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和重庆人都知道“湖广填四川”,有很大一部分人也都是“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广一带移民过来的。
但由于年代久远,当年移动的过程却知之甚少。
那么,清朝的“湖广填四川”,他们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呢?出发前需要做什么准备吗?
“湖广填四川”不属于流民流窜,大部分都是有家有室的百姓,他们离开生养自己的故土,远走他乡,而且是去永远居住,绝大部分人再也不会回去,所以他们走得并不会那么洒脱。
总结起来,他们在出发前,大致要作以下3项准备。
01、打探目的地的情况
古时候,交通不便,从湖广,甚至更远的地方,长途跋涉,拖家带口前往遥远的,从没去过的四川,光是起那个念头就不容易,更别提轻易上路了。
对他们来说,四川远在天边,祸福难料,如果冒冒然然去了,却不是理想中的样子,后悔晚矣。
打探四川的消息,通常有几种途径。
一是有亲人已经移民去四川了,而且过得还不错,通过信件来往,知道四川地广人稀的情况。
二是亲自前往查看,也就是家中派出一人,先行前往,将目的地选好了,再回来接家里人。
三是兄弟多的,其中一部分人先行前去,等安定了下来,再回来接剩下的家人。
重庆湖广会馆
四是祖上有人曾经移民过四川,比如移民过去的第一批人,他们属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没人能给他们提供经验借鉴,只有从祖上流传下来的只言片语,毕竟“湖广填四川”在元末明初已经有过一次了。
四是随大流,见别人都往四川走,也跟着大部队一起出发。
你问他们为什么要移民四川,还不是因为在当地活不下去了,有好日子过谁愿意离开自己的故乡。
那个时候,四川十室九空,土地荒芜,地有的是,缺的是人。
而且四川的物价非常的低,非常宜居,作为在原乡没有土地,物价还高得死人的情况下,当然要去四川寻一条生路了。
02、到官府开具证明文件
在现代社会,人们出行,离不开身份证。
古人出行,当然也离不开身份证明。
明朝朱远璋曾作出规定:“凡军民人等往来,但出百里即验文引,如无文引,必须擒拿送官。”
清朝时的规定也差不多。
所以,出远门,必须要向官府开文引,类似于路条一样的东西。
古时候实行保甲制,有居民离开了,要在官府登记造册,去了一个新地方定居,当然也要编入当地的保甲,手持迁出地的官方证明,能让你顺利的在迁入地安家落户。
事实上,康熙晚期以前,地方人口流动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并不需要路引。
四川需要人,湖广等省份人多地少,有人自愿迁出,官府乐见其成,所以都任其发展,人口可以随意流动。
以致于后来酿出不少问题,比如已经在四川扎下根的移民,几年后又返回原籍,因为自己名下的土地房产等事,大打官司,给地方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所以到了康熙五十一年,湖广巡抚上表朝廷说:“嗣后湖广民人有往四川种地者,该抚将往种地人年貌、名姓、籍贯查明造册,移送四川巡抚,令其查明;其自四川复回湖广者,四川巡抚亦照此造册,移送湖广巡抚。两相照应查验,则民愉不得任意往返,而事又得清厘,争讼可以止息。”
从此之后,移民入川,或者由川反乡,都必须凭官府开具的路引。
到了雍正四年,明文规定,移民入川的百姓,必须和当地土著一起编入保甲。
到了后期,大量的移民入川,四川人口饱和,再加上湖广等省大量人口流出,也影响了他们的生产,为了控制人口流动,路引就越来越难开了。
古代官府开具的路引
?没有路引,即使躲过了本省官府的眼睛,历尽艰辛到了四川,也一样落不了户。
比如乾隆十年,川陕总督就向朝廷奏称:“凡赴川之人,本省给照,无照,阻回。”
所以,特别是在乾隆时期,如果没有路引,再想入川就难了。
当然了,什么事都赶早,先去的吃肉,后去可能连汤都喝不上。
最开始四川地广人稀,移民去了,看中哪块地,周围用树枝一插,前去官府登个记,这地就是他的了。
后来去的,只能捡别人挑剩下的,再后来的,就只能从先去的人手里佃了,最后去的,可能连佃都没得佃了。
03、?上路的盘缠
有了前期的准备,也就可以上路了。
上路,就得考虑在路上的吃喝问题。
如果是现在,坐上自己心爱的小摩托就去了,但那个时候不行呀。
最多就是骑马。
不过大部分都是穷苦人家,自然是没有马的。
都说“穷家富路”,再穷的家,出远门都会带足盘缠,更何况上全家上路,一去不回的那种,自然是卖房卖地,想尽一切办法凑盘缠了。
干粮是必不可少的,路上饿了,不可能去馆子里吃,荒山野岭上也不可能有馆子,有馆子也不一定吃得起,毕竟要吃上千公里路呀。
一般带什么干粮呢?
据说广东有一种米饼,易携带,易储藏,可十吃,可用水泡,非常方便。
有人认为,当年从广东移出来的那批人,行囊里一定有这个东西。
还有盐蛋。
在很多川渝人族谱的记载中,都提到了先祖带着一个盐蛋一路吃到四川的故事。
路途上千公里,一个盐蛋吃到四川,似乎有些夸张。
事实上,很有可能是路上缺盐,每顿饭用筷子沾一点盐蛋,就当盐用了。
锅是必不可少的,或者是釜,我祖上也是湖广填四川从江西到重庆彭水来的,老家就有一种叫鼎罐的东西,圆球状,上面开口,有盖,可以挂在火堆上面也可以用石头支撑着,非常方便。
现在有人自驾游,也会自己带锅,一路走一路自己煮饭吃,在路边支个锅解决了。
当年的移民就是这么过来的,在路上走饿了,就在路边支锅煮饭吃。
鼎罐
当然了,银子也是必不可少的。
据《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析》一书中分析,一个移民从广东徒步走到四川,需要花费上百两银子。
这真不是一般人家都负担得起的。
那么没有钱的穷人怎么办呢?
一边打工一边走呗,
更有甚者卖儿卖女。
有的人为了精神上的寄托,还会将过世的父母骸骨挖出来,随身背着前往四川,只为能够尽孝,能够时时的陪伴在亲人身边。
据说有一个人,家有三兄弟,临走时和两个兄弟商量,将父亲的骸骨分成三份,一人一份,另两兄弟不同意。
这人为了带上自己的父亲,在夜里月黑风高,悄悄的摸去父亲的坟前,掏了个洞,慌忙中,从里面掏出个头骨和一段臂骨,连夜背着“逃走”。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据说是四川一白姓人家的祖上,而且还得到了证实,在广东的祖坟中,确实少了一个头骨和一段臂骨。
好了,以上三项准备工作做完了,就可以辞别族中亲人,背上自己祖宗的骸骨,正式上路了。
对于“湖广填四川”的事故事,你家老人是怎么说的呢?
川渝人心心念念的“麻城孝感”到底在哪里?真的有那个地方吗?
你祖籍在哪?从“湖广填四川”追寻川渝两地人的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