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一个世纪,红学又弥高了几分,张爱玲的第三恨依然无法得圆。经典如“87版”,富贵闲人时的贾宝玉,果然令人见之忘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有了清晰的映象;但大厦倾倒之后的他,胡渣点点,潦草飘忽,有多少人记得住?电视剧已是尽善尽美。毕竟,曹雪芹搁了笔,八十回后没有了;高鹗猜不到,只写“倒身下拜”,“似悲似喜”模糊着飘然而去;而现在的我们,依然推演不出。
为什么?相由心生,人生的走向塑造着人的面容,走向明确了面容也就清晰了——可长大之后的贾宝玉走了哪条路呢?
“长大之后很简单。我们中国人的道路,要么是当官,要么是经商,要么是当和尚——但所有这些路都被曹雪芹给堵死了。被堵死了,那么贾宝玉干什么呢?曹雪芹不知道,所以这部书曹雪芹写不完。”这是作家李洱的判断。
在《文学的日常》第二季中,李洱和好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张清华,就《红楼梦》的结局摆开了车马,对谈了一局。尽管并不认同“曹雪芹不知《红楼梦》结局如何写”这一观点,张清华却十分赞赏李洱的创作命题:
“我觉得,从曹雪芹到鲁迅到《应物兄》(李洱著),都是在解决或者延续同样一个命题:知识分子和他的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永远是复杂的,很难以解决的。”
书写不同时代的“贾宝玉”
这一张旧照虽然斑驳,但照中人那份淡定从容清晰可辨,似乎是与友人登山悠游的路上——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就义前一刻的照片。拍完照,他盘足而坐,笑着说:此地甚好。而后,枪响。不知李洱是被这张照片触动,或是瞿秋白狱中绝笔《多余的话》引发的巨大风波所感,也可能兼而有之,他写下了小说《花腔》——成为了2004年文学圈里的“现象级”作品,打开了知名度。
《花腔》的主人公是活在其他人讲述中的葛任:马列学院编译室的翻译员,小名“阿双”,患有肺病,到俄国进修过,制订中国拉丁化新文字,喜欢“世界第一”的中国豆腐——这些都和瞿秋白的生平相叠。在小说里,李洱甚至还安排葛任和瞿秋白见了面,葛任和鲁迅探讨写作,鲁迅去世葛任发了唁电……虚虚实实,让人想起了《红楼梦》里甄、贾宝玉的相遇。这样的设计多次出现在李洱的作品中,现实人物被他安排到了小说里。恍兮忽兮,象在其中,现实与虚构碰撞,又在各自时空里行进——如葛任诗作《谁曾经是我》所述:“谁让镜子碎成了一片片,让一个我变成了无数个我”。
这种似是而非的安排并非《花腔》最迷人的设计,迷人之处标题早已点明:花腔,耍花腔,耍多种声部的花腔——李洱安排了白圣韬、赵耀庆、范继槐三个不同身份的人,于三个不同时期讲述了葛任的故事;更妙的是,讲述者说完所见所闻所感,还在其后缀以大量引文、资料以及葛任后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对照、补充……每个人各有镜像,时代亦有镜像,汇合交错,你言我语,花腔此起彼伏,孰真孰假?观者各有心得,但无可否认的是,种种镜像的拼贴,一个在民族危亡之时投身革命、温厚待人、率直真诚、容易脸红的葛任渐渐丰满起来,他获得了大多数人的爱,纵是敌军亦对他敬爱有嘉。如瞿秋白一般。
象我这样脆弱的人物,敷衍、清极、怠惰的分子,尤其重要的是空洞地承认自己错误而根本不能够转变自己的阶级意识和情绪,而且,因为‘历史的偶然’,这并不是一个普通党员,而是曾经当过政治委员的人——这样的人,如何不要开除呢?
——《多余的话·告别》
在《多余的话》文集中,瞿秋白对自己进行了毫无保留的剖白、毫不留情的自我批评。文集于他牺牲后发表,当即引起了轩然大波,被很多人认为不符合革命战士“应有”的凛然无畏,疑为伪作;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这更被看作是“一个叛徒的自白”;1980年,瞿秋白平反昭雪,被肯定是“1925至1927年大革命的崭新局面”的开创者之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奉命下令枪杀瞿秋白的原国民党陆军少将宋希濂,曾想以柔克刚,好吃好喝劝降瞿秋白,没有成功。瞿秋白走向刑场的路上,宋希濂掀开窗帘一角看着,听他唱起自己翻译的《国际歌》。晚年回忆时,宋希濂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憾事!”
