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网上流传山东农民把正在生长的小麦割掉,原因是有人收购用于饲料,且收购价格给出1500元。随后,多地出现割小麦做青贮饲料相关视频在抖音平台开始扩散,引发网民关注。同时,“五一”假期前,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某开发商利用夜色出动铲车把已经抽穗结粒的麦子铲毁,亦引发舆论关注。5月10日,农业农村部司局负责人表示,全面排查各类毁麦情况,确保夏粮颗粒归仓。同时,农业农村部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一、舆情走势分析
据优讯全媒体监测平台显示,截止5月11日,有关“青贮小麦”事件的信息总计13886条。从上图可以看出,5月10日,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回应割青麦做饲料后,舆情呈迅速上升的趋势。
监测发现,在对该新闻的报道当中,微博报道力度最大,数量为5964条,占比42.93%;其次为网络3157条,占比22.73%;客户端3050条,占比21.96%;微信1440条,占比10.37%;其他如小视频、视频、论坛、报刊等也有少量报道。
二、舆情传播脉络
4月,新浪微博及抖音平台零星出现山东农民把正在生长的小麦割掉,原因是有人收购用于饲料,且收购价格给出1500元。
5月6日,农视网报道,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某开发商在“五一”假期前,利用夜色掩护出动铲车,把已经抽穗结粒的麦子给整片铲毁。从网友拍摄的现场视频可以看到,大片麦田一片狼藉,还有农民倒在被毁的麦田痛哭。
5月7日,河北元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情况通报称,责令开发商停止施工并追究责任。
5月10日,针对媒体反映个别地方毁麦开工及网上流传的“割青麦作饲料”短视频,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农业农村部对此高度重视,“五一”期间就组织相关省份进行核查核实。近日,农业农村部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三、媒体评论和专家观点
央广网评:严查“割青麦作饲料”!要让种粮农民有钱赚
从目前情况来看,“割青麦作饲料”只是个例,并不多,量很小,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农民究竟是“割青麦作饲料”还是收小麦卖粮食,说到底是算经济账。换言之,农民选择“割青麦作饲料”是一种个体经济行为。但是,放任“割青麦作饲料”,势必导致小麦整体产量下降,从而将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威胁。“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14亿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18亿亩耕地红线不容践踏,切实杜绝“割青麦作饲料”、稻田种茭白等耕地非农化、良田非粮化现象,稳定粮食产量。这关键是要让农民有奔头,确保种粮农民收益,让种粮有“钱途”。这需要政策再加把力,为种粮保驾护航,提高种粮经济效益,调动种粮积极性。
《经济日报》评:“割青苗”行为须加制止
在全球粮食危机加剧、国内粮价上涨的背景下,农民割麦毁粮、青贮小麦的行为,不合情理、不合时宜,必须严加制止。需要警惕的是,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但一些地方以开发的名义占用耕地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今年国家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要坚守耕地红线更是难上加难。各地一定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依法科学统筹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
《农民日报》:收割青麦不应该 夏粮颗粒要归仓
青麦青贮事件引起的舆论也为我们提出了更综合课题——保障粮食安全与确保农民增收如何相辅相成,统筹推进?只有种粮有好的收益,农民才有种粮的意愿,才有务农的动力,粮食安全才有更坚实的保障。各地政府要在这方面多出些实招硬招,努力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让农民朋友们有增收致富的信心,坚守粮食安全的决心。夏粮是我国粮食安全的第一仗,要全力以赴做好最后20多天的夏粮田间管理,确保丰收到手、颗粒归仓。
《法治日报》:端牢"饭碗"必须严惩毁麦行为
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特别是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叠加影响,加之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增多,给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带来不利因素,更要倍加珍惜粮食。毁麦行为不仅荒废了本该收获的粮食,造成小麦整体产量下降,而且会对粮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于法不容。我国土地管理法明确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农业法亦明令禁止损毁耕地;反食品浪费法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重要的立法目的。因此,对毁麦行为必须零容忍。
