁。
杨老生前一直由侄子杨玉兴赡养,杨玉兴和妻子任劳任怨地照顾了叔叔几十年,杨玉兴的父亲早已离世,他和叔叔的关系实则是情同父子。杨明运膝下无儿无女,多年来只有妻子和他同舟共济。侄子杨玉兴聪明伶俐,深得杨明运夫妻的喜爱。因此,杨玉兴年少时,叔叔一家对他颇为照顾。
那时的杨家斌不富裕,供养一个孩子上学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情。杨玉兴的父亲多年务农,本身并没有多少积蓄,根本无力供儿子上学。眼看成绩不错的杨玉兴不得不向残酷的现实低头时,叔叔杨明运站了出来。
杨明运不懂得什么大道理,他只知道自己因为大字不识只能一辈子吃苦下力,做最底层最辛苦的工作,他不希望侄子走他的老路。关键时刻,自己的叔叔挺身而出,让杨玉兴重拾了希望,更加发奋地苦读,同时也将这份恩情深深地埋在心里。
依仗叔叔的鼎力相助,侄子学有所成,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成了全家的骄傲。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杨明运的兄弟们相继离去,最后连妻子也撒手人寰。这时侄子杨玉兴做出一个暖心的举动,说服了妻子,主动担起了照顾叔叔的责任。这叔侄俩的深情,也被街坊四邻传为一段佳话。
02. 一生跌宕,心性淡薄
杨明运的一生颇为坎坷,清朝末年,政府腐败不堪,百姓民不聊生。杨家是千千万万个贫农家庭中的一个。十几岁时,父亲就无力再供养所有的子女,无奈之下,只得选择一个最结实的孩子去寺院里做活,这样就能少一张嘴吃饭。
身材高大的杨明运成为了这个可怜的孩子,父母虽然极为不舍,但也无计可施。好在杨明运懂事的早,知道这不是父亲的本意,本身自己也是乐观开朗的性子,所以在寺里过的也是悠然自得。
他在寺中一呆就是十几年,变得又高又壮,而且长期耳濡目染,使得杨明运养成了一个不争不抢,随性淡然的性子。后来他不得不为了生计去码头当苦力,踏实肯干加上心胸开阔,他的生活虽苦,却也顺顺当当。
闲暇时间,他就会去听评书,听故事。即使三十岁还没有娶妻,他也毫不在意,只觉得是缘分未到。所以一个人的心境,对他的生活和寿命有着极大的影响。
过了而立之年,杨明运终于娶到了一个媳妇,虽然相貌平平,不过妻子勤劳顾家,最重要的是明事理,生活上体贴丈夫,是一个大智若愚之人。正因为如此,当丈夫提出资助侄子上学时,妻子才会极力支持,因此得到了回报。
03. 处世之道,发人深省
人们总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其实杨老之所以能够拥有常人望尘莫及的寿命,与他的心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小他就十分懂得体恤父母和家庭,也没有因为形势所迫而埋怨过任何人,而是选择随遇而安,淡然处之。
即使是一直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杨老也可以做到苦中作乐,发现身边生活美好的一面,他的良好心态注定了他是不会被生活中那些琐碎的烦恼羁绊住的。多年在寺庙养成的恬淡心性和慈善的处世态度无形中成为了他生命最后的一份保障。
杨老临终前说的还是自己的侄子比亲儿子还要亲,这的确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是他自己种下的善因而结下的善果。
杨老安详地去了,留下的是我们对为人处世的思考。成功的标准各不相同,但是快乐的秘诀始终如一,那就是不要计较,随和处事。斤斤计较或许可以得到一时之利,可是长此以往只会使人变得狭隘和自私。我们要学习杨老淡然处世的态度,或许这才是真正地参悟了人生的真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