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环戴云山民居
在环戴云山地区进行大量田野调查之后,我认为,必须提出这样的一个建筑学概念:“环戴云山民居”!
环戴云山文化圈:民居篇
戴云山,又名迎雪山,位于德化县,海拔1856米,为“闽中屋脊”。戴云山脉,以戴云山为中心的福建第二大山脉,横贯于闽中,北抵闽江,南至九龙江,除德化外,还覆盖了包括泉州安溪、永春、南安、三明大田、永安、尤溪,福州永泰、闽清,漳州长泰、华安,龙岩漳平、莆田仙游,泉州安溪、永春、南安、厦门同安、翔安、集美等县级区域在内的大部山地地区。其中,各县级区域,有的全境处于戴云山脉,有的只是部分涉及。
六年前,我到德化境内采风时,一路前行不知不觉直抵戴云村。那次旅行,观感是颠覆性的,我没想到这里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木屋,我没想到这里竟然也可以是泉州!之前,我一直以为泉州通通都是红砖厝的世界,有关闽南民居的书籍,总是习惯于把泉州民居简化成”红砖厝的世界”,对此外的传统民居,总是略而不谈。只有一天,当你深临其境时,你才会明白,乡土的真面目不是书里能看到的。这些静静伫立于山区的木屋让我想起了南方曾经普遍存在的传统民居——干栏。回来后,我尝试着撰文指出,这些民居很可能是古闽或百越的干栏文化遗存。从现场看,原汁原味的干栏木厝固还不少,不少却也已经与汉族合院式民居进行融合,形成介乎于两者之间的穿斗式木厝民居。
六年来,我锁定戴云山脉地区,陆续进行有针对性的采风,如华安、漳平的土楼之旅,永泰的庄寨之旅,大田、永安、沙县、尤溪的闽中之旅,安溪的茶山之旅,同安的山地之旅,永春的古镇之旅等等,亲眼看到了大量与干栏、木厝相同或类似的民居与及遍布环戴云山地区的土堡民居。慢慢地,我感觉到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戴云山传统民居,我感觉到了一个独立的区域文化圈,环戴云山文化圈。此文化圈也可称为闽中文化圈,与传统意义上的闽南文化圈、闽西文化圈、闽东文化圈、闽北文化圈、莆仙亚文化圈风格极为迥异,虽然也有一些相似点,但总体上差别甚大。
“环戴云山文化圈”与闽南文化圈之间,存在着一条长长的“石头厝飘带”。这条“石头厝飘带”位于戴云山脉西南山麓,除了石厝,我们可以观察到该区域的防御性楼堡建筑,赫然正是石堡。此“石头厝飘带”属于文化圈之间交错的边缘文化地带。
一、干栏
南巢北穴,中国远古的传统民居,主要分为两大类,巢居与穴居。作为巢居的进一步发展,干栏民居类型大约出现于新石器晚期。这个时期主要是陶器的使用与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兴起。干栏,又称阁栏、麻栏、葛栏等,有的地方把栏写成兰、阑,都一个意思,其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这个地区曾是百越族的主要活动区域,与朝鲜、日本共同形成一个在地理上呈半月形的照叶林文化。干栏、水稻、茶叶都是这个半月形照叶林文化地带的主要乡土特点。
一般地说,干栏主要使用木竹材料,多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畜或置放农具。屋顶呈人字形,覆以树皮、茅草或陶瓦,上层木、竹,下层有的无遮,有的作墙。有半干栏的,如吊脚楼。有在滩涂上的,称为水栏。要判断一种建筑是不是干栏?根据一些资料和现存的少数民族干栏民居,大致可以从七个方面判断:一、主要材料是否用木竹?二、功能划分上是不是上屋住人,下层住圈养家畜或置放农具?三、承重是不是主要依靠柱体?四、是不是有设置栏干?五、是不是使用穿斗式结构?六、地理位置上是不是大致处于照叶林文化区域?七、有没有干栏伴生物?
戴云山类干栏建筑,大多数条件都符合,可以说,就是干栏!我在德化旅行时,在路边看到大量深檐类干栏民居。此类建筑的栏干,特别长特别显目,有这样的栏干,无论是楼上楼下,居民都可以在潮湿的雨季中轻松穿行。这是一种很阳光的,与自然亲近的建筑。晴日里,长栏干则在树木的掩映中,显得柔情万种。在福建这种曾经匪兽横行的山区,这种极为开放大胆的外置栏干,显然是相对比较安全的时代或者环境下的产物。
二、木厝
木厝是环戴云山地区最为核心的民居,也许其它地方,也会有,但这里更为原始。木厝跟干栏不同,它是合院式的,两个圆窗尤如一对警惕地窥探着的“虎眼”。木厝大多建得大气,主屋背靠青山,就地形筑屋,左右护厝采用重檐方式,向前伸出,富有层次感。合院式的木厝,遇到板荡的乱世,面临强大的入侵者,往往在护厝的位置贴上石围裙,或绕楼一圈加盖强大的跑马道围楼,这便成了闽中有名的土堡。里面的演化脉络是很清晰的。木厝,多使用矮干栏,是高干栏的自然进化,其合院式结构,显然受到了外来的中原汉人的影响。但从整体上讲,仍有自己独特风格,其建材与建筑技术,与高干栏一脉相承。我曾在永春岵山古镇呆了几天,发现这里的民居与德化的合院式木厝非常相似,只是其一些民居的内外结构,如墙体,由木质变成砖质(这里的砖可能因为土质的原因,明显比较暗红),其本质上,只是合院式木厝的进一步演进。永春民居,也大多有一对圆窗。此外,在仙游与漳平这样的戴云山脉边缘地区,我看到了木厝的土化,其民居虽然在风格上与木厝大致无异,但基本上应该称之为土厝了。
三、土堡
环戴云山地区的合院式木厝,因防御的需要,渐渐催生以跑马道、角楼、高石墙基为主要特征的“闽中土堡”。这些“闽中土堡”的核心,很多便是这合院式木厝。也就是说,所谓的“闽中土堡”,其实只是这被称为“戴云山筑”的合院式木厝的城堡化。作为与土楼相似的一种大型防御性民居,土堡是一种被群山所隐藏的盖世民居,气势一点也不亚于土楼。其与土楼的主要区别是,土楼墙壁承重,土堡墙壁不承重。除了角楼,土堡比土楼更具有防御色彩的便是那条可以自由穿行的走马廊。土堡多用于避难之用。
我们理解建构“环戴云山文化圈”,须从“环戴云山民居”谈起,寻找这干栏、木厝、土堡的内在联系,使这环戴云山的山地地区渐渐生动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隐秘的同时又充满乡土风味的“木屋世界”!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