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广州、佛山、东莞、中山等市的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协同探索。”5月31日,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正式发布,中山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报告还提出,“要提升一体化水平,把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作为突破口,深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对接融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势腾飞。”
位于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的融合交汇点,中山是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重要一员,在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中山市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全市创新发展的主引擎,火炬开发区正位于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范围内,区位优势、产业基础、角色定位,都要求火炬开发区要在中山推动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承担起新的职责使命。
从一片滩涂和荒地出发,火炬开发区经过三十余年发展成为珠江西岸重要的制造业高地。面对中山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重要机遇,火炬开发区坚持“高”“新”产业定位,联合深圳共建产业链专业协作基地,谋划万亩级深中合作创新区,以更开放的姿态奔向珠江口,勇当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探路先锋,打造大湾区一体化前沿阵地,逐浪“黄金内湾”。
火炬开发区鸟瞰图。李姗恒 摄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先锋:优势产业集群“链”向湾区
今年以来,央视多次聚焦中山,其中有4次专题是关注中山融入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战略。在今年3月底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的长达半小时报道《大湾区建设:中山做好“融”字大文章》中,聚焦了一个“追光”的故事:自深圳、中山的两家光电企业跨越珠江口进行合作研发,“软件”与“硬件”结合碰撞实现了整条供应链的国产化。
这是中山企业与深圳高端产业深度融入的一个深中故事。故事的主角之一,就是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联合光电”);故事的发生点,就在中山火炬开发区。作为集聚了全市半数以上的科技资源、拥有最庞大的产业投资资金和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创新发展“主引擎”,火炬开发区以“火炬速度”演绎出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逻辑: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分工,获取规模和专业化收益。
“深中通道的建设拉近了我们与深圳的距离,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一方面我们积极招商引资,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利用产业基础和制造业优势,特别在健康医药,光电产业等领域,加强产业链协同,实现产业互补。”火炬开发区经科局有关负责人刘敏铿用这样一番话阐述了火炬开发区谋划与珠江东岸进行产业联动发展、协同分工的发展逻辑和生动实践。
大湾区时代,“集聚效应”与“虹吸效应”并存,从交通枢纽转变为产业和资源配置的中转站,是防止“通道”变“过道”的关键。
为此,火炬开发区打造健康医药、智能装备、光电信息、检验检测、数字创意、都市农业“3+3”现代产业体系,规划建设火炬光谷、火炬药谷、火炬智谷和原药港等“三谷一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园区,深度融入全省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
坚定不移坚持“高”“新”定位,也印证了火炬开发区承接的制造不是深圳淘汰的低端制造,而是要集研发、中高端生产于一体,成为深圳不可或缺的制造伙伴。
如今,火炬开发区成功引进了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长理工中山研究院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11年磨一剑”的药品进口口岸也成功获批,火炬工业集团园区成为中山首个产值破千亿的产业园,火炬开发区产业版图实现多个“零”的突破。
中山港成功获批为药品进口口岸。图为中山港口岸。李姗恒 摄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这只是一个起点。火炬开发区将逐步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不断推动产业集群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在宏伟蓝图下,中山正上演优势产业集群“链”向大湾区的新故事。我们有理由期待,这样的火炬开发区,将在推动中山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上,发挥更大的能量级。
火炬开发区正深度挖掘“岭南水乡”等文化资源,打造珠江口西岸文旅高地。图为民众街道航拍。李姗恒 摄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机遇:协同发展抢滩“黄金内湾”
