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上海5月21日电(记者 杨有宗)“上海临港方舱医院正式休舱!”21日11时许,上海临港方舱医院院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在休舱仪式现场大声宣布。
稍早前,最后一批13名感染者治愈出舱。
从4月5日晚开舱收治第一批感染者,到5月21日休舱,47个日夜,来自江苏、浙江、贵州、山西、河南、上海等地的近4700名医护人员在这里洒下汗水与泪水。
上至耄耋老人,下至襁褓婴儿,临港方舱医院收治感染者数量超过4.7万人,医护人员用行动践行“以生命守护生命”的铮铮誓言。
贴上封条,挥手告别。5月17日,上海全市16个区均实现社会面清零。当前,上海正稳步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巩固好清零攻坚成果,做好从应急处置向常态化防控转换的各方面工作,全力以赴打赢大上海保卫战。
方舱休舱,希望启航!
与时间赛跑,照顾好每名感染者
从上海市区乘车前往临港方舱医院的路上,可以清楚看到上海的标志之一东海大桥,沿海岸线布设的风车悠闲地随风转动。和怡人的景色相比,离东海的大桥不远的临港方舱医院刚刚结束了一场鏖战。
21日当天,随着上海临港方舱医院院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宣布休舱,这座运行了一个半月的方舱医院治愈出舱的感染者数量超过4.7万人。
对马昕来说,4月5日收治第一批感染者以来,他的时间概念一方面在逐渐模糊,“每天忙忙碌碌,分不清星期几”;另一方面,他也在精确计算着各种时间和数字,“患者平均住院周期最低到了5.3天”“最多一天入院人数超过6000人”……
47天,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比赛。
临港方舱医院从接到任务,到完成改造接收感染者有8天时间。马昕回忆说,在那期间,他每天到建设中的方舱医院,沿着厕所坑位、洗手台盆一一查看,看下水顺畅程度,看水龙头出水量,看有没有漏水等。“如果一开始没有建设好,急着马上接收患者,反而在后期会出现‘肠梗阻’或‘消化不良’现象,反而更加不利于方舱医院的高效运转。”
在反复思考、预演感染者住进方舱医院的生活需要后,临港方舱医院提出“三热一净”的目标,也就是热饭、热水、热被窝,以及厕所干净。
记者在临港方舱医院采访时看到,午餐和晚餐时间,每位患者领到的盒饭都包含两荤两素,饭菜都是热的,还配有两盒酸奶。在热水方面,临港方舱医院以100∶1的床位配比设置淋浴房,10∶1的配比设置热水台盆,保障患者的洗漱需求。在饮用热水供应方面,临港方舱医院共有116台直饮机。
“能随时喝上水往往是人最迫切的生理需求,我们和方舱运营维护方临港集团提出建议,能不能保证每人每天至少两瓶矿泉水,临港集团执行力非常强,每个患者入院时一人一箱矿泉水,太给力了!”马昕说。
一些患者被转运到临港方舱医院时,特意从家带了被子。但到了现场才发现,棉被、枕头、床褥已经过消杀,还有全新的床单、被罩、枕套放在床位上。马昕告诉记者,4月5日晚临港方舱医院开舱首日,因温度较低,方舱医院还特意为首批患者准备了两条被子。
临港方舱医院一共有914间厕所,其中839间自动补水厕所、75间人工补水厕所。“因为担心有一些厕所因为使用后冲洗不及时,出现堵塞现象,对此临港集团安排自己的员工成立冲厕专班,专门负责打扫厕所。”马昕说。
照顾好感染者,这需要在每一处细节上打磨。临港方舱医院由仓库改建,关灯操作过程十分复杂,一开始,有人建议给每位感染者发放眼罩解决。但临港方舱医院把这件事当成重要事项,特意安排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必须每晚10点熄灯,保证感染者休息睡眠质量。
生命至上,以生命守护生命
4月24日晚,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疗队驻地,一场工作会议正在召开,临港方舱医院护理组、感控组、生活物资保障组、转运专班等小组负责人一一发言总结前一段时间的工作,提出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正在大家热烈讨论时,马昕在接了一个电话后告诉大家,由于第二天上海将经历一轮大风降雨天气,为了保障感染者安全,将临时有超过1500多名基础设施薄弱的其他方舱医院的感染者紧急转运至临港方舱医院,让大家赶快做好准备。
由于运转顺畅,保障较好,临港方舱医院接下来承担了多次类似的“兜底任务”。
在方舱启用之初,马昕也为医院的运转捏了把汗。“4月初最高峰时,一天的入院人数超过6000人,需要200多部大巴车运送,指挥部的忙碌程度赶上了机场的塔台。”马昕说。
高效收治、救治感染者,临港方舱医院非常强调病人的自我管理。记者在方舱医院内观察发现,每当接收新一批病人时,医护人员都会指导感染者用手机扫描一个二维码,然后填写基本信息、症状、基础疾病、用药等信息。
“我们鼓励病人参与我们医疗过程,增强病人自我管理。”马昕说,正是由于类似对于入院、出院和诊疗过程的优化, 增强方舱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这样才保证临港方舱医院每天万余人的治疗、每天数千人进出舱的周转效率,平均住院时间一直稳定在五点几天。
在临港方舱医院,除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疗队外,近4700名医护人员更多来自江苏、浙江、贵州、山西等地的援沪医疗队。医护人员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机构,如何保证他们“手势”一致?