《深圳特区报》发文“‘种粮不如卖饲料’困局如何破解?”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破解“种粮不如卖饲料”的困局,需要统筹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建立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才能提升种粮的意愿,夯实致富的信心,以稳定的粮食生产确保饭碗越端越稳、人民越吃越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
通常籽粒小麦(成熟状态的小麦)能够达到500公斤的亩产就已属于高产,目前小麦较高价格时可卖到1.5元/斤,因此籽粒小麦平均能卖到每亩1300元。现在距小麦成熟还有20多天时间,在此期间农民还需要持续成本投入。如果这时有人以每亩1500元的价格收购青小麦,对农民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农民提前收割小麦过后还可以再种植玉米,获得下一笔收益。据粗略估算,我国专用青贮小麦种植面积只有几十万亩,相比于3亿亩小麦的种植面积很少,但当前需要注意炒作因素影响。需要警惕在错误炒作信息的影响下,农民因冲动提前收割小麦,有可能影响我国籽粒小麦收获,增加粮食安全风险。我国要确保“口粮绝对安全”。从大局出发,当下应该首先保障口粮安全,然后保障饲料粮,最后才是加工,应该从国家法律层面规定好粮食运储的优先秩序,严格控制青贮小麦规模。
山东省鲁西黄牛原种场负责人高翔表示:
花1500元收一亩小麦青苗作为青贮饲料“有点不对头”。现在我国用作青贮饲料的主要是玉米,目前每亩青贮玉米的生物量(即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有机物质总量)一般是3吨多,比青贮小麦高许多,而养殖企业收购一亩青贮玉米价格一般在1200元到1300元。现在小麦才刚开始灌浆,没有多少营养,只是一种草。而且一亩小麦生物量也就1吨多,1500元买一吨草,成本太高。
圣牧乳业负责养牛的燕生茂表示:
有可能是去年玉米价格高,一些养殖企业青贮玉米准备不足,不得已高价收购小麦青苗来作为补充,正常养殖企业不会大量收购。
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粮食经济研究员郑文慧表示:
往年有一些高档牛羊肉的育肥会用到小麦做青贮,但使用量很小。青贮饲料绝大部分还是玉米、象草。适口性是一方面,主要还是可消化的纤维素含量高。小麦青贮的需求量是很有限的,否则,每亩1500-2000元,高于正常收割小麦的价格,而且提早1个月收割,还省事,肯定就这样大范围操作了。既然目前情况并非如此,也就意味着,供需仍然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规模。
布瑞克咨询研究员江燕表示:
从国内来看,过去几年持续拍卖储备粮,库存偏低,去年小麦播种出现延后等不利因素;从国际来看,地缘关系紧张,全球粮价处于历史高位,印度作为全球第三大小麦生产国近期又遭受极端干旱天气,这些都加剧了市场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导致各市场主体对粮食供应及价格敏感。
四、网上舆论反应
从网友的反应来看,部分网民从农民利益出发,认为农民买卖粮食具有自主权,有权选择高收益;部分网民则从国家粮食安全角度出发,认为提前收割小麦影响中国人的“饭碗”,要求严惩严查。同时部分网民反映当前粮食价格过低、农民种植成本过高,呼吁提升农民收入,并指责开发商铲除麦田行为。甚至,部分网民猜测企业收购青苗的行为。相关观点如下:
@yewailu :此事关乎国家安全,必须严惩!
@yewailu : 要调查收贮企业。
@无khb:想想为啥农民愿意卖,这才是最可悲的
@无khb:对农民来讲有高的价钱当然愿意卖,反正卖给谁都是卖,谁会去卖一个低价钱,你要每个人都站在大局为粮食安全着想,确实有点难。
@笑饮砒霜918:你有什么权力禁止农民卖粮食?
@院长应该都没有想到我逃了出来喵:别阴谋论了,去年玉米患病,所以饲料厂才现在收小麦,说可惜的可能大多数是城市的网友吧?农民也卖不了多少赚不了多少,可把你们急的。
@我只是想和自己说会话:应该反思下为什么农民卖粮食的价格比不上卖饲料的价格
@木子李先生0428:如果境外势力花钱高价收,故意搞乱中国粮食市场的话!是不是几年后中国粮食就得完全依靠进口了?
@落墨灵魂:粮食变饲料,莫非我们国家已经不缺粮了?
五、舆情总结
本次舆情事件为部分区域内农户把小麦当青贮饲料处理,并明确表明“1500元一亩”,进而在新媒体平台发布视频进行传播。同时新媒体平台出现大量表示希望自家小麦被收购、车队在田间收购小麦的短视频,引发舆论热议。最终,农业农村部发声要求全面排查各类毁麦情况,确保夏粮颗粒归仓,并恳请社会各界共同监督。目前,相关舆情仍在发酵。
综合全网舆论反馈来看,粮食安全、农民收入话题贯穿始终,为何收购小麦作为青贮饲料同样引发舆论的争议。前期,舆论为农民发声,认为农民具有售卖小麦的自由权,为了更高的收益无可厚非。在农业农村部以及官方权威媒体相继发声后,舆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话题达成了共识,但如何保障农民收入成为舆论的争议点,并在舆论场形成了对立观点。同时,河北省元氏县一农户70亩麦田被开发商恶意铲毁事件,助推农民利益保障话题的讨论。
当前,相关舆情事件仍在发酵,随着权威媒体持续发布报道,传递国家粮食安全有保障、青贮小麦数量有限、养殖企业收购青麦“救急”等声音,有效的缓解了舆论的担忧,舆论情绪逐步趋于理性。但农民收入问题仍有待相关部门精准施策、全力保障。毕竟,保障粮食安全不能过分强调农民“牺牲小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