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变“阳”,她在出租屋等了两个月
去年开始,刘娟的心衰情况便开始加重。在当地主治医生的建议下,她决定到上海进行心脏移植手术。
3月4日,刘娟在丈夫的陪同下来到了上海。15日,在一家三甲医院见到了医生,“医生建议我早点进行移植手术,但现在供心比较少,要先匹配,需要等一段时间。”刘娟决定在上海等一段时间,并在医院旁边租了个小房间。此时上海的疫情还不是特别严重。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24日,医院的公众号就发出了停诊公告。跟她对接的医生在微信里跟她说,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恢复。“但现在很难找到供心,可能需要等一阵子了。”26日,刘娟租住的小区,乃至整个街道都被封控了。刘娟不敢出门,很怕自己变成阳性,“阳了就要被送去集中隔离,我这个身体状况肯定是受不了的。”
接下来就是更漫长的封控,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她的心衰症状越来越严重。医生建议她做“人工心脏”,因为移植的供心很少,很难等到。她的医生给她介绍,“人工心脏”可以用来进行短期桥接,先维持心脏的状况,等到供心之后再换成心脏移植。还有一款“永仁心人工心脏”可以终身使用,不用再转心脏移植。这款名叫永仁心的“人工心脏”在中国、日本、欧洲、美国都获得批准使用,技术相对成熟。在日本已经有用了十年以上的病人,也有的患者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心脏功能恢复,可以移除人工心脏,恢复正常生活,这让刘娟充满了期待。
图:人工心脏
疫情下器官移植更为艰难,人工心脏崭露头角
截至目前为止,上海疫情形势依然较为严峻。疫情中,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人更为脆弱。死亡患者大部分死于原发基础疾病,其中严重心衰、心肌梗死等危症和急症占了相当高的比例。
由于器官捐献的数量有限,在疫情之前,就有很多患者在等待供体器官。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当年有47382人等待肾脏移植,4763人等待肝脏移植,338人等待心脏移植,89人等待肺脏移植。新冠疫情的来临,对于脏器衰竭,需要进行人工器官更换的患者,变得更加艰难。器官移植是大型的手术,一方面,疫情期间,很多医院由于担心疫情感染导致封院,对于手术的管控十分严格,对于来自中风险或高风险区的病人,有些医院医生坦言无法安排择期手术。另一方面,疫情下捐赠器官的运送、保存也比之前更加困难。对于已经封控的城市,患者捐赠的器官运送进出都需要层层上报。交通运输如飞机的安检也更加严格,需要提供更多的文件来保证可以成行。
在此情况下,人工器官的研发和应用成为器官衰竭患者的新希望。其中,“人工心脏”实际上多指“植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针对终末期慢性心衰患者,可用于长期的心脏功能替代或支持。人工心脏在北美每年植入约3000—4000台,超过了心脏移植的手术量。2022年4月,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力衰竭学会(ACC/AHA/HFSA)联合发布心衰指南,对人工心脏进行进一步推荐。
图: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力衰竭学会(ACC/AHA/HFSA)联合发布的心衰指南
实际上,在我国已经有多款人工心脏在研。其中,永仁心“人工心脏”作为中国唯一获得药监局批准可以进行长期治疗的“人工心脏”,其安全性、有效性均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