在广泛征求各支医疗队意见基础上,临港方舱医院由牵头单位华山医院管理团队组织出台一系列入院流程、出院流程、诊疗规范,马昕还在方舱医院实行了“联络员制度”。
“这些医疗队不顾危险来到上海支援我们,他们是我们的恩人。”马昕说,他在华山医院挑选了十几名精兵强将,分派到各支医疗队,承担联络协调任务,这些联络员业务能力强,还具有非常好的沟通能力。一方面,他们协调诊疗规范和流程的落实,另一方面,也保障各支医疗队各方面物资的需求,让医疗队队员能够安心进行医疗工作。
“一定要让感染者随时看到医护人员。”马昕说,尤其是在方舱医院开舱之初,各方面运行还有待完善时,同时在舱内的医护人员数量一度达到医护人员总量的三分之一。“对于一个来到陌生环境的患者来说,随时都能看到医护人员在,这会让他们安心。”
临港方舱医院里收治的老年感染者,很多都属于新冠肺炎本身症状不重、但基础疾病较为严重的情况,如高血压、糖尿病、电解质紊乱、脑血管病变等。“我们一方面会对这类病人做治疗处置,让病情稳定。如果出现病情不稳定或有进一步治疗需求,我们会将这些患者转运至定点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黄英姿说,方舱医院里,医护们的责任是守住滑向重症的门。
走出方舱,迎接希望
在方舱医院内,记者曾问过多位感染者、医护人员同样一个问题:“走出方舱医院,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有的患者说,“最想通知家人我痊愈了”“想早一点看见老公”。也有“00后”护士表示,“想吃小龙虾”“想去迪士尼”。
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马昕时,他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前两天,他在浏览有关临港方舱医院的一条新闻时,无意间在评论区看见了这样一条留言:“马医生,我还等着你给我取钉子”。马昕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上海尽快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让生活恢复正常。
5月17日,上海宣布全市16个区均实现社会面清零,上海战疫取得阶段性进展。“奥密克戎病毒很狡猾,传播性强,我们要布下天罗地网,哪里冒出来,就马上在哪里把它遏制下去,坚持动态清零不放松。”马昕说,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成果,证明了我国防控措施的科学性、有效性。
谈及来到方舱医院的理由,华山医院护士王梦婷说,“我们这一代是被祖国精心呵护长大的一代,尽管新冠病毒来者不善,尤其是奥密克戎传播速度特别快,但当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不会犹豫。”
在临港方舱医院,让马昕感到欣慰的正是像这样一批年轻医护人员快速成长。“来到方舱医院,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很快被激发出来了,这里也为他们提供了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他们为自己可以帮到别人而感到开心。看到他们的成长,这让我非常骄傲。”
方舱医院就像个小社会,每天都有无数故事和感动发生。在临港方舱医院几乎每个护士站旁,都有一处爱心墙,上面写满了患者、医护、志愿者相互鼓励、相互感谢的话语。
在其中一处爱心墙上,一名儿童患者用稚嫩的笔画写下:“感谢大白,我要回家了。”
上海,正向着希望出发!
责编:卢思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