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为守住乡村的生命力,端稳粮食饭碗,让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田园景致重回乡村,近年来,黄山市各地纷纷创新思路,因地制宜整治撂荒土地,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率,让“撂荒死角”变为“富民粮仓”。
创新思路唤醒沉睡耕地资源
屯溪区黎阳镇傍霞村,脱胎换骨式的复垦连日来正在进行中。“我们流转了近百亩撂荒地,计划将之打造为集观光旅游与农事体验为一体的研学乐园。”黄山微行知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吴俊说。
傍霞村百亩撂荒地实现“变身”,得益于黎阳镇自去年5月份实施的减少撂荒地改革攻坚项目。该镇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成功引入种植大户3家、研学教育基地1家,完成土地流转交易6宗,流转土地面积251.1亩,通过土地流转交易增加2个试点村集体收入4.4万元。
而祁门县凫峰镇选择创新“田长制”模式破局撂荒地难题。该镇以李源村为试点,以该村经济联合社为主体,在李源村金花片流转村民耕地135亩,其中撂荒耕地102亩,集中耕作。目前,这处百亩荒田已基本整治完成。
歙县则通过党建引领向撂荒地要收益。该县许村镇塔山村弃耕撂荒地近152亩,围绕“党建引领+村股份合作+抛荒地村民入股+订单农业”形式,成立了第一家村党组织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歙县塔山村山里屯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与本村AAA级信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歙县兆丰家庭农场合作,吸纳32户村民以60亩左右撂荒地入股,形成水稻等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管理,村集体年收入增收6.5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前,我市各地相继探索出“鼓励种粮大户流转”“村集体流转+大户承包经营”“党建引领+村股份合作+撂荒地村民入股+订单农业”“强村公司经营+特色产业引导” 等撂荒地整治利用模式。
政策扶持让种粮更有奔头
整治撂荒地,我市以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让种粮农户有信心。
黄山区对2021年抛荒地复垦恢复种植水稻集中连片面积2亩以上的给予200元/亩补助;休宁县对复垦撂荒耕地50亩以上种植粮食作物的给予400元/亩奖励;黟县将撂荒地整治纳入该县“四个千万”扶持政策内容......好政策不断落地田野,让种粮农户更有奔头。
整治撂荒地,我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推广“藏技于地”,让种地不再艰难。
3月底,在休宁县渭桥乡渭桥村一处撂荒地内,两辆新款东方红804、904旋耕机正在实施开荒作业,为水稻种植作准备。这两辆旋耕机能使田土充分细碎、地面更加平坦,且动力大,一天可以打田30余亩,机械化的高效率给农业生产按下了“快进键”。
以休宁县列入被2021省财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项目为契机,我市加快开展水稻全程机械化成熟技术模式的示范与集成推广,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7.3%,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34%。 (下转第二版)
同时,截至去年底,我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9.32万亩,有效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提高了作业条件。
高位推动迎更多良田回家
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
今年3月22日,全市召开撂荒地整治利用调度会,进一步统一思想,压紧压实区县责任。24日,市委农办印发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实施方案,对全市撂荒地整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对各阶段工作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实行闭环管理。具体来看,我市将按照“一县一方案、一镇一档、一组一策”要求,根据耕地利用优先序,应种尽种,力争6月底前全市具备耕作条件的撂荒地复垦复种到位。
“我市将持续加大政策扶持,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结合‘两强一增’行动,加快补齐山区粮食生产短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项目主体工程建设,确保202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6.5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5.7亿斤以上,全市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2%以上。”相关负责人表示。
坚定迎难而上的信心,凝聚同心协力的共识,鼓足一往无前的干劲,“向撂荒说‘不’,迎良田回家”的号角吹响。
在黄山的广袤乡村里,对于很多撂荒地来说,地还是那片地,但生命力已大有不同。在撂荒地整治利用工作的推进下,在黄山市“确保每一寸耕地‘实至名归’”的承诺里,蝶变正在发生。
李晓洁 洪善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