近日,中山市药品进口口岸正式启用,广东省制药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揭牌、全国医药研发头部企业粤和泽落户,一周之内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分别实现了进口在“家门口”、计量在“家门口”、研发在“家门口”。三个“在家门口”,凸显了中山生物医药产业链条更强、配套更全、服务更优的发展趋势,也坚定了中山打造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信心。
随着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有望在更深层次开展。在新一轮的资源抢滩期,一向敢为人先的火炬开发区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遇。
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推进营商环境协同、产业协同、交通协同、创新协同等“六个协同”,奋力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
在营商环境协同上,火炬开发区将在强化服务企业理念和能力、制定出台扶持企业发展政策等方面对标深圳,并创新性推行“拿地即动工”等改革,破解“东承”空间不足问题和项目落地难题。
在产业协同上,火炬开发区积极引导本地企业与深圳优势企业对接,达成产业链、供应链就近布局的战略协同,实现产业链互补,共同发展。2021年至今,火炬开大区落地的购地类产业项目24个(占地面积约1833亩,投资总额约158亿元)中,深圳投资项目在数量、供地面积及投资额上位居首位,包括红门智能、精研科洁、比亚迪智能终端、彩讯、东方龙大、朗翼、助尔达等项目,占地面积共989亩,投资总额约65亿元,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近300亿元,年税收约6亿元。
在交通协同上,火炬开发区正在规划构建“三纵一横”的轨道交通格局、“两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等多条交通线路,未来有南北两条线路可直接接驳深中通道,实现30分钟直达深圳宝安、前海。
在创新协同上,火炬开发区将加快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数字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AIoT智慧产业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用好药品进口口岸,积极参与广东省实验室建设,争取健康医药、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等领域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支持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世界500强企业、中央企业等设立研发总部或区域研发中心,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火炬开发区药企实验室。李姗恒 摄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在城市品质方面,火炬开发区将深度挖掘“岭南水乡”“‘四最’按语”“大环村”等文化资源,打造珠江口西岸文旅高地。在全市水污染治理大兵团作战中,火炬开发区作为重要阵地,将全力以赴完成预期目标,争取2023年中山港街道河涌水质全面消除黑臭。
机遇催人奋进,发展时不我待,“同题异构”下,火炬开发区铆足了干劲向前冲。
火炬开发区力争明年中山港街道河涌水质全面消除黑臭。图为孖涌段整治后现状。李姗恒摄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标杆:万亩级深中合作创新区呼之欲出
正视短板、见喜思忧。承接深圳等地高端要素外溢,火炬开发区仍需打通诸多堵点。例如,部分领域高端产业链还未完全成形,缺少总部项目和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空间制约,土地资源紧缺,用地矛盾突出;在教育、医疗、生活配套以及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方面,与深圳仍有差距。
破解堵点的关键,正是在于持之以恒地深改革、拓空间、优产业、提品质。
近日,中山火炬开发区民众沙仔低效园区正式启动改造升级,将成为中山万亩级深中合作创新区的一块“试验田”。未来,这片工业园区将布局发展小分子化学原料药、化学药中间体、特种药、生物制备等产业,联动广州、深圳,打造总面积超万亩的现代主题产业园——“火炬原药港”。
为破解工改“连片改造”难题,火炬开发区探索出“托管共建”归宗模式,实现改造主体的共享共赢。在这样的创新模式引领下,东利、张家边、沙边、窈窕、沙仔五个“工改工”片区统筹更新面积达到21000亩。
火炬开发区探索出“托管共建”归宗模式推动工改。图为沙边片区首个工改项目。李姗恒摄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以工改推动低效工业园区全面升级,是火炬开发区统筹推动“东承”的重要抓手。中山市委副书记、火炬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陈文锋表示,火炬开发区将重点建设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平台,力争建成4个万亩高端主题产业园,大力推动深中合作创新区建设面积突破万亩,全面破解“东承”产业承载力不足的难题。
去年以来,中山市推动行政区划调整,成立民众街道并由火炬开发区统筹发展。民众街道直接连通前海、南沙两大国家自贸区,成为珠江口“黄金内湾”的重要一环,以中山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契机,火炬开发区正全面开展用地梳理及土地整备策略研究,积极推动将民众街道纳入全域土地整理省级试点,为承接优质产业资源提供充实的土地要素支撑。
从城市空间到产业空间,从产业转型到区域合作,火炬开发区紧扣“改革”这根生命线,直面问题,直击要害,谋求发展。
乘着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的“东风”,火炬开发区正在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杨慧荣 何伟楠
【摄影】李姗恒
【作者】 杨慧荣;李姗恒;何伟楠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