在《花腔》里,李洱讲述了这样一个生活在“二十世纪革命年代的贾宝玉”。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他,更多关注到的还是经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商品经济潮流冲击下的“贾宝玉”们:为筹建儒学院不断“虚己”以“应物”的应物兄,以格言警句抵抗庸常生活的费边,不愿脱离讲台却被学生哄离讲台的费定等等。除了做着不合时宜之举的“贾宝玉”,他亦将目光投向了“贾政”“贾雨村”“单聘仁”“詹光”等类型知识分子。在李洱看来,知识分子是这个民族、世界“最敏感的触角”,虽然极为困难,但他依然想把这个少数派表达好——
“知识分子在任何时代都是少数,像狂人一样。他的身上,凝聚了时代各种各样的困惑和矛盾;他的命运,仿佛展示了一个民族未来很多年各种各样的困惑和矛盾。”
“风乎舞雩,咏而归”
时间再往回退得远点,孔子,中国赫赫有名的大知识分子,也遭遇了时代的困惑和矛盾。眼见着“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他奔走于列国,试图推行不合时宜的“仁义礼智信”,被郑人形容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可就是这样疲于奔走、不得志的一生,他依然没有放弃心中的理想和诗意——弟子曾点描绘的“春日里,换上精神的新衣服,和大人孩子一同春游,到沂河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让他赞叹不已。
这亦成为后来知识分子向往的理想境界。
在李洱的笔下,以《孔子是条“丧家狗”》一书成为儒学大家的应物兄,亦效仿先贤,组织学生到草地上一边烧烤,一边展开讨论。一次,他们从一篇研究柳宗元《黔之驴》的论文《儒驴》发想,畅所欲言——
驴子“不胜怒,蹄之”,行的是“恕道”,“恕”是通往“仁”的重要途径;驴子“放之山下”,“仁者乐山”;故事中驴子死了,可现实中消亡的却是老虎——“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样看来,这是一头儒驴,既有儒驴,那么孔子周游列国,骑的就是儒马……
知识分子一相逢,博识广闻相争锋。李洱的小说里,也有孔乙己似的孤独炫技的人,如《饶舌的哑巴》里使出浑身解数却得不到学生回应的费定,不被理解和倾听;但孤独和零余并非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主流,李洱记取了这个群体日常中更多的学术碰撞与交流。
《遗忘——嫦娥下凡或嫦娥奔月》中,大历史学家侯后毅给博士生冯蒙安排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写“嫦娥下凡”的论文以证明侯就是后羿转世。为了顺利毕业,冯蒙只能开写了。过程中,师徒二人从狗谈起——古代大神帝俊有只狗叫盘瓠,盘瓠后来成为了帝俊的女婿;帝俊的老婆之一就是嫦娥,嫦娥原叫恒娥,因避汉文帝刘恒之名才改的名,经这一改,中国的修辞学增添了叫“避讳”的辞格……
不得不说,知识分子思想大爆炸的过程是非常精彩的。在李洱的书写中,他们的思维若脱疆的野马,扶摇而上的大鹏,纵横摆阖,古今勾联,东西对照,即使说的是荒诞不经的话,也看得人兴味十足。如此这般的知识井喷,“百科全书式的书写”,可以说是李洱作品的一大标识。
李洱不仅显现出了打通文史哲、贯穿中西方的广博,甚至编造起假书、假报刊、伪注、伪学说亦达到了逼真的效果。如《花腔》,就有大量的伪注、伪引文,李洱还为边区医生白圣韬编造了一门“粪便学”,从医理、医疗到医效,介绍得头头是道,以至于有许多人真以为确有其学。这种造假,让人想起了贾宝玉那句:“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假把式看得人发谑,而后心头一紧:殿堂经典就都是真理吗?求知的路上,质疑的精神、独立的思考能力是必备的武器。
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应物兄》,李洱更是把哲学、美学、诗学、神学、史学、文学、植物学、动物学、政治学等贯穿起来,妥帖地融于各个叙事环节,行游文中,随手就可捞起一枝知识的芬芳。
“涉及的典籍著作四百余种,真实的历史人物近二百个,植物五十余种,动物近百种、疾病四十余种,小说人物近百个、涉及各种学说和理论五十余种,各种空间场景和自然地理环境二百余处,这种将密集的知识镶嵌于小说中的写法, 在当代文学中几乎是空前的。”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精心统计了《应物兄》出现的各类知识,赞叹这一磅礴的书写“新奇又熟悉,绚丽又陌生”。
应物之道
然而,并非拥有的越多就越充实无忧。
当代的知识分子,生长于国富民强之时,不用再像前人受国族分裂之苦,需在投身革命洪流和保有个人自由中做取舍——但生于斯,亦患于斯,商业文明雄起了,物质对精神的异化也就成为了他们面临的困境。
应物兄,一个做了一定妥协的“贾宝玉”,从他的名字、他的婚姻、他的事业都是妥协。他原叫“应物”,出自晋人王弼“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顺应所有一切,不执着,不强求,心无所驻,自在生长;因编辑之误,缀了一“兄”,无论是出版商还是他的老师却对此大嘉赞赏,“以物为兄,敬畏万物”,把他从超脱之境拉回现实江湖,由此,他的生活中酬酢往来也就在所难免。
他一边羞愧,一边亦不免要逢迎,因为心中有一个大的梦想要实现:复兴儒学。《应物兄》的故事就是围绕着济州大学要筹办儒学研究院而展开的。但应物兄忙了一圈发现:只有自己才是对这事认真的人。
副省长栾庭玉、济州大学的校长葛道宏表面上关心研究院的进展,予以各方面支持、配合,但实现上都借此在做着其它项目的投资;他的好友、生物学教授华学明,为把野生济哥(蝈蝈)发展为产业,发了疯;他的弟子,易艺艺不以学进位而以色进位,张明亮为了留校喂马、养蝈蝈,卡尔文求学为泡妞;貌若德高望重的老师程济世,空画了一张大饼,最终也没为学院建设出力,还给他们指派了一个披着儒学外衣大力发展商业的“钦差大臣”黄兴来作威作福;而坚守着信仰、为国献身的老学者们,何为、芸娘、双林院士等,一一离开了人世……最后,应物兄发现了自己“零余人”的身份,一场车祸让他站到了生死的临界点。
一场奔走换来一个虚无。李洱乡村题材的《石榴树上结樱桃》亦是如此。女村长繁花想要连任,偏偏此时村民雪娥计划外怀孕了——违反计划生育,铁定会影响她再次当选,于是她一边寻找失踪的雪娥,一边拉拢着各路人马。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官庄人人心各异,对村长这个位置都有想法,私下里各出奇招。就在机关算尽的繁花自以为胜券在握之时,她最信任的接班人给了她倒戈一击。
这是李洱式的反讽,不止于语言上的嘲弄、讥诮,从整个叙事安排上,李洱就将主人公们置于荒腔走板的命运走向中。那么“贾宝玉”长大后到底要怎么办?
《应物兄》中,写到何为、芸娘、子房先生、双氏父子、文氏兄弟等人时,语气就变得庄重。庄重就是一种肯定。双林院士隐姓埋名投身“两弹一星”事业,不仅科学成就斐然,亦通哲学、诗文。应物兄打心底里敬仰他:“双林院士更像是一个范例,一个寓言,一个传说,就像经书中的一个章节。”小说结尾,双林院士患癌去世,他的儿子植物学家双渐理解了父亲当初抛妻弃子的决定,越加坚定地投身于“天人合一”、生态治理的事业中去。
在《应物兄》的封面上,李洱安排了两行字:“虚己应物,恕而后行”“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空于言谈易墮于虚妄,知行合一、宽以待人是值得肯定的方向。
海峡卫视5月25日22:07海峡卫视、5月26日东南卫视21:00、优酷视频0点,《文学的日常》第二季,一同认识好友眼中“复杂又单纯、单纯又复杂”的李洱。
-李洱获奖经历(部分)-
曾获第三、第四届“大家文学奖”(荣誉奖)
首届“21世纪鼎钧文学奖”
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
《应物兄》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李洱不可错过的作品(部分)
小说集《导师死了》
收录《导师死了》《缝隙》《加歇医生》《二马路上的天使》《悬浮》等七篇。《导师死了》是李洱第一篇发表在《收获》上的中长篇小说,他认为自己通过这篇小说,学会了写作,“找到了一个关于知识分子的叙述空间”。
小说《花腔》
你“听”到的不是多转折装饰音的“花腔”,而是多个人耍各自的花腔,向你讲述一个“葛任”的故事。葛任是谁?他到底有没有死?他是不是英雄?从他们的花腔里去甄别判断吧!
小说集《喑哑的声音》
收录《喑哑的声音》《堕胎记》《饶舌的哑巴》《错误》《夜游图书馆》《悬铃木枝条上的爱情》等15篇小说。虽有才学满腹,却陷于精神困境——夫妻、师生、朋友关系一一失范,知识分子该当如何自处?
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
李洱所写的乡村,不是田园诗意的所在,而是一个权力争夺的舞台。2008年,时任德国总理的默克尔访华时点名要与李洱相见,起因就是这本在德国大火的小说。默克尔说,从这本书中,她看到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乡村发展,看到了在新的经济形态与民主制度发展下农村生活的改变。
小说集《午后的诗学》
收录《午后的诗学》《遗忘》《动静》《光与影》《从何说起呢》等五个中篇。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掌握着话语权的知识分子却面临着失语、胡言乱语的困境——纵有满腹牢骚,更与何人说?
小说《应物兄》
《收获》发表时,说“标志着一代作家知识主体与技术手段的超越”,“构成了一个浩瀚的时代星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时进一步升级,认为“对于汉语长篇小说艺术而言,《应物兄》已经悄然挪动了中国当代文学地图的坐标”。如此一部磅礴之作,从中可以收获知识的快乐,亦能对知与行有新的感悟。
编辑 | 何佳怡
主编 | 张素桂
监制 | 王